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服装设计漫谈
15639600000007

第7章 大师风范(1)

一、不可轻视的约翰·加利亚诺

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1960年出生于直布罗陀,父亲是英国和意大利的后裔,母亲为西班牙人。约翰6岁时举家迁居伦敦。1984年6月他毕业于著名的圣马丁艺术学院,在这个培养艺术家的摇篮里,约翰学过绘画和建筑,而最终则选择了时装设计。一出校门,他的首批“灵感源自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便在布朗时装店的橱窗内展出。

1985年,约翰·加利亚诺打出了自己的牌子,1988年被评选为年度最佳设计师。在每季度的时装展示会上,他都有新作问世。

1990年,约翰·加利亚诺应巴黎的设计师们之邀,加盟花都时装界。开始几年,他掩饰锋芒,很少公开露面,以谦逊的态度和平静的心情反复观看巴黎名师的作品大展及其新形象。经过数年卧薪尝胆,1994年10月,他隆重推出了“95”春季时装系列。整整三周的超典雅作品展示,犹如于无声处一声惊雷,轰动异常。

成名之前,约翰曾经在伦敦的一名男装大师萨维尔罗(Savile Row)手下干过,还为戏剧、歌剧设计服装,所以他的作品融合了英国式的古板和世纪末的浪漫,再加上戏剧化的壮观,由此产生了一种魔力,袖窿与衣料的螺旋纹相搭配、下摆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每一款都是一个综合体,极其精美雅致,却不拘泥于传统,因为约翰着眼于现代。市场调研有力地证实了此举的高明。约翰使法国不少原先轻视新秀的人改变了看法。

尽管一部分人对这位后生有微词,然而这正是他存在的理由。这位英国年轻人虽然没体验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却也曾在不良的境况中生活过。今天,在成衣业诞生30年后,出现困扰时,约翰·加利亚诺正在崛起。

二、法国品牌打入中国第一人

皮尔·卡丹以其名字申请了包括领带到闹钟、汽车等产品的商标。毋庸置疑,皮尔·卡丹是经营和销售业的设计大师。

他是法国设计师中将品牌打入日本(1958年)和中国(1978年)的第一人,并在最近进入俄罗斯和罗马尼亚。他曾穿着皮尔·卡丹牌的浴巾在时代杂志封面亮相。

皮尔·卡丹192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在法国成长并接受教育。14岁那年在VICHY做了一个名叫曼比的裁缝的学徒。后来他学了建筑,但很快决定从事时装事业并进到帕坎的时装店。在那儿,他获得了经验并辅助JEAN COCTEAU做那些漂亮的时装。1946年他成为克里斯蒂·迪奥设计室的首席设计师。

卡丹1950年离开迪奥在RUE RICHEPANSE街开办了自己的高级时装店。4年后在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E开办了第一家叫爱娃的女时装店。

1959年他转入成衣业的做法令法国时装店同业工会大为震惊,并因其令设计师的时装平民化而将其驱之门外。卡丹了解时装事业的潜在市场,这种远见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高级时装设计师和家喻户晓的人物。到1970年,卡丹已在600种商品上注册了他的名字。同年,他买下了一家剧院改名为“ESPACE CARDIN”,设置了陈列室、电影院、艺术馆和饭店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广场。

三、巴黎时装界的凯撒大帝

被人们称作巴黎时装界凯撒大帝的卡尔·拉格斐生于1938年德国汉堡一富商家庭,童年起常随母亲光顾高级时装店,耳濡目染华丽的最初启蒙。14岁时全家移居到巴黎;16岁的他初出茅庐获得国际羊毛局设计竞赛外衣组的冠军,并由此跨入时装艺术生涯。1955年卡尔·拉格斐成为巴黎时装大师巴尔曼的设计助手,3年后又为让·帕杜时装公司工作,这其间卡尔·拉格斐如饥似渴地吸收各方面的营养,艺术触须涉及到历史、文学、语言、书法、音乐、建筑、装潢众多领域。

20世纪50年代卡尔·拉格斐羽翼丰满便雄心勃勃地登上巴黎时装舞台。他没有急于树立自己的品牌而是替意大利的芬蒂(Fendi)和法国的柯劳耶(Chole)两家名牌时装设计。在为以裘皮装闻名的芬蒂公司工作的几十年里,卡尔·拉格斐创造出大量高雅、新颖、大胆,极端女性化的精美时装。而他的柯劳耶女装则因深刻体现巴黎文化的精华,受到舆论界好评。1973年,刚满35岁的卡尔·拉格斐已被公认为巴黎时装界的中坚人物。

1983年卡尔·拉格斐的时装生涯跨上新的台阶。他接受盛情邀请担任夏奈尔公司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在新的挑战面前头脑清醒,在保持夏奈尔简朴优雅风格的前提下增添活泼趣味,使之变得更加年轻、现代和成熟。他将原先的黑色、米色等无彩色系列转变为艳丽色调,并缩短裙长以露出膝盖,使夏奈尔套装由20世纪20年代风格跨入80年代。事实证明卡尔·拉格斐不愧为夏奈尔最合格的接班人。

