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吃出一生好健康:中老年饮食结构100问
15637600000022

第22章 饮食卫生与中老年健康(5)

其实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无论是采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治疗,都必须控制饮食,才能使其他治疗措施收到以满意的效果。有些老年型、肥胖型,往往只需控制饮食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反,如果不控制饮食,只是单纯依赖药物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药物越用越多,病情得不到控制,继而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把合理控制饮食作为向糖尿病作战的有力武器,终生都不能放弃的有力武器。

(2)以血糖的高低控制饮食是不合适的。

有些人误以为血糖高时需要采取饮食控制,而血糖下降则可随便进食。对糖尿病患者来讲,血糖增高是其主要特点,不论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必须强调终生坚持控制饮食。

(3)误以为控制饮食就是不吃甜食,只吃豆面、莜面、和荞面,少吃或不吃主食,多吃豆制品、蔬菜。

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维生素)三种类型。人们习惯所指的糖是糖果、甜食、饮料等蔗糖类;但在不少情况下往往将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食、山芋等称为糖;单糖和二糖由于可直接变成葡萄糖形式进入血液,如不加限制地摄入会加重胰岛的负担,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多糖类食物在总热量不变的条件下,并不会增高血糖,相反糖耐量还可得到改善。总热量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各主要营养素的需要量确定。一般要求做到两个方面:一要做到每天必须吃4大类食品,即谷类(米、全谷面和玉米)、蛋乳豆类、蔬菜水果类、油脂类;二是必须合理搭配,营养素平衡(蛋白质占12~20%,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占50~60%),避免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做到主食粗细搭配。

(4)不吃早餐可降血糖的认识是错误的。

许多糖尿病人都不吃早餐,或吃早餐仅吃牛奶、鸡蛋,不吃主食,以为这是限制热量的好方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这样打破了三餐的平衡,控制血糖反而不好。

(5)误解食物的称量标准。

一般我们所说的食物重量是指生的食物的可食部分,这样计算才能准确称量,以熟的食物来称重不符合糖尿病饮食标准。

(6)关于食物换份法的问题。

医生指导病人饮食调理时,往往以食物的多少份来衡量进食的多少。如要食物换份一般应在同类食物之间进行,才能保证适合生理需要营养素的供给,否则营养素的配比就要失调,主食换成肉类,牛奶换成粥等,这种不同类食物的换份是不正确的。过多的蛋白质可增加肾脏的负担,而过多的饱和脂肪则是诱发冠心病的因素之一。蛋白质摄入不足,碳水化合物太多,又会使血糖控制不好,所以病人应正确运用换份法。

(7)吃水果可提高血糖的观点不完全正确。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阴亏燥热,必然出口渴、食多症,某些水果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水果中的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成分,对糖尿病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的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果胶是纤维素的一种;对降血糖有好处。所以在严格控制总热量的原则下,适当进食水果是允许的,但必须扣除相应的主食量,一般减主食半两,可进食猕猴桃、苹果、梨、橘子、柚子、西瓜等3两到4两。若血糖不稳定则不主张进食水果。

(8)吃南瓜降血糖的观点不正确。

十几年来,众多糖尿病人把吃南瓜当做降血糖的好办法,而市场上各种以南瓜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更是吸引了众多糖尿病人。但现在终于有糖尿病专家站出来说:多吃南瓜不仅不降糖,有时会出现黄染,甚至会升高血糖!

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会诊中心主任雷顺群教授仔细查遍了《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大汇编》和《中国民间单验方》等中医药典籍,始终没有找到有关南瓜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相反《本草纲目》里说:“南瓜补中益气。多食发脚气,黄疸。”同时,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上属于高指数食物,可以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升高血糖。

通过查证各种书籍,加上长期对患者的饮食情况的调查,雷顺群教授发现,十几年来“多吃南瓜能降轿糖”的说法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徐焱成也对南瓜降糖的说法表示反对,并对此作了详尽的研究。专家对数十位糖尿病患者作了实验。结果发现患者吃南瓜后(不吃其他东西)的血糖要比吃南瓜前增加1~2毫摩尔。徐教授强调,目前凡已知有含糖的食物,还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发现过哪种食物能够降血糖。

经过研究发现,500g南瓜大约可产生100千卡热量,相当于1000克冬瓜所产生的热量,与丝瓜、西瓜的热量相当,会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徐教授强调,目前凡已知含糖的食物,还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发现有哪种食物能够降血糖。南瓜作为一种普通的菜可以吃,但不能多吃,更不能把他当作降糖“药”来用。

77.中老年人为什么要注意钙食品的摄入?

