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15634900000049

第49章 对症下药,做自己的医师(9)

⑦药物也很容易产生皮疹。治疗感染的药物,例如青霉素和磺胺药,极易引发皮疹。皮疹的发生提示对此类药物存在过敏反应。

⑧与皮疹同时发生的瘙痒无疑也是过敏所致。

⑨便秘是镇痛药、抗酸药、止咳药和止泻药的常见副作用。

⑩其他处方药的常见副作用有精神紊乱、幻觉、震颤、虚脱、气喘、心悸、视觉模糊、情绪低沉、出汗、耳鸣和性生活障碍(如性冷淡和阳痿)。

虽然我们必须认定制药公司应该为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承担大部分责任,但是毫无疑问,假如我们对怎样保护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将能减少自身的痛苦。

下面列出的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在服药时减少发生副作用的可能:

①按医嘱服药,仔细阅读药瓶上的标签,切实记住标签上所述的内容。

②将停用的药品储存在上锁的柜子里,房间的温差变化不宜过大,卫生间最不适合存放药品,而卧室由于温度稳定,是存放药品的较佳场所。

③绝不要服用为别人开的药。

④能够预想到所有的处方药都可能引起嗜睡,是非常明智的。那样在服药期间就不要从事机械操纵等工作,除非你能确定自己非常安全。

⑤药物很难溶解于酒精,如果你想在饮酒时服药,最好请教一下医生。

⑥如果你需要全程服药,别在中途突然停药。一旦出现任何使你怀疑是否应继续治疗的情况,应先打电话请教医生。有些药物需要以渐进的方式停药,而不是突然终止。

⑦时刻注意副作用的征兆。如果副作用在你服用处方药的过程中发生,那么药物就极有可能是副作用的根源。

⑧将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报告给医生,并且询问他是否要将此情况上报权威部门。绝大多数医生向来懒得向上面汇报副作用,结果是使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本应禁止的药物长时间地在市场上流通。

⑨用药期间如果去看门诊,一定要让医生了解你正在服用的是什么药,特别是当他决定给你开另外一些药物的时候。许多药物不能同时服用,它们甚至会发生一些危险的对抗作用。

⑩不要以为以前给你看过病的医生这次还能记得上回处方里写的是什么。

记住你所用药物的名字和作用,如果你弄不清楚该什么时候服药,去请教你的医生或者药剂师。如果你忘记了服药的注意事项,那么请他们将这些写下来。药物的名字一般总是在它的包装上。

除了需要服药或将药物换装到其他更理想的装置中,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将药物从包装中取出来。

尽可能请同一位医生看病,不要同时服用几个医生的处方,否则药物之间由于不相容而发生副作用的机会就大多了。

有两种类型的病人不可取,一种是任何小毛病都喜欢吃药的人,一旦医生不给开药就感到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另一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用药的人。千万不要走这两种极端。

中药也有副作用,使用更要讲方法

人们谈论中药的好处,首先想到的是中药无毒副作用。有人认为中药没有毒性,可以多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药与西药相比,总的来说中药的毒性的确是小一些,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药没有毒性,更不能说多吃一些没有害处。实际上中药中有毒或毒性很大的药物也并非少数,如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马前子、蝎子、斑蝥、蟾酥、朱砂、硫磺等。有相当一部分中药如半夏、附子、川乌,为了减少其毒性,使用前必须经过炮制处理。一些中药久煎可去毒。有些中药在常用剂量时无毒性作用,但服用剂量过大也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如白果、杏仁服用过量后会出现发烧、呕吐、腹泻、惊厥、抽搐、四肢强直、瞳孔散大、脉弱而乱、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如不及时抢救,很容易发生死亡。也有很多成药注明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老年体弱者慎用等,所以说中药也不能乱用,以免出现不良后果。

是药三分毒,在用量、炮制、配伍、辨证施治等方面掌握正确方法,方能够化险为夷。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用药可以提高对病症的疗效,不适当的用药则可能令患者受到药物毒副作用的损害。

专家的说法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是中药炮制可去毒或减毒。中药的炮制方法有晒干、烘焙、浸泡及控制煎制时间火候等等,不同制作方法会有不同的药性,同时也是可以降低毒性。52种促癌植物中的巴豆、了哥王、苦杏仁就都是如此。有关资料早就指出,只是巴豆油才是一种促癌剂,有人从中分离出了一种促癌成分。但实际使用巴豆时,是将巴豆反复去油后,烘干研成粉,制成巴豆霜供使用。苦杏仁的尖和皮含有氢氰酸有毒成分,入药的苦杏仁因此都是去皮去尖的。了哥王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煎时有久煎的特殊要求,需煮3~4小时才能去毒,方能服用。

