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荔枝种植新技术
15636500000021

第21章 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荔枝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果树之一,荔枝害虫的种类较多,较普遍为害的害虫有:荔枝椿象、蛀蒂虫,它们的为害可造成减产,并且影响果品的品质,龟背天牛等钻蛀性害虫的为害使植株逐渐衰弱,更严重的可致植株死亡。一些次要的、潜伏的害虫逐渐上升,如荔枝叶瘿蚊、荔枝瘿螨(毛蜘蛛)、介壳虫类、蓟马类等,它们的出现对荔枝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害花果害虫

1荔枝椿象,属半翅目、椿科。俗称臭屁虫,简称荔椿为害情况:荔椿是荔枝、龙眼产区发生最普遍、为害率最高的害虫。成、若虫均可刺吸新梢、花穗及幼果果柄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当受惊扰时,能喷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可引起辣痛;射在嫩叶、花穗及果壳上,可导致褐变、焦枯。大发生时可影响产量。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黄褐色,盾形。雌虫体长24~28毫米,宽13~15毫米,雄虫体略小。腹面敷有白色蜡粉,越冬后经交尾,蜡粉残缺,因此,腹面白色蜡粉的完整与残缺是新旧成虫的区别标志,在防治上起一定的作用。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中足基部的外侧。雌虫腹部腹面末节中央分裂;雄虫腹部背面末节有一下凹的交尾结构。

(2)卵:近圆形,14粒排列成一行或方块状,多数淡绿色,少数黄色,孵化前深灰色。

(3)若虫:共五龄。第一龄体椭圆形,长约5毫米,体色从初孵时的鲜红色渐变为深蓝色,复眼深红色;第二龄体开始变为长方形,长约8毫米,橙红色,外缘灰黑色。第三龄体形和色泽略同第二龄;第四龄体长14~16毫米,形状色泽同前一龄,中胸背侧翅芽明显:第五龄体长18~20毫米,体色较前各龄略浅,翅芽更长,羽化前体披白色蜡粉。若虫的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第4~5节或第5~6节间各一对。

生活习性:荔椿一年发生一代,以性未成熟的成虫越冬,多阴蔽于树冠茂密的叶丛或屋檐下,于第二年3月春分前后恢复活动,在小枝和花穗上取食、交尾,1~2天后开始产卵,交尾时仍能取食为害。产卵以4~5月份最盛,卵多产于叶背,卵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3月中旬平均气温18℃左右时,卵期20~25天;4月上旬平均气温20℃左右时,卵期17~19天;平均气温22℃左右时,卵期7~12天。

若虫于4月初开始陆续孵化,初孵若虫为群聚,数小时以后分散,取食为害,清明后可见若虫普遍在花果上刺吸危害,遇风雨可躲避居叶背,有假死性,受惊扰时下坠或喷臭液,下坠幼虫可爬回树上。当荔枝为花和幼果盛期时,正值若虫盛期,若虫大量刺吸汁液,引起落花落果。三龄以上若虫抗药性增强,五龄最强。

6月份当年羽化新成虫相继出现,去年越冬老成虫陆续死亡。7~8月份果园中若虫渐少,大部分新成虫于新梢多的树上取食,累积脂肪准备越冬,越冬期抗药性最强,第二年春分前后成虫外出活动、取食、交尾,卵巢开始发育,脂肪下降,呼吸代谢旺盛,此时抗药性显著下降,这时是一年中防治关键时刻。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荔椿主要天敌有卵的寄生峰——平腹小蜂和跳小蜂,荔椿的生物防治是荔枝害虫综合防治的关键。每年早春荔椿开始产卵,即可每隔8~10天放蜂一批,共放3次。一般每株树400头时,应先喷一次敌百虫液,压低虫口密度后1周,再放蜂。

(2)药剂防治:早春越冬的荔椿成虫恢复活动,在成虫交尾时,喷90%敌百虫结晶600~800倍液。第二次喷药在若虫大量孵化时进行,虫口密度大的果园应全面喷,虫口密度小而开花少的荔枝园可重点对花果和若虫比较集中的植株或方向喷,可以减少对天敌杀伤,节约农药和劳动力。