1984年卡尔·拉格斐终于建立自己的品牌KL。他艺高胆大同时为三个品牌设计,称得上是巴黎时装界的一个奇迹。卡尔·拉格斐从大量文化背景如父亲的瑞典血统,母亲的德国血统以及自己在法国、意大利的长期生活经历中提取出丰富营养。他自称柯劳耶女装体现南欧希腊地中海风格,强调旖旎浪漫;KL则带有德国遗风,显得硬朗鲜明。而夏奈尔则偏向北方风格,简单拘谨,虽经岁月洗礼仍具顽强生命力。时装界用时装机器来形容卡尔·拉格斐的非凡精力。

卡尔·拉格斐在1994年推出的春夏女装中:柯劳耶女装的抒情浪漫,洋溢着新古典气息。柔软面料,紧贴肌肤的裁剪,色彩为金褐、烟灰、灰褐、鼠灰、褪旧玫瑰红等蒙眬色。模特的弯曲发型复古加漂染,被观察家誉为20世纪90年代成熟女性的着装典范。而KL牌则截然不同,暴露的透明紧身衣,胸罩,腹带,下摆剪口的鲜明上装,加上模特的塔型假发,厚底面包鞋,风格大胆硬朗。夏奈尔女装由窄肩上装,褶裥入不对称裁剪裙子构成,内配粗花呢。

1993年7月卡尔·拉格斐的KL by Karl Lagerfld牌时装进入中国。

四、维奥内

维奥内同波烈一样,同样是20世纪初服装变革的先驱之一,她同样是率先废除了女子紧身胸衣,只不过她没有像波烈那样风云一时罢了。在服装史上的维奥内,她的名字意味着高超的服装艺术,她使人想起那种精美绝伦的风格,与之相联系的是她那独特的裁剪方法。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惊讶地发现:波烈已被人淡忘,夏奈尔亦成历史,但维奥内却愈来愈为青年时装设计家所推崇,倒不是为了她的服装样式,而是因为她的创作方法。方法乃是最主要的,这恰恰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当今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家中,如三宅一生、让·保罗·戈蒂埃,甚至韦斯特伍德,他们各自的设计风格虽同传统时装大相径庭,但在谈到对自己设计影响最大的前辈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她——维奥内。时装大师迪奥曾高度赞扬说:“玛德琳·维奥内发明了斜裁法,所以我称她是时装界的第一高手。”

这位高手极富有艺术家气质,在她那间充满阳光的设计沙龙里,陈设着各式不对称几何形装饰的家具,地上铺着粗条纹羊毛地毯,在椭圆形的乌漆镜框里放着名家杜南特为她画的肖像。在她的沙龙里,有一股世纪初时派的扭转,舒适的躺椅被她特别偏爱的玫瑰色包围着。维奥内总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待客人,或构思新作。当人们谈起她的作品时,她会显得兴致勃勃,如果你恭维她说她的设计很时髦时,那么她肯定会告诉你:“请记住,我从来不去创造时兴样式。我也从来不随波逐流,我根本不管什么流行不流行,我只晓得我仅仅做了一些衣服而已。”是的,她并非闪烁其词,维奥内的设计从不去媚合俗式、迎合潮流,然而在她的服装里却蕴藏着一种永恒的美,一种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1876年,玛德琳·维奥内出生于法国的奥贝尔维利耶,她父亲是一个宪兵。3岁时母亲去世,长大后父亲送她去寄宿学校读书,成绩优秀。因家庭经济缘故,12岁便去巴黎裁缝店当帮工。18岁她匆匆结了婚,不久即告离异,不愉快婚姻带来的一个孩子也夭折了。个人的生活不幸,没有使她消沉,她只身来到伦敦。当时的伦敦,是欧洲工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那儿为所有创业者提供着无数的“幸运”与“不幸”。维奥内在朋街的凯特·贝莉的制衣店里学习裁缝技术,虽然她不谙英语,但仍用心学习。

伦敦的生活奠定了维奥内的服装专业基础,1900年她再度回到巴黎。她先受聘于当时出名的卡洛姊妹服装公司;1907年转入著名的杜塞公司工作。和波烈一样,命运注定他(她)不会成为卡洛或杜塞的追随者,维奥内竭力主张废弃女子紧身胸衣,她凭着一个艺术家的直觉捕捉到新时代的脉搏。终于,她离开了工作五年的杜塞公司,开设了她自己的时装店,顾客盈门;不久维奥内店搬到马蒂龙街一所有名的房子里,那儿虽然离市中心远些,但她拥有一个大而宽敞的服装展销沙龙。

