书城文化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三)
15628700000002

第2章 安徽省(2)

北侧正中的展橱里展出的是渡江战役前夕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一次总前委、华东局联席扩大会议,部署渡江作战任务和接管江南新区及支前工作会议的纪要等文字材料。

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卧室在二进的东间,室内按原状陈列着架子床和一套西式办公桌,还有邓小平当年用过的一盏煤油灯。这盏灯是邓小平离开瑶岗时送给房东的。后来,房东的后代捐赠了出来,这盏灯得以重新与人们见面。

紧挨着总前委旧址西边的是机要处旧址。它是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贤二弟的宅第,总前委进驻瑶岗后机要处工作人员曾生活、工作这里。再往西南行50米,便可见到防空洞遗址。总前委在瑶岗那段时期,国民党经常派飞机空袭这一带。为防国民党飞机空袭,开挖了这个防空洞。防空洞深约6米,空间约60平方米,中间留有直圆形土柱。

防空洞东南约60米,是墩塘遗址,墩塘水面现已不大,塘中央有一土墩,墩上有一凉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人们可从石板桥走向凉亭。这里原是王景贤夏季纳凉之处,总前委进驻瑶岗后,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经常在此谈兵论政、下棋休闲。

华东局旧址位于总前委旧址的东北部,为两进两厢四合院。门上方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瑶岗村旧址”匾额是原华东局第三书记魏文伯题写。一进是时任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张鼎丞和财委主任曾山的办公和住宿处。二进是会议室和工作人员办公和住宿处。从华东局旧址往西行约200米,便可见到又一座绿树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砖小瓦、风火高墙,这便是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参谋处现在为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部分珍贵革命文物展厅,这里收藏并陈列着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各种枪支、枪套、斧头、报刊、肩章、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同志的回忆录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访谈录。

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内,现设有名为“渡江颂”的书画展厅,“渡江颂”匾额为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亲自题写。展厅共分三个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将帅题词厅”,内设三室。第一室为元帅、大将、上将厅,可以看到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粟裕、刘华清、李德生、张震、迟浩田等38位将帅的真迹,第二室为中将厅,第三室是少将厅。接着是党政干部题词厅,最后是书画厅。书画厅里展有舒同、赖少其、邹德忠和郭公达等书画界知名人士的墨宝。

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作为历史见证、革命圣地,现已成为南京军区及安徽大学、合肥炮兵学院等几十所院校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濉溪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于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进行了震撼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使徐州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军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击,突然将敌军包围,压缩在双堆集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23昼夜,除110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12兵团4个军、11个师及1个快速纵队,计114000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有10.6公顷。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碑落成,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

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期间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国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并有花圃和果园。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级,并有青松环绕,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位于陵园东南部,正面朝北,1988年10月建成,长32米,宽28米,占地900多平方米。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该馆造型美观,民族式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外墙扎黄色,44面圆顶高窗分布四周。敞开式正厅宽14米,高68米,进深10米。东、南、西三厅互相串通,连成一体。中央为一天井,面积98平方米。整个建筑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展厅陈列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200余件,作战地图、图表、美术作品20余幅,并有电动沙盘模型1台。这些展品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战役全貌。展出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以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重点。第一至第七部分为战役部分,共8个展室。第八部分为缅怀先烈厅,陈列着27位烈士的事迹、遗像和遗物。

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金寨县城梅山史河西侧西山上。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业绩,激励后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人民,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兴建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以后逐步扩建,现已建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融馆、堂、墓为一体的大型烈士陵园。

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央,坐北向南。1960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兴建,1964年10月奠基,1965年10月建成。从陵园大门依山而上,是一条长200米的蜿蜒林荫长泥路。接着,通过百余米长,3个平台、50级宽阔的长阶,就登上烈士塔广场中央。一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烈士塔矗立于广场中央。塔高24米,塔身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亲笔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镀金大字。塔基正面镶有汉白玉浮雕,背面墨色大理石上铭刻着中共金寨县委、金寨县人民政府立的碑文。塔周和台阶两旁青松翠柏,四季常青,整个烈士陵园显得庄严肃穆。塔周广场面积250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

1993年在烈士塔北面,又兴建一座红军纪念堂。金寨籍老红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唯一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为纪念堂题名。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八角形,酷似红军八角帽,寓意红军精神永放光芒。

在红军纪念堂背后的山坡上,建有百余座将军陵墓,这里安葬着林维先、滕海清、詹化雨、陈祥、余明等已故将军和老红军的遗体和骨灰,当年那些为革命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红军英雄和红军将领们,如今又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投身革命和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而今,每逢清明和节假日,一些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老战士和部队、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祭扫、凭吊革命先烈。

芜湖王稼祥纪念馆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中,党内有一位颇具独立见解的杰出领导人——王稼祥。战争年代中,他带着危及生命的重伤长期坚持工作;和平时期,他又为党的国际交往联络提出了真知灼见。

王稼祥(1906-1974年),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泾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4年后被增补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批判“左”倾错误领导,会后任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1937年赴苏联,任中共驻第三国代表。次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席和军政学院院长。1943年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长、宣传部代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曾首任驻苏联大使,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七、十届中央委员,著述集为《王稼祥选集》。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1986年8月15日,在王稼祥同志诞辰八十周年之际,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芜湖市在他生前参与并领导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地方——市十一中学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上建立了王稼祥纪念园。

纪念园西临长江,东望赭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静。纪念园占地十余亩,由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接待厅等部分组成。

狮子山腰右侧平台立着赭红色花岗岩纪念碑,上面镏金镌刻着胡耀邦同志题字:“纪念王稼祥”。主峰上耸立着王稼祥的半身铜像,座像右侧建有一座600平方米的王稼祥革命事迹陈列室,纪念馆东筑有望江亭,登亭而观,可见澄江似练,气势浩然。

1995年,王稼祥纪念馆被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