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二十四史-汉书
15633500000007

第7章 文史英华(7)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自幼好学,读书不沉溺于分章断句的枝节,只求弄通文字把握大意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随意舒缓,口吃不能快速说话,因而静默喜欢深思,清静无为,嗜好和欲望少,不奔忙于富贵,不忧患于贫穷,不有意于声名。虽然家中产业不超过十金。贫困得缸里存粮不到一石,却安然自若。胸怀大志,不是圣贤哲人的书就不喜欢读;不合自己心意,即使是富贵的人也不侍奉。

万石严妪

初,延年母从方海来①,欲从延年腊②,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便止都亭③,不肯入府,延年出至都亭谒母,母闭④不见。延年免冠顿首下,良久,母乃见之,因数责延年:“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顾乘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⑤,谓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⑥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东海莫不贤知其母。延年兄弟五人皆有吏材,至大官,东海号日“万石严妪⑦。

《汉书·酷吏传》

【注释】

①“延年”句:延年,即严延年,宣帝时有名酷吏,号称“屠伯”,后以诽谤罪被杀。东海,汉郡名,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北。

②腊:古代每年在12月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称“腊祭”,也叫“腊”。

③都亭:秦汉时在郡县城郭附近道旁修筑的亭舍,供旅客停宿。

④(ɡé):小门,旁门。

⑤正腊:腊祭的那天叫“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那天举行的祭祀叫“正腊”。

⑥女:通“汝”。

⑦万石严妪(yù):一家之中有五个俸禄为两千石的大官,故称万石。妪,老妇。

【译文】

起初,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计划和严延年一起举行腊祭。刚到洛阳,就遇到处决犯人。严母十分震惊,便在都亭住下,不肯进入郡府。严延年出城到都亭拜见母亲,严母闭门不见。严延年取下帽子在门外叩头,过了好长时间,母亲才见他,并责备他说:“你有幸作了河南太守,治理方圆千里的地方,我没听说你以仁爱教化百姓,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反而凭着刑罚大量杀人,想以此来树立威望,难道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能这样做吗?”严延年赶紧认错,重重地叩头谢罪,因此亲自为母亲驾车,一同回到郡府。正腊的祭礼完后,母亲对严延年说:“苍天无所不知,难道会有胡乱杀人却不遭报应的?想不到我老了还要眼看到壮年的儿子因犯法而受刑甚或被处死!我走啦!离开你回到东边家乡去,为你准备好墓地。”严母就这般走了。回到本郡,见了兄弟本家,严母又将这些话对他们说了。一年多后,严延年果然出事了。东海人没有不称颂严母贤明智慧的。严延年兄弟五人都有为官的才能,也都作了大官,东海因此称严母为“万石严妪”。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①人也。以明经甲科②为郎③,……迁南阳太守。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④,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⑤,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⑥。民得其利,畜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⑦,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⑧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⑨。

《汉书·循吏传》

【注释】

①寿春:今安徽寿县。

②明经甲科:汉代以明经考试取人,甲科是最高科目。

③郎,郎官,皇帝的侍从。

④乡亭:汉时基层行政机构,长官为亭长。

⑤沟渎(dú):田间水渠。

⑥顷(qǐnɡ):一顷为百亩。

⑦游敖:游玩嬉戏。

⑧案:案问;审查。

⑨召父:尊爱的称号。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政绩显著,民间常称道他们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译文】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县人。因考取明经甲科做了郎官,……提升至南阳太守。……

召信臣为人极为能干,有为政的方法谋略,好为百姓兴利,致力于使百姓富裕。经常亲自下到民间劝勉鼓励农业生产,出入于田间小路,休息住宿都不去乡亭,极少有停歇的时候。他察看了南阳郡内各处的水源,开通了许多大小沟渠,修筑的水门堤堰共有几十处,以拓宽灌溉面积,年年增加,受益田亩多达3万顷。百姓得到灌溉之利,农业收获大为增加,使大家都有积蓄。召信臣又为百姓修订了平等用水的制度,把它刻在石板上立在田边,以避免争水纠纷。同时禁止在婚娶丧葬方面的奢侈浪费,倡导俭约办事。府县官吏家的子弟有游手好闲、不愿从事耕作的,召信臣总是严斥他们使之改正,对于陋习严重的按犯法给以治罪,以示好坏的区别对待。所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普及了,郡中人没有不勤于农事的,外出他地的百姓也回来了,户数人口增加了一倍,盗窃和诉讼案件逐渐止息。官吏和百姓因此对召信臣亲近爱戴,称他为召父。

