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青铜器的收藏与鉴赏
15639400000012

第12章 青铜器欣赏-其他

一、钱罐

骑士贮贝器(西汉):通高50厘米,1957年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贮贝器是古代为贮存作为流通货币的贝而设计的一种器皿。流行于秦汉时云南滇族地区,此器是其中的佼佼者。

骑士贮贝器由器身、器盖、器足三部分组成,束腰平盖,盖上中立一柱,柱上有一人跨马伫立,周围有四牛。四牛的牛角长而弯曲,颈有高峰,牛的动态各异,或昂首前行,或伫立凝视,或侧低着头作觅食状,头向一致,绕中心的立柱逆时针而行,秩序井然。

骑士立马远眺,结发于顶,身着窄袖长袍,系腰带,坐姿端庄,表面通体鎏金,一幅贵族气派,是该器最突出的部分。坐骑仿佛也因主贵而荣,张嘴翘尾,活灵活现。只是形体矮小,鬃毛甚长,不如蒙古马那样魁伟悍勇。

贮贝器的器身显“亚”字形,两个器耳做成虎形,显得威武,又端正、对称,也表明虎在当地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整个器具层次多而分明,核心部分处于最高处又以鎏金而成为视觉中心,避免了繁杂感,加上采用了失蜡法、分铸焊接等先进工艺,堪称少数民族文物中的上品。

二、价值连城的茶几

嵌错龙凤方案(战国):通高36. 2厘米,案框长47.5厘米,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现代人家庭中少不了茶几之类的摆设,古人也是如此,不过古人称茶几为“案”,这件方案就是一件罕见的古代家具和难得的青铜艺术瑰宝。原案的案面已经朽毁,但作为案器最精美部分的承托案面的支架有幸完好保存下来。

方案的设计奇特,结构平衡牢固,但稳中寓变,给人一种神奇的感受,居于案底的四只小鹿,昂首挺胸,成犄角之势背负案座的圆形底盘,透出方圆相支,天地合一的潜意识。

卧鹿、盘龙、斗拱,使整个案座结构层次分明,紧凑协调,自下而上由实体的圆,而成立体半球,再至平面的方形框架,这种方圆的转换嬗变,将匠师胸中天地相融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温顺驯良的鹿承托着相绕一起的刚强雄健的龙和柔美仁善的凤,情态生动,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呼喊和泄放。

方案的设计还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承重技术,并采用分铸和焊铆相结合的冶金工艺,在工艺处理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实属盖世的佳品。

三、书法之宝

散氏盘(西周):通高20.6厘米,清乾隆年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而得名,以其长篇铭文和精美的书法着称于世,为中华文物之宝。1949年后被带到台湾省。

盘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铜质精粹,呈深褐色。附耳,高圈足,腹部饰简化的夔龙纹,足部饰变形饕餮纹及窃曲纹,花纹精致,平面浮雕。

盘腹内刻有铭文19行,计357字,是一篇完整的契约,记载了核定、赔偿土地和举行盟誓的过程,共列记了双方参加定界、盟誓的人名25个,对研究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很大价值。

此盘出土后,为江南收藏家所得,长期保存在江苏扬州,当时其拓本的售价即已十分昂贵。它的书法风格峻峭挺拨,苍劲古拙,历来为书法家所重,引为范本,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东周是人性张扬的时代,楚地有崇尚浪漫的情怀,使各种器物都有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与以往的凝重、肃穆、庄严不同,它们更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升腾着舒扬的美感,而莲鹤方壶正是这种驱陈纳新气象的代表作品。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西周重器散氏盘,与毛公鼎一样,均以其长篇铭文和精美的书法著称于世。散氏盘的铭文共19行,每行19字,其中除有几个字已锈蚀不可辨认外,实能认出者为357字。内容是一篇涉及西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意思。

铭文上说,关中畿内的、散二国,边界相连,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散人向周王告状,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人不得已,同意以田园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人断绝交往。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这两块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人,并留下左券。在这种情况下,散人鉴于人平素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

这场有趣的官司,不知事后人践约了没有,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你周王室不是实行井田制吗?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那么为什么现在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了呢?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的动摇及其王室权力的削弱,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就是今天看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十分难能可贵。

据后来的学者们考证,散氏盘为周厉王时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进一步考证,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及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为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长期存放在扬州。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当时的拓本价格已十分高昂,官府中达官贵人及外国人一直垂涎不止。后来藏家又将其翻砂复制两件,其中一件卖给了日本人,真器仍在扬州。

嘉庆十五年(1810年)冬,当时的两江总督阿毓宝从一个盐商手里购得此盘,作为嘉庆皇帝50生辰的礼品,入贡紫禁城。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因宫中贡品实在太多,又加上管理不善,后来竟无人知道它的下落,以至于传出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遂宣告“失踪”。直到1924年3月,逊清内务府为核查养心殿的陈设,才意外地发现了它!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相对照,方知确属真品无疑。溥仪知道此事后,立即令人拓出50份,分赠臣属。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此盘与其他文物一起归故宫博物院珍藏;1949年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府携往台湾。

四、古老的乐队

曾侯乙编钟(战国):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

这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这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

全部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有篆书铭文,绝大多数是错金文字,共2800余字,全面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在乐律学上所达到的领先水平。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全套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让人赞叹。

形制精确,方能保证音律精准,这在今天也不易办到。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