(3)人工捕杀:利用冬季低温(10℃以下),荔椿冷冻麻木、不易起飞,突然猛力摇树、枝,迅速将坠地的越冬成虫收集,集中烧毁或深埋。采摘荔椿卵块作集中处理也是一种辅助的防治方法。

2荔枝蛀蒂虫,属鳞翅目、细蛾科,曾称荔枝爻纹细蛾为害情况:钻蛀荔枝果实、花穗的害虫有卷叶蛾类、蛀蒂虫、小灰蝶等,其中以蛀蒂虫的为害比较普遍、严重,该虫蛀食新梢、花穗致使它们渐渐枯死。钻蛀幼果,在幼果发育膨大期蛀食果核,导致落果。果实着色后,种核坚硬,幼虫不能入侵,仅在果蒂为害,遗留虫粪,影响果实品质。

形态特征:

(1)成虫:细长小型蛾子,体长4~5毫米,展翅9~11毫米,灰黑色背面,腹面腹部白色,从后缘中部到外缘的缘毛甚长,前翅翅面有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当左右两前翅合拢(成虫静止)时白纹相接呈“爻”字纹;后翅灰黑色细长如剑,后缘中部缘毛长,约为翅宽的4倍。

(2)卵:扁圆形,直径仅有0.2~0.3毫米,半透明,黄白色,卵壳表面有不规则的花纹。

(3)幼虫:扁筒形,在果内取食时,体呈乳白色;在蛀梢叶时,体为淡绿色。腹足连臀足共4对,第6腹节上的腹足退化,仅第3~5节和10节具足。

(4)蛹:纺锤形,淡黄色,羽化前灰黑色,长5~6.9毫米,头端中央有向上前方凸出的刺状破茧器,茧扁平,椭圆形,呈白色丝质膜状多结茧叶片表面。

生活习性: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年发生10~11代,在福建福州一年发生6~7代。主要以幼虫在荔枝、龙眼的冬梢和早熟品种花穗中越冬,当荔枝果核种腔内为液状物时,幼虫不侵入果实,多蛀春梢及叶片主脉,在果实膨大期,种腔内呈白色固态时,幼虫入侵蛀食果核内子叶,导致落果。果实接近成熟,种核坚硬,不易入侵时,则取食种柄,遗留虫粪于蒂内,影响果实发育,降低品质,并出现采前落果。当荔枝采收后,幼虫为害新梢、叶片,蛀食新梢的髓部,待新梢老熟时,梢上部发现枯死。为害叶片,多食叶片中脉和叶柄。

在荔枝园中常与近缘种尖细蛾混合发生,后者不为害果。

成虫昼伏夜出,飞翔力不强,白天多静伏于树冠内枝干上。在广州及附近地区多于羽化后第3天早晨交尾,第4天傍晚产卵,产卵最盛为交尾后3~5天,一果可着卵1~3粒。

蛀食果实的幼虫发育到成虫交尾后,每雌产卵可达157粒;为害嫩梢的幼虫发育为成虫,交尾后,每雌产卵为12粒。一年中,虫口消长有陡升陡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花果期陡升,采果后陡降。

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在荔枝梢期已发现2种幼虫寄生蜂,寄生率可达60%以上;但果内的幼虫未曾见有被寄生,在果核种腔内含物从液态转固态之前(即第二次生理落果高峰前)和采果后,充分利用寄生蜂自然控制作用。

(2)药物防治:受害严重的果园,根据荔枝品种物候,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期开始进行测报,查蛹,掌握在采收前各代成虫羽化进度为40%和80%时喷药,以25%杀虫双乳油500倍混9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喷雾,可兼治荔枝椿象若虫。重点喷果穗和内膛枝干。

(3)适时攻放秋梢,抑制冬梢,短截花穗,可减少越冬虫源。

3卷叶蛾类,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为害情况:为害荔枝的卷叶蛾有多种,例如,为害花期及新梢茎叶的有圆角卷叶蛾、黄三角黑卷叶蛾;为害果实的有褐带长卷叶蛾、拟小黄卷叶蛾及黑点褐卷叶蛾等,为害新梢的以幼虫吐丝结叶苞和数张叶片缀连一起,幼虫藏于其中,咬食嫩叶。为害果实的以幼虫钻蛀幼果,取食果核造成落果。