二是合理配伍组方可抑制毒性。配伍,是指有选择地将2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配伍合理,可增强药效,降低药物毒性,反之则降低药效甚至增大毒性。如半夏是有毒的,但与甘草同用,就无毒。实验证明:甘草提取物对于诱变致癌物——苯并芘、萘胺,以及对大黄、番泻叶的乙醇提取物的诱变性具有抑制作用。中药文献认为,甘草调和诸药,具有解毒作用。因此中药方剂中80%以上含有甘草。

三是控制用量以避毒。国家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早在1979年就规定,现代中药材中的毒药应用有严格限制,其中生巴豆、生狼毒、生甘遂等都榜上有名。如生甘遂,每次的药量仅0.5~1.5g,曼陀罗是0.3~0.6g。有毒的药,控制在一定的用量之内就不会出问题。而且,很多有毒之药目前都很少用了。如52种中的巴豆、甘遂、芫花、狼毒、曼陀罗、红花、大戟等,如今在医生所开的处方中已难觅踪迹。

四是以毒攻毒。现代医学已用芥子气(氮芥)治癌症,用砒霜治白血病,这都已不是新闻。但现有的资料也说明,所有抗痛药物对多种实验动物都有致畸和基因诱变作用。如砒石可以治癌,但长期使用,其砷类化合物可能会致皮肤癌、支气管癌、肺癌等。

药物会否致癌,还取决于遗传倾向、给药方式、剂量、伴发的病变以及肌体的营养状况等,并非一接触就会得癌症。这些因素与药物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由医生来把握。治疗时会尽可能发挥药物有益的一面,抑制其毒性的一面。就像自然环境中从来都存在着各种致癌因素,但并非人人都会生癌,不必谈虎色变。

中药的服用方法多半是汤方的形式,必须以水煎煮成汤,但是煎煮时切记不要用热水去煮,否则会影响药物疗效。

煎煮中药时如果直接加入热水,水会很快沸腾,而这时候水分还来不及渗入药物组织的内部,因此无法很快地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来,特别是含有淀粉的山药、芡实等更是如此。

中药多为植物或动物的干燥组织。其有效成分及治疗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缩的细胞内。如将中药用沸水煎煮,就会促使动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产生凝固、韧化等现象,使水分不易渗入和溶出,有效成分无法释出,从而降低药效。

因此,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材变软,细胞膨胀。煎煮时随着水温逐渐增高,组织内高浓度的溶液就会向组织外扩散,药材进一步膨胀,细胞破裂。这样就可使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从而保证了汤剂的药效。此外,经过凉水浸泡的药材,煎煮时间可大大缩短,即使平常需煎两个小时的补药,也只需达到沸点后再煎半个小时就够了。

药剂师在给药时还应叮嘱患者注意服用方法。中药煎好后,服用时间、次数、剂量是很有讲究的:

(1)根据病位:病在下部的宜饭前服,泻下剂饭前服即是一例;病在上部,发散解表剂宜于饭后服,为的是使药物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病在上部的多次少量,病在下部的少次多量。

(2)根据病情:病情危急的宜大剂量服,以抑制病势;病情复杂危重,宜多次连续服药,或缩短给药时间,以增强药力,方能奏效;症情轻缓,病程较长,无急剧变化者,可按常规日服3次。

(3)根据体质:体质健壮的次少量多,体质赢弱的次多量少。

滋补药、祛湿利水剂、驱虫剂等宜空腹服;养血安神药宜睡前服;需热服的多为寒症和发散、攻下、活血、通络的汤剂,宜于温服的则是调和气血、培补脏腑、充实肌肤的汤剂;收涩、填固、止血的药物和热症则需冷服。

此外,服中药期间有何忌口呢?忌口对疾病治疗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例如,服用人参、党参期间,应忌食萝卜、绿豆,因为两者属性、疗效不同,会抵消其作用;服用珍珠母、枣仁、贝母、半夏时,应忌饮茶,以免茶叶中的鞣质与之反应而降低药效。