骨质疏松是指单位容积的骨组织内骨量明显减少,简单地说就是骨密度减低,骨质变脆的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常常潜移默化地发生,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感到腰酸,背痛,易发生颈椎病,并逐渐弯腰,驼背,身高比自己年轻时变矮,轻微的碰撞,甚至咳嗽,即可造成某些部位的骨折等等,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

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钙摄入不是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膳食中的钙的供给不足,时间长了,可引起骨钙的丢失。人在20~40岁是一生当中骨量最高的时期,称为峰值骨量,40岁以后骨量逐渐减少丢失。维生素D、雌激素、适当的体力活动等有助于钙吸收。

人随着年龄逐渐增加,食量减少,消化吸收功能有不同程度减退,肠道吸收钙减少,不能满足需要,妇女更年期绝经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减少,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尤其现代人体力活动减少,户外活动更少,接受日光照射的机会明显减少了,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人皮下的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体内的V~D不足可加重钙缺乏,所以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通过补钙、性激素疗法等可以减缓骨量的丢失,但不能使之复原,因此为了预防骨质疏松,人们应在40岁以前就注意钙的补充,尽可能地提高峰值骨量,可以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生时间。中老年人则最好从食物中补充。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钙适宜摄入量为18~49岁为800毫克/日,50岁以上则增至1000毫克/日。补钙最好从食物中补,奶和奶制品中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每100克牛奶约含钙120毫克,每天喝牛奶500克,可以获得600毫克的钙,余下的部分从其它食物中获得。如血脂高的人,可以喝脱脂奶。此外豆制品中含钙也较多。每100克豆腐中约含钙160毫克,应该多吃些;海带、芝麻汤等食品中含钙也很丰富,人们平时的膳食中有意识地多选择一些上述食品,一般来说可以满足身体对钙的需求。

为了获得充足的日光照射,促进体内维生素的合成,还应多做些户外活动;运动可以减少钙从骨骼中丢失的速度,所以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必要时应补充钙剂以及性激素,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78.中老年人胃肠病的饮食宜忌是什么?

胃肠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本来中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减退,所以更应该保护,而饮食调理是首选的方法。中医经典《内经》中提出要“谨和五味”、“食养尽之”就强调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对胃肠病人加强饮食调理,不但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更好地配合治疗,此外也包括了“食养”和“食疗”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适量饮食。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历代医家常常告诫“饮食百倍,肠胃乃伤”。临床上因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肠病的发生其或酿成重症顽疾者也屡见不鲜,都是因为食积胃肠,纳运转化功能失常所致。也就是说少食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嗜烟、酒、浓茶、肥甘、辛辣等久之亦可伤损胃肠。近年来医学研究证实嗜烟者患胃肠病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高出许多倍,确与临床所见一致。中医也有“饮酒过量,腐肠烂胃”、“辛辣助火”、“肥甘生痰”等说法。大家都有体会,吃辛辣多了易“上火”,口舌、咽痛、便干、生疮、肛周长疮等现象,就是提醒大家注意烟酒及过食辛辣肥甘的危害,有肠胃病者食之更应慎重。

(2)软硬冷热相宜。

总的来说,胃肠病人宜进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根据病情分别给予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药粥疗法尤适宜慢性胃肠病病人。但要注意的是,一般的慢性胃肠病人饮食不要长期太精细、软烂、以免影响病人的食欲,对胃肠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利。最重要的是根据病人多年的经验与习惯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合理食谱。食物的过冷过热都可能对胃肠产生不忍受的刺激。一般地来说暴饮过冷或长期贪食生冷都可伤脾阳,以致寒气内生,形成胃寒发生胃痛、泄泻等症。长期嗜食辛辣热烫煎炒之品,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或出血。

(3)饮食清洁。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病或食物中毒,饮食清洁对于预防胃肠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现代医学证实,慢性胃炎、溃疡病的发生与一种叫做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这种细菌正是通过粪——口途径而侵入人体的。大家不知是否注意,患“胃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可能与此菌感染有关。所以和患胃病的人共同生活时要注意采取分餐等预防措施,避免通过胃肠道传染。