其虫粪成颗粒状与蛀蒂虫虫粪粉末状作区别。

形态特征(以黑点褐卷蛾为代表):(1)成虫:雌雄异形,雌虫全体深褐色,体长65~75毫米,展翅16~23毫米,前翅黑褐色,在近顶角处有深黑褐色斜纹,后缘臀角上方有一个近三角形的黑色斑纹。黑斑外围镶有灰白色边带。后翅淡黑色,外缘具有长灰黑色的缘毛。雄虫前翅后缘具有深褐色纵带,两翅相接及胸部深褐色鳞毛相接,形成长菱形的黑褐色纹。后足胫节及第一跗节具有浓密黄白色及黑色相间的长鳞毛。

(2)卵: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3)幼虫:头及前胸背板为褐色,末龄幼虫胴部背面粉红色,体长12毫米。

(4)蛹:深褐色,体长105毫米,宽28毫米。第2~7腹节各节背面前后缘附近各有一横排列钩状刺突,有椭圆形丝质紧密的薄茧。

生活习性:成虫昼伏夜出,卵多产于叶面上,初孵幼虫分散在果壳龟裂片缝间啮食表皮,二龄以后蛀入果核,,通常一果一虫,少数一果二虫,蛀入孔附近常附有带丝的虫粪,后期蛀孔附近呈水渍状。老熟幼虫脱果外出化蛹于树皮裂缝或附近杂草上,也有部分化蛹于果内,羽化时蛹壳半露果外,幼虫除蛀果外,也可蛀食嫩梢。8~9月为害杨桃,10月初见为害阿勃勒嫩茎,以幼虫在茎上过冬。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受害严重的果园或有条件的果园,在荔枝花期及卷蛾卵期放松毛虫赤眼蜂。

(2)药剂防治:于开花前、谢花后掌握幼虫盛孵期喷速灭杀丁乳剂或杀灭菊酯乳剂5 000~10 000倍液,或90%敌百虫结晶600~800倍液。

(3)人工防治:人工摘除卷叶蛾的卵块。

二、钻蛀枝干的害虫

为害荔枝枝干的害虫主要有钻蛀性的:龟背天牛、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茶材小蠹虫。以幼虫钻蛀枝干成隧道或坑道,严重削弱树势。还有一种巢蛾(学名特定)是近年逐渐上升为害枝干的荔枝新害虫,其为害的方式是以幼虫啮食枝干表皮,使树势渐渐衰弱,严重时可造成枯枝。防治方法参考以下的拟木蠹蛾类的防治方法。

1龟背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为害情况:龟背天牛以幼虫钻蛀荔枝、龙眼枝干成隐蔽隧道,影响水肥输导,使树势衰弱,隧道的积累易被折断,甚至整株死亡。在广东7~8月为盛发期,成虫咬食当年枝梢皮层,造成长形半环状剥皮,部分木质部露出,使枝梢渐渐干枯,植株树势衰弱。

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20~35毫米,宽8~11毫米,基色黑色,鞘翅布黄色斑块,黑色条将黄色斑围成龟背状纹。雌虫触角与鞘翅等长,雄虫触角超过翅端2~3节。触角第一、二节黑

色,其余各节火黄色,第三节端部环生有相当长的黑色簇毛,第四、五节端也着生一圈黑色绒毛,但比第三节的毛少而短。

(2)卵:长椭圆形,长约4.5毫米,乳白色。

(3)幼虫:扁圆筒形,长约60毫米,乳白色,足退化,前胸背板黄色,并有黄褐色“山”字形纹。

(4)蛹:乳白色裸蛹,老熟时黑色。

生活习性:龟背天牛一年发生一代,6月始见成虫,7月羽化盛期,8月是成虫取食、交尾、产卵的活动期;成虫取食绝大多数当年的枝梢皮层长形半环状剥皮,露见木质部,不久可见枯枝。成虫中午多栖息于树冠阴凉处,产卵之前先用上颚咬伤树皮刚好达木质部,伤口呈半月形,然后转身将腹端插入伤口,一个伤口一粒卵,产卵多见树冠中上部枝、r分权处,卵期10天左右,幼虫于8月底9月初孵化,孵出的幼虫4~7毫米,仍生活在原半月形的伤口处,生长速度缓慢,到第二年1月越冬幼虫根据荔枝品种发育进度迟早而先后蛀入木质部取食,形成隧道,每隔一定的距离咬一小孔与外界联系,孔口附近常有排泄物,已钻蛀入木质部的幼虫,生长速度显著比在皮层下快,隧道为纵向向下,隧道长度可达50

