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陵墓
15638600000013

第13章 阿灵顿国家公墓

美国最大和最著名的国家军人公墓——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NationalCemetery)坐落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它是阿灵顿这个美国第四小郡境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之一。阿灵顿与华盛顿特区隔波多马克河相望,是华盛顿的社区,河上跨5座桥连接两地。阿灵顿郡最初称亚历山大郡,1789年,弗吉尼亚州将它让给了联邦政府,成为哥伦比亚区的一部分;1846年,联邦政府又将它归还给弗吉尼亚州。内战期间(1861—1865),联邦军队占领了该地,并在此建立了20处要塞作为华盛顿的防御设施;1926年,亚历山大郡更名为阿灵顿郡,沿用至今,这是以内战时期任南方同盟军总司令的罗伯特·李将军的家乡命名的。

阿灵顿国家公墓建于1864年,由陆军部管理,并规定只有美国荣誉奖章获得者、为国殉职的现役军人、长期服役的退伍老兵、在联邦政府担任过高级职务的退伍老兵以及他们的遗孤,才有资格在此安葬。所以,能够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得到一处长眠之所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荣耀。这座公墓曾一度是罗伯特·李的岳父的产业。他的岳父帕克·柯蒂斯——美国的一位剧作家,是被尊为美国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的养孙。华盛顿的妻子玛莎和她的第一任丈夫生下了柯蒂斯的父亲。柯蒂斯在弗吉尼亚州蒙佛农与华盛顿夫妇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光,直到他的父亲去世,那时他已长大成人。他的女儿玛丽于1831年嫁给了李将军,他的庄园成为玛丽和李将军的结婚寓所,并被李将军继承下来,从此改称柯蒂斯·李庄园。1861年4月,内战开始后,联邦军队进驻阿灵顿,把这座庄园没收,改为陆军司令部,并在庄园内建立兵营。1864年陆军部长颁布命令,将属于庄园的土地征用,作为军人公墓;同年5月13日,第一名士兵的葬礼在这里举行。阿灵顿公墓从此诞生。

阿灵顿国家公墓规模庞大,占地达170公顷。陵园呈半圆形,周围树木蓊郁,园内芳草如茵,墓地绵延起伏,墓碑鳞次栉比,宛如庞大军阵,声威浩荡,蔚为壮观。

公墓中央的山丘上,有一处占地1.2公顷的大宅,这就是柯蒂斯·李宅邸,也称“阿灵顿之屋”。在屋中凭窗而立,可俯瞰整个公墓以及波多马克河。这座仿照雅典昔修斯神庙建筑的殿堂,是美国最出色的希腊文艺复兴式建筑希腊文艺复兴式建筑: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所导致的建筑风貌。从古罗马建筑风格中寻找养料,创造健康向上的建筑形象,以抵制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严格的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创作法则,比例、协调、规律等形式美观念成为衡量建筑优劣的标准。之一。它由英国建筑师乔治·哈德菲尔德设计,于1802年破土动工。这是一座带有8根白色多利克圆柱门廊和延伸42.67米的两翼厢房的建筑。当时先由两侧厢房开始建造,工程进行当中,柯蒂斯家族就搬入居住。1817年厢房完工,门廊部分则于1824年开始增建。这所大宅用砖灰泥与皮革作建筑材料,其各部分比例适当,细部架构精细,异常坚固。1955年,有关单位将长期改作它用的宅邸修缮装潢,恢复到内战前的风貌,并辟为国家纪念中心,现在由国家公园服务处管辖,供民众参观。据统计,到1981年5月,阿灵顿公墓内安葬的死者已超过18万。其中著名人士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总司令约翰·潘兴将军(1860—1958),美国前国务卿、曾任驻中国国民党政府特使的乔治·马歇尔将军(1880—1959)。潘兴在一战期间的欧洲战场上,用18个月的时间创建了一支200万之众的美国远征军,并指挥这支大军在200天的战斗中,重创了具有4年大战经验的德军。1919年,他被擢升为五星上将。这是特别为他设立的官衔,在此之前的美国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人获此殊荣。马歇尔曾任潘兴将军的副官,1944年晋升为五星上将。他在1945—1947年任美驻中国特使期间,曾以“调处”为名,参与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谈判。1947—1949年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提出所谓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是唯一获得此奖的职业军人。还有3位海军上将。一位是威廉·哈尔西(1882—1959),他是美国海军舰队司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打败日本舰队,日本的投降书就是在他的旗舰上签署的。另两位是极地探险家:罗伯特·佛里(1856—1920)于1909年4月6日发现并到达了北极;理查德·伯特(1888—1957)是第一个飞越过南北极的人,曾率领5个探险队到南极勘探。还有政治领袖:威廉·布赖恩(1860—1925),约翰·杜勒斯(1888—1959)。前者是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领袖。他反对高阶层享有特权,倡导世界和平与裁军。曾3次竞选总统失败,但他合理的政治改革方案都被采纳并已制成法律。后者是美国外交家和政府官员。1953年1月开始在艾森豪威尔总统内阁任国务卿。他曾在一次会议中指称核子武器是防止西方国家被攻击的“有力报复”利器。他常以道德来定义政治问题,是个顽固的反共派,坚信共产党是道德魔鬼,正义的力量最终可获得胜利,绝不可妄想与邪恶妥协。

虽然他生前饱受争议,但他绝对支持西方同盟的态度却为他身后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还有两位总统:对外实行“金元外交”的美国第27届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1857—1930);以及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也是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约翰·肯尼迪(1917—1963),这位第35届总统任内曾引起柏林危机(1961)、古巴危机(1962),1963年11月遇刺身亡。杰出人物而外,大部分墓碑下是在美国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官兵。公墓内还有一座死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丑恶的朝鲜战争中的无名战士墓,墓地上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纪念碑,这里雇有哨兵全天候看管。除此之外,公墓内还有一些军事纪念碑,包括位于无名战士墓后的圆形剧场纪念碑,南北战争同盟纪念碑,以及1898年在哈瓦那港沉没的缅因号战舰上的桅杆。这座公墓气氛庄严肃穆,环境静谧清幽。公墓内所有的墓碑都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而且每一座墓碑前都有一面小国旗肃立,使人觉得,一部美国断代史正以一种突出而又静默的姿态向你诉说,并清清楚楚地提醒你,不要遗忘这里所有的死亡所蕴含的勇气与酷虐、献身与陪葬、荣耀与阴暗以及正义与罪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