(4)积极配合食疗。

“以食代药”使良药不再苦口。对于胃肠病人来说,应特别注意饮食合理搭配,多采用一些食疗方法,如脾胃虚寒之人,平时有腹冷痛、喜热饮,遇寒甚等症状者,宜食生姜、胡椒等中温中散寒的调味品;胃阳不足之人,如有口干、便秘、胃灼痛等症者,宜食百合、梨、藕、蜂蜜、牛奶等甘润生津之品;气滞不和表现胀满者,可多用萝卜、橘皮等;脾胃虚弱的患者,平常有少气乏力,食欲不振症,宜以红枣、山药、莲子肉等品为辅助。总之对胃肠病人进行食疗时,宜结合病人的体质因素、疾病的寒热属性,配合药物治疗辅以适应的饮食疗法,达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功效目的。

(5)注意脾胃功能强弱和保护胃气。

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弱时,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也不要强食,食之不能消化反损脾胃。还有一些胃肠病重症在恢复期,胃功能初复或邪未净,此时如贪图口福或急于求补,均可导致“食发”。“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也就是说不想吃没有食欲胃口的病情恢复期等不可强迫进食,否则适得其反,因此在疾病的后期一定要仔细观察病情,视脾胃功能恢复情况谨慎配膳食调养。

(6)运用食疗时应注意有一些食物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俗称“发物”,一些胃肠病人对这些食品尤为敏感,少食为宜。

若食后产生腹痛、腹泻症或加重者,更应该注意禁忌。在急性胃肠病之腹痛,吐泻、出血等症剧烈之时常需禁食,根据病情掌握适用范围和时机。

一般来说,只要肠道腑气通畅,腹部舒适,病情缓解时,就应尽早恢复进食,初始以米汤、果汁等流汁最宜,出血病人更宜藕粉糊,既能止血又能保护胃气。下面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病人饮食应进一步要求注意:宜软且易消化,少吃多餐,忌食甜食,忌进食对胃有刺激的辛辣食物和烟酒等,如选用细软、无刺激的牛奶、鸡蛋、豆浆、苏打饼干、面粉、藕粉,避免进食品有机械和化学刺激的食品,如:浓肉汁,过甜、过酸、过冷、过热、过硬煎烤食品等。

79.中老年人防治胆囊炎、胆结石的饮食要求有哪些?

胆囊炎、胆结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人体的胆囊就像一个口袋,悬挂在肝脏下方。主要功能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当膳食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摄入后胆囊收缩可以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油腻的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道系统疾病中胆囊炎、胆石症最常见最多发。临床上总结胆囊炎、胆结石有几个特点:是中老年人多易发生、育龄期妇女多易发生、肥胖人多易发生、不吃早餐人多易发生。胆囊炎、胆石症往往同时存在。

胆囊炎、胆石症主要的表现为右上腹痛,不定时发热,波动性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分为急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禁饮食,减少胃肠刺激,并给予静脉输液,让胆囊充分休息。待疼痛缓解后可给予清淡的、高碳水化合物的流体食物如米汤、果汁、蔬菜汁、藕粉、杏仁露等,如吃了上述食物没有不适感,病情进一步缓解,可逐渐增加低脂肪的食物种类如鸡蛋清、嫩豆腐、脱脂奶、煮水果等。随着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而来,该类患者可以没有症状,也可表现为经常右上腹不适、腹胀、打嗝、反酸,多数人认为是患了“胃病”,而且按胃病治疗,症状时好时坏,这时应该进行超声波检查可确诊。有些人吃了油腻的食物或吃得过饱有可能引起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正常体重,因为前面已述肥胖人易患胆囊炎、胆石症,如果体重超重应该注意减肥。

供给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胆汁的排空;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不吃油腻、煎炸的食品、肥肉以及动物内脏等;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不用辛辣食物和强烈的刺激性的调味品,这类食物可促使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不能松弛,胆汁排出不畅,引起急性发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从而获得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香菇、木耳等,有助于减肥、降血脂、减少胆石症的机会,还可预防便秘。减少急性发作的诱因。特别应注意,胆囊炎、胆石症病人忌食韭菜及其食品。

胆石症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要做到:

(1)定时定量,忌过饥过饱,要改变早晨不吃早餐的习惯。

科学家认为,长期不食早餐,易形成胆结石。过食油腻会引起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高度饱和状态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平时多吃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使大便通畅,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多吃蒜或醋,可以杀灭菌中的虫卵,有利防止胆结石的形成。医学专家认为,我国胆石症的高发区,70%的胆石症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的,一旦成为结石核心,又可使胆道引流不畅。因此多吃醋的人不易患胆结石,可能与此有关。长期坚持吃核桃仁可预防胆结石形成。患胆结石病人平时可常服核桃仁、白糖、香油混合捣成的羹,是一种价廉物美、方便有效的食疗法。

(2)根据病情素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