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青铜器的收藏与鉴赏
15639400000011

第11章 青铜器欣赏-盘、壶、簋

一、西周三大器之首

虢季子白盘(西周):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

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口中衔环,腹部饰环带纹,口沿下饰窃曲纹,盘内底部有8行铭文,说的是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正月,虢国的子白奉命讨敌,大胜而归,宣王给予嘉奖并赏赐,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中的许多字句可以与《诗经》中的篇章相互印证,是研究当时北方民族关系和西北地区地理的重要史料。

虢季子白盘,乍一看上去,像是一口精心雕制的大浴缸。在它的真面目尚未被揭示之前,人们不是把它当作马槽,就是当作洗澡盆子。

这只“洗澡盆子”高39.5厘米,盘口长137.2厘米。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只脚处理为曲尺足形,口沿下的饰纹中,隐含着重重绿锈,整个造型给人以端庄、凝重的淳朴感。最为稀罕的是盘内底部,刻有111字的长篇铭文,四字一句,句式极工整。

铭文的大致内容是说,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去征伐犭严狁(古匈奴族),大获全胜,斩敌首级五百,俘虏五十,周王非常赞赏虢季子白的大智大勇,于是在宣榭设宴为他庆功,并赐给他乘马、彤弓、彤矢、斧钅戊,以示嘉勉。虢季子获此殊荣,非常感激,特铸此盘以志纪念。整篇铭文语言洗炼,富有韵律,不仅是西周史上的重要文献,而且还是一首优美的英雄史诗。学者们根据铭文中“唯十有二年”的记载,断定它的制造年代为西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6年间。

这个体重230公斤的大家伙,相传于道光年间从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西周时,这一带正是西虢的封地(至今有的老地图上,仍在宝鸡地名的后面标个括弧,括弧里注明“虢镇”)。这一带属于西周统治时的中心地区,与东面邻近的扶风县和岐山县一起,史书上称为“周原”,百余年来不知出土了多少珍贵的文物。

虢季子白显然是周宣王的近臣,此盘造型之大,冶铸之精,字体之优美、工整,俨然一副皇家气派。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从地下挖出来了,或许是因为它太大、太重,盗墓人无法将它带走,又不具备“鼎足三立”的心理“规范”,反而被扔在野地里,被当地农民搬去盛水饮马了。

道光年间,此盘为宝鸡虢川司刘燕庭所得,刘云“出郿县礼村田间沟岸中”,辗转又为当时陕西郿县的县官、江苏常州人徐傅兼(燮钧)所得,徐氏卸任返乡时就带回了常州老家(福开森《历代著录吉金目》)。徐氏得到此盘,起初并不以之为国宝,只是见其花纹繁缛可喜,兽头狞犭历有趣。不久太平天国军起,天下大乱之中人们自顾不暇,更无心顾及一只“洗澡盘子”。太平军的护王陈坤书打下常州后,此盘就成了护王府的镇府之宝。

有趣的是过了不久此盘又被拿去饮马了。1864年4月,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攻下了常州城,进驻护王府。一天夜间,刘铭传听到院子传来金属的撞击声,凭军人对兵戈铁马的警觉,他转身出来查寻,愈发听得那声音铿锵有力,如兵刃相击,且时断时续。结果循声找到了马厩,发现是马在吃草时,笼头的铁环撞在马槽壁上发出的声响。他仔细察看此“马槽”,发现是件不同凡响的古物,遂命马夫将“槽”洗刷干净,那一排排精美而整齐的铭文即刻显露了出来。刘铭传毕竟见多识广,请文人学士考证后,证明是举世罕见的西周之重器,遂视为珍宝,带回了安徽肥西老家,并筑一亭台楼阁曰“盘亭”,专门安置此盘。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号大潜山人,1862年编为李鸿章的淮军开至上海,此后长期在苏南、浙江等地与太平军作战,所部号曰“铭军”,为淮军主力之一。1884年督办台湾军务,为抗法名将,并出任台湾省第一任巡抚,1891年病归老家安徽肥西刘家圩。

“盘亭”成了肥西当地的新鲜事。平时刘家用红绸缎包裹着此盘,不轻易开启,每逢过年,才在亭内张灯结彩,铺以绒垫,供亲友们欣赏。同治十年(1871年),刘氏聘请了金石学家吴云,将铭文诠释出来并撰出考订文字,又由英翰、徐子苓及刘铭传本人相继作序,遂成《盘亭小录》一书。刘氏还将盘底的铭文拓出多份,分赠密友,而能目睹实物者极少。据说就连光绪的老师翁同和也未能见到。翁同和亦嗜古成癖,为此耿耿于怀,在慈禧太后面前讲刘铭传据国宝为己有,想通过慈禧之口,令刘将盘交出来。刘铭传祈于李鸿章,李上奏慈禧太后,太后以刘有战功,下了懿旨作为御赐,从此无人再敢觊觎。