~70厘米,幼虫历期约9个月。当幼虫发育到化蛹前,将隧道向上转,加宽,用虫粪和木屑堵塞两端,形成蛹室,蛹期约20天。

在广东荔枝品种中,以黑叶和妃子笑为害最高,淮枝次之,糯米糍和三月红最少,幼年树比老年树密度大。

防治方法:(1)每年7~8月份是龟背天牛成虫羽化后补充营养期,此时进行人工捕捉,或用细竹枝触击成虫,或突然用力摇树,利用成虫坠地之机杀之。

(2)在8~12月份,刺杀树皮半月形产卵痕下的卵,或1~2龄幼虫。

(3)越冬后的幼虫已蛀入木质部,形成隧道,应尽早找出排粪孔,在虫孔口注射80%敌敌畏乳油1∶20倍,或用克牛灵、天牛敌等药剂,毒杀隧道内的幼虫。

(4)利用肿腿小蜂寄生隧道内的幼虫及保护益鸟。

2荔枝拟木蠹蛾:属鳞翅目,拟木蠹蛾科为害情况:钻蛀荔枝的拟木蠹蛾类主要有两种:荔枝拟木蠹蛾和相思木蠹蛾,它们的幼虫均钻蛀枝干成隧道,并在枝干外部以虫丝缀连虫粪及枝干皮屑形成隧道,幼虫白天匿居于隧道蛀害,夜间沿隧道外出啃食树干韧皮部,削弱树势。

幼龄树受害严重时,可致死亡。

形态特征(荔枝拟木蠹蛾):(1)成虫:雌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0~37毫米,身体及前后翅均灰白色,前翅具甚多灰褐色横向斑纹,中部具1较大黑色斑。雄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3~27毫米,体和翅均为黑褐色,前翅中部色较淡,有许多黑褐色横向波纹,中部亦具一黑斑。

(2)卵:卵粒扁圆形,乳白色,卵块鳞片状,外披黑色胶状物。

(3)幼虫:头部及体漆黑色。

(4)蛹:黑褐色。头顶两侧各具一个略呈分叉的粗大突起。

生活习性:荔枝拟木蠹蛾在广东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越冬,天气晴暖仍见取食。3~4月化蛹,4~5月羽化,刚羽化的成虫栖息在蛀道附近枝干上,当晚可交尾产卵,寿命2~9天,产卵最多在羽化后2~4天,卵盛见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雌产卵5~13块,每块有卵19~65粒,共约350多粒,多产在直径为12.5厘米以上的树干树皮上,卵期平均16天。

初孵幼虫经过2~4小时扩散活动后,便在枝干分叉、伤口或皮层断裂处蛀害,吐丝缀连虫粪和枝干皮屑做成隧道掩盖虫体,并钻枝干成隧道。幼虫白天在枝干隧道内蛀食,夜间外出啃食树皮,随着幼虫的成长,隧道逐渐加深,当隧道长达一定深度时,幼虫往往从隧道口向另一个方向另蛀隧道,隧道一般长达30厘米,有的可达60多厘米。老熟幼虫在钻蛀的隧道里化蛹。羽化时蛹体半露隧道外。幼虫历期300多天,蛹期28~48天。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从9月份开始,结合果园的管理,发现幼虫隧道,即用棉花吸入含80%敌敌畏乳油1∶100倍药液,堵塞道口或注射隧道内,直至第2年4月均有效,应及早消灭低龄幼虫,减少受害。

(2)人工捕杀:在果园的生产管理中,随时发现随用泥土堵塞道口,使幼虫及蛹不能外出,窒息而死,并且用椰扫或抓把草扫除枝干外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