煎服中药的方法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它符合人体天人相应的规律,符合机体对阴阳需求的时间性,符合机体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还能预防减轻药物的不良影响,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做好家庭药箱的配备及保管

家庭药箱的配备,应当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家庭药箱以老人为重点对象,有的家庭药箱以小儿为重点对象,有的家庭药箱则以慢性病人为重点对象。

(1)普通常备药

此类药物为解决某些常见病症的治疗之需。如抗菌素(诺氟沙星、黄连素等);消化不良药(如复合维生素B、吗叮啉等);感冒类药(如小儿感冒冲剂、速效伤风胶囊、板蓝根冲剂等);解热止痛药(如去痛片、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镇咳祛痰药(如咳必清、川贝枇杷止咳露等);外用止痛药(如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红花油等);外用消毒药(如紫药水、碘酒、创可贴等)。其他还有风油精、清凉油、消毒药棉等等。

(2)特殊常备药

此类药物是根据家庭中某些成员的特殊情况而准备的。如家中有高血压患者,应备有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有冠心病患者,应备有消心痛、速效救心丸,并配有保健急救盒;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备有舒喘灵气雾剂等。这些特殊常备药必须要经过医生的处方,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用药。

家庭药箱的保管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贮藏

家庭常备药物应放在通风、干燥、阴暗处保存。一般来说,药物受空气、阳光、湿度、温度的影响较大,容易变质失效,尤其是存放在密封不严的瓶子或纸袋里,更是如此。另外,家中有小儿的,药物要放在比较安全的地方,不要让小儿拿得到,以免误服。

若需要保存一些较贵重的药材,如人参、鹿茸等,可以将药品盛放在洗干净的玻璃瓶中,然后盖严瓶盖,用蜡转圈滴在瓶口处封严就行了。

麝香、番红花等有挥发性成分并具有特殊气味、又极怕串味儿的药,密封起来后,再放到冰箱中冷藏,就不会散味儿了,而且这样保存还可以起到防虫的作用。对于像鹿茸等容易虫蛀的药,可以用少量当年的花椒跟它放一起,这种方法是很管用的。

阿胶是一味滋阴补血的中药材,人们习惯在冬天买一点阿胶存放着,等到隔年后的冬天再吃。但在梅雨季节和炎热高温中,阿胶如果稍微保存不好,就很容易发霉。家庭贮存时,可把阿胶贮于木箱(盒)内,箱底层放少许石灰或其他吸潮剂,如硅胶。这样可防止阿胶因受潮而结饼、起霉花。如是上一年未吃完的阿胶,应先用纸包好(100~200克的小包)。纸包内应衬一层老油纸,每层胶之间也应垫一张老油纸。如果没有老油纸,则可用食品塑料袋代之,以防阿胶与纸粘连。箱内石灰注意不要放得太多。其他胶类,如鹿角、龟甲、鳖甲等亦可参照此法保管。

中药材的贮藏需要干燥、低温、密闭、避光等条件,一般家庭很难完整地具备这些贮藏条件。因此,购买补药的量要恰到好处,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定期检查药物质量

家庭药箱里配备的药物,要定期进行检查,看看其是否变质、发霉。如其外观出现霉点和其他异常变化,应弃之不用。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过了有效期的药物也不要继续使用。

贮存不当,补药补品常会发生变质的情况。最常见的变质现象有发霉、虫蛀、泛油、变色等。对于虫蛀的补品和补药,如果蛀的程度还不严重,不影响它的原有性能,将虫蛀部分去掉后还可服用;如果虫蛀情况严重,就应全部抛弃;至于发霉、变色或泛油,说明补品、补药的性能已经变化或丧失,不宜继续服用。但是也有例外,如春至天暖,膏类补药浮面发霉,下层并不会变质,只需将发霉部分除去,采用隔水蒸炖的方法,仍可照常服用;当归放置日久泛油,虽不可再作补血药服用,但具有养血润肠作用,可用来治肠燥便秘。

(3)分类妥善放置

口服药物不要和其他外用药、杀虫剂放在一起。药瓶上应有明显的药名标签,剂量、浓度也要标明确。不要随意将药物装入标有其他药名标签的瓶中,以免引起误服。

中药材如果放在电冰箱里,与其他食物混放,时间一久,各种细菌不但会趁机侵入药材内,而且也容易因为受潮而破坏了药材的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