丙丞相大德不言

丙吉,字少卿,鲁国①人也,武帝末,巫蛊②事起,吉以故廷尉监征,诏治巫蛊郡邸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③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④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武帝亦悟,……因赦天下。……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以私财物给其衣食。……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及霍氏诛,上躬亲政,省尚书⑤事。是时,掖廷⑥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廷令考问,则辞引使者丙吉知状。……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

《汉书·丙吉传》

【注释】

①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

②巫蛊:以符咒祈祷祝咒,降灾祸于人。武帝时,宫中多次发生这类事情,牵连很多人,卫太子也因此被废。

③诏狱:由朝廷亲自处理的重大刑狱。

④内谒者令:宫中掌迎送宾客的宦官。

⑤尚书:掌朝廷文书,群臣奏章都要经过这里,职位尽管不是很高,可权力极大。

⑥掖廷:宫婢所居的宫中旁舍。

【译文】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汉武帝末年,巫蛊事件经常发生,丙吉由于曾任廷尉监而被征召,奉旨去查办州郡的巫蛊案件。……当时,宣帝生下才几个月,由于是皇曾孙的原因,也因卫太子的事诛连被囚。丙吉见了,心里十分同情,又明白卫太子没有犯罪事实,于是更为痛伤曾孙无辜。因此丙吉挑选了一个谨慎忠厚的女犯,让她保护和养育曾孙。……武帝派出使者逐一查治诏狱里的囚犯,不分罪行轻重将他们全部杀掉。内谒者令郭穰夜里去到郡邸狱,丙吉把他拒之门外,不予接纳,说:“皇曾孙在这里。其他人无辜而死尚且是不应该,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僵持到天亮还不得进监狱,……武帝也醒悟了,……因而大赦天下。……皇曾孙患病,几次都几乎没能活下来。丙吉数次责令保养的乳母加意治疗,看护照料都很有恩惠,并用自己的财物来供给他的衣食。……丙吉为人忠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自从曾孙即位为帝,丙吉绝口不提以前的恩德,因此朝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功劳。……等到霍氏被诛灭,宣帝亲自掌政,并过问尚书省的事。这时,一个名叫则的掖廷宫婢让她原来在民间时的丈夫上书,说她也曾有护养的功劳。宣帝诏令掖廷负责官员查问,则在供辞里提到当时的使者丙吉知道情况。……宣帝亲自召见询问,然后才知道丙吉过去对自己有很大的恩德,但终究没说。宣帝对他深为敬重,认为是大贤之人。

叶落不归根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①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②,廉平不苟,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③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初邑病且死,属④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汉书·循吏传》【注释】

①舒:汉县名,今安徽庐江县。

②啬夫:相当于现在的乡长。

③耆(qí):60岁以上的人。

④属:通“嘱”,嘱托。

【译文】

朱邑宁仲卿,庐江郡舒县人。年少时任舒县桐乡啬夫,廉洁公正,一丝不苟,对人仁爱,助人富裕,从未鞭打侮辱过人,存恤慰问老人、孤儿和寡妇,对他们施以恩惠,所管辖的官吏和百姓都拥戴尊敬他。……为人淳朴宽厚,熟知朝廷旧事及国家往例,但生性公正,不能以私人的交情打动。天子十分器重他,朝廷也十分尊重他。

当初朱邑病重将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曾任官桐乡,那里的百姓爱戴我,一定要将我葬在桐乡。后世子孙祭祀我的诚意,比不上桐乡百姓。”等他死后,他儿子将他葬在桐乡城西,百姓果然共同为朱邑修建坟墓和祠堂,每年祭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王陵母以身教子

王陵①……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言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②陵母。陵卒从汉王平定天下。

《汉书·王陵传》

【注释】

①王陵:沛县人,楚汉相争时,拥兵据南阳,因和刘邦仇人雍齿有交情,故不肯从刘邦,后才以兵属汉,共击项羽,并相刘邦,定天下。

②亨:通“烹”,古代一种酷刑,即用水烹煮犯人。

【译文】

王陵……带领自己的人马投奔了汉王刘邦。项羽将王陵的母亲安置在自己军中。王陵的使者到来,就让王陵的母亲坐在东面以示敬重,想借此来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私下送别使者,哭泣着说:“希望代我这老婆子传话给王陵,要好好事奉汉王。汉王是个忠厚有德的长者,不要由于我而怀有二心。我以死来送别你。”说完便用剑自杀而死。项王大怒,烹了王陵的母亲。而王陵最终还是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