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荔枝种植新技术
15636500000020

第20章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霜疫霉病是广东荔枝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尤其是对近成熟的果实为害最重,同时也可以为害叶片、花穗、幼果,在高湿的情况下,此病可引起大量落果、烂果,其损失率高达30%~80%。

1症状

嫩叶受害形成不规则褐斑块,湿度大时,叶片两面都呈白色霉状物;转绿期叶片受害时,常在中脉处断续变黑,渐变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淡黄色不规则的病斑。

充分成熟的叶片不受害。

花穗受害变褐、腐烂,病部产生白色的霉状物。

果实受害病斑可在果实的任何部位发生,褐色不规则,无明显边缘,潮湿时,长出褐色的霉层,病斑发展极为迅速,可致全果褐变,果肉发酸,重者果肉糜烂,有褐色汁液流出,病果脱落。

2病原

荔枝霜疫霉属鞭毛菌,是一种真菌,其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囊梗近似树枝状,属无限生长,即末端小梗上的旧孢子不脱落而被推向一边,又生出新的孢囊梗,在单根孢囊梗上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子囊无色至淡褐色,柠檬形:顶端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淡黄色,壁光滑、内有一个卵质体。荔枝霜疫病病原在11~30℃均可形成孢子囊,在22~25℃均能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但在26~30℃则直接萌发成芽管,在8~16℃萌发率最高。游动孢子的形成在14℃下只需20分钟,而从形成到释放则只需10分钟,此菌对荔枝的致病力极强。

3发病条件

根据研究报道:在当年落地病果于8~9月腐烂,在烂果皮内侧陆续形成卵孢子,孢子落入土壤越冬。

而树冠上患病的果柄及枝,入冬也可以产生少量的卵孢子。第二年早春在适温(22~25℃)高湿条件下,卵孢子便萌发产生孢子囊及形成大量的游动孢子,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荔枝霜疫霉病在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都要求高湿度。在高湿条件下,此菌在11~30℃均可侵入荔枝果实,在18℃只需5分钟便可入侵,在25℃下,从病菌的侵入到症状表现不到1天。广州地区4~6月是多雨季节,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入。这时病原菌的再侵染频繁,是荔枝霜疫霉病在广州地区经常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一般的情况下,枝叶繁茂结果多的树,发病较多,枝叶稀疏的树发病较少;同一株树树的下部果实多在阴蔽处病害发生较早较重,而树冠四周比较通风透光则发病较迟、较轻。一般早中熟品种发病较重,迟熟品种发病较轻。成熟果实发生较重,未成熟的果实发生较轻。

4防治

(1)修剪清园:在荔枝采后,要把病虫枝、弱枝、阴枝剪除,于8~9月前把落地果、烂果收集干净,并清出果园外深埋或烧毁处理,防止卵孢子形成后落入土壤越冬,使树冠通风透光,即雨后树冠易干爽。

(2)减少病害初侵染来源:根据每年3~4月份的温度和湿度,对卵孢子进行预测,当卵孢子萌发时期(广州地区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1%硫酸铜溶液喷洒树冠下表面土壤。

(3)药剂保护: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喷药保护。

喷药时期:花蕾期、幼果期和成熟期进行喷药防治,喷药次数根据当时天气(特别是下雨)情况及病害发展情况而定,如遇连续下雨时,要抢晴喷药,果实成熟阶段是最易感病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情况,实行喷药保护。主要的有效药剂: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乙膦铝(疫霜灵)粉剂500倍液,0.5%波尔多液(只宜在幼果期使用)。

(4)加强管理,冬季对荔枝树要进行松土、施肥、培土,使果树长势良好,提高其抗病能力。

二、荔枝酸腐病

荔枝果实酸腐病为荔枝果实常见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生于荔枝椿象危害严重的果实上,在贮藏运输期间也常发生,发病率可达10%。

1症状

此病多发生于成熟果实,多在果蒂端开始发病,病部初期褐色,后渐变为暗褐色,病部逐渐扩大,直至全果变褐腐烂。内部果肉腐化酸臭。外壳硬化,暗褐色,有酸水流出,病部上生有白色霉(病菌的分生孢子)。

2病原

此病病原菌称为卵串孢菌属荔枝果实酸腐病菌,此病菌的营养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区别不明显,分生孢子梗极短,无色,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和卵圆形。分生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初生时孢子相连如念串,两孢子相连处有极短颈,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3发生过程及发病条件

落到荔枝果实上的分生孢子吸水萌发后由伤口侵入到果内,因而,成熟果实被荔枝椿象、果蛀蒂虫危害或采果时受损伤的果实容易感染此病。病菌侵入到果肉内吸取养分,同时分泌酶分解熟果的薄壁组织,致使果肉败坏不堪食用。

4防治

①防治荔枝椿象及果蛀蒂虫(防治方法参考荔枝椿象及果蛀蒂虫防治一节)。

②在采收、运输时,尽量避免损伤果实和果蒂。

③采后荔枝果实用500~1 000毫克/升双胍盐或用500 毫克/升抑霉唑+200毫克/升2,4-D浸果,对防治酸腐病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