1895年刘氏去世后,此盘由刘氏的子孙继藏,可是渐渐失去了大清王朝的庇护,此盘就始终处在“性命交关”之中。民国之后,政局动荡,军阀刘镇华曾派人来搜,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都从中插手,企图收买,刘家子孙始终不为所动。抗战时期,肥西沦陷,日本人又来搜查,刘家后人只好掘地一丈,上面造一间厕所,把此盘再次埋入地下,举家迁居他乡避祸,刘家圩子里,只剩刘铭传的第四代孙刘肃曾一家。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又派人找上门来,武力胁迫刘家交出此盘。肥西县长隆武功索性把县政府设于刘家大院,为寻此盘曾挠开地板,掘土三尺,费尽心机。刘家子孙因此而受尽了磨难。

解放后,1949年12月间,安徽皖北区党委接到国家政务院电报,要求在肥西县查找国宝“虢季子白盘”。于是,乡干部们找到了刘肃曾。刘系一介文弱书生,开始推说已运上海、天津保存了,后经干部们的说服,终于决定捐献国家。他把乡干部领到一处四面无门的夹墙外面,洞开夹墙,再往下挖,虢季子白盘终于第二次出土了。

1950年1月,刘肃曾亲自护送此盘到北京,临行前曾在合肥市公开展出,安徽的老百姓终于也有缘目睹了久已传说中的刘家“大洗澡盆子”。到北京后,文化部举办了特展,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来参观,并表彰了刘肃曾的爱国行为。此盘历尽百余年沧桑后,终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二、史墙盘

此物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范围内的庄白村。1976年12月,庄白村一次出土窖藏青铜器103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此盘。此盘内底铭文中说,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先祖而作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因此铜盘被定名为“史墙盘”。

在青铜器中,盘是一种洗手用具,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常与要匜(yi)配合使用,古代在祭祀与饮宴时,有洗盥的礼节,即用匜浇水洗手,下面用盘接水。如同现在的饭前洗手,不过那时是将盥洗用具端到面前来洗。

史墙盘造型精致,纹饰优美。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外饰凤鸟纹,象征吉祥。圈足部饰云纹。全器外部其余空间均饰回旋线条组成的云雷纹。盘内底部刻有铭文18行,共284字,记述了西周自文王以来6代国王的重要史迹,如文王创业、武王代商、周公东征、成王分封等。铭文还记述了做器者的家世。做器者乃微氏家族,世代为周王室史官。

史墙盘为我们研究西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铭文体特别爱用四字句,有很高的文字学价值。史墙盘现存陕西省周原扶风文管所。

相传,此盘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盛水饮马,后几经辗转,终归国有,为更多人识其价值。

三、展翅飞翔

莲鹤方壶(东周):通高118厘米,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件莲鹤方壶壶体作锤方形,置于两条咋舌回首的卷尾小兽之上,回首的卷尾小兽仿佛与攀附在方壶两侧的回首怪兽相顾盼。方壶通体满饰蟠螭纹,这些蟠螭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种昂扬的生命意志。

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乃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以及伫立莲芯之上作展翅欲飞状的一只轻盈立鹤。此鹤表现出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不知多少人为之倾倒。

郭沫若先生曾说:“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的确,此壶就如腾飞其上的仙鹤一样,正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

四、精美的图画

宴乐狩猎攻战纹壶(战国):通高40.7厘米,传世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观赏此壶,仿佛品味有不同主题的交响乐,于无声之处体验无尽之声。

这件壶的主体纹饰分三道:第一道表现射礼和侯妃采桑;第二道表现飨食礼、莺射和捕鱼;第三道表现水陆攻战场面,战卒架云梯登城,浆手摇船奋进,各区既有不同主题,又以花纹联系相互呼应,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五、古代人的饭碗——簋

铜簋(西周):通高26厘米,1986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现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弓鱼伯簋(西周):通高31厘米,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村出土,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簋,是古代用来盛放稻、黍、稷等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代的人们在宴饮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所以簋的圈足下面多附有三(四)足或方座。在商周时期,簋是很重要的礼器,在祭礼时与鼎配合使用,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

簋的基本形状为圆腹,圈足、侈口,两耳或四耳,耳部或作小兽状、或作鸟状,或有垂环,变化较多。

乍伯簋(西周):通高16. 8厘米,,199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妊簋(西周):通高18.5厘米,现藏上海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