当她还在为他人工作时就已萌发了服装设计的新构思;在造型上,她废除了传统的利用硬骨衬的高领和紧身胸衣的构造,使外部轮廓线更为自如、潇洒和自然地表达人体。在方法上,她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后,在卡洛那儿便开始用素色棉布做出样品,在杜塞那儿使用人体模型设计长裙,到了1920年,维奥内独特的裁剪方法终于成熟了,就是闻名遐迩的斜裁法。其独到之处,与其说是款式上的,毋宁说是结构上的,或者说是裁剪上的。即巧妙地运动面料斜纹中的弹拉力,进行斜向的交叉。也有人称这种服装为“手帕衣服”,因为斜裁法最困难莫过于边缘的处理,维奥内尤为注意这部分,她经常运用菱形式三角形的接合做成裙下摆,还有抽纱法、缝补法、刺绣以及利用梯形的下摆,由贴边处垂下的长条缝饰等千变万化的多种处理手法,都是她的下摆边缘的处理特征。

1922年,维奥内举行服装发布会,令同行们惊讶的不仅仅是她的斜裁法和巧妙的缝制搭配,最叫人惊叹不已的是,她的服装毋需像常规那样在边侧、后背开门、扣袢,而是不使用任何纽扣、别针或其他系缚物,仅仅利用斜纹之伸张力,即能轻易地穿上脱下。她的设计自然、漂亮、贴合人体,令人称奇,在她之前还没有过如此动人地表现人体曲线的服装。1927年,她用广东绉纱上抽纱,制成低领式套头衫,颇受欢迎,被称“维奥内上衣”。

人们不得不承认,若无高超的工艺,是无法复制她的服装的。她用斜裁法,创造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露背式晚礼服,这种露背宴会装也是西方礼服上一大创举。美国好莱坞明星珍·哈露由于穿着她设计的衣裳,而被称为好莱坞最性感的女星。维奥内设计的修道士领,袒肩露背领及斜角花瓣式裙都是典型的维奥内风格,她的精湛技艺令同行望尘莫及,她那独特的斜裁法从此风靡全服装界。

维奥内自成一格的设计方法是她的另一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她注重人体,注重立体造型。首先,她对画平面草图不感兴趣,她说:“如果只借着素描就做出服装,可能就不会这样强烈地影响服装界。”每逢设计时,她都是直接在人体模型上反复试验:缠绕、打褶、别布和剪裁,不厌其烦,直到满意为止。为了准确体现人体,她用木头、帆布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约一米左右的人体模型,该模型具有人体必需的关节,不仅能表现人体美感,其手足的移动更能使她的设计注意到人体运动时的活动幅度及动态美。其实,用衣物来表达自我、表现人体,这在人类服装史上已作了充分的实践,但中世纪以来的服饰,对人体的夸张步入歧途;维奥内对人体的重视,是真正对人体美的歌颂,对健康人体的科学理解。运用这种方法,她能方便地在小模型上取得“草图”,然后再放大到真人尺寸,最后完成昂贵面料的成衣。所以,维奥内认为利用“人体模型”是设计服装的惟一方法,这过程还能发现面料的特点,以便创造出最佳效果。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确为今天许多设计家所仿效。

她的设计方法颇有点类似雕塑家,如果说雕塑家创造的是立体造型,那么维奥内是在人体上创造立体造型,她所追求的是一种“有机的”“生动的”造型,它是随人体同样具有强烈生命力的造型。在艺术的思维中,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形态,不可不谓艰难,而维奥内正是在艰难中不断求索的艺术家。

维奥内的做工上乘,面料要求亦上乘,她特别喜爱那些透明而硬挺的面料。为了实现其独特的设计,她要求厂家为她生产140厘米阔门幅的丝绸,它比通常门幅宽出一倍。她喜欢选用软丝绒、缎子、暗翼纱(玻璃纱)、雪纺绸、金银丝织物,她对面料使用上的一大突破是:将长期用作内衣的双绉面料,首次用作外衣面料,在当时确属大胆尝试。维奥内所偏爱的色相是乳白、黑色、米色、棕色和响亮的绿色等,其中玫瑰色最受宠爱。

有人把维奥内称为“服装建筑师”也不无道理。其实,在古希腊时代,艺术与技术原无太大的差别。文艺复兴时代,兼擅科学与造型艺术的人相当多,达·芬奇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他常说,他不知道自己是为着艺术而研究科学呢,还是为着科学而研究艺术。作为一种特殊造型手段的服装设计,一直是门同材料的理化性能和服装结构的科学性密切相关的艺术,在裁剪上的结构变化,往往决定了款式的变化。东西方服装结构的差异就带来迥然不同的装束风格情趣。所以,维奥内设计的着力点就如建筑师对构造力学的考虑一样,她将服装视作一幢建筑,宛如美学和力学的综合物,在人体上建筑“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由于她恰如其分地掌握人体节奏与服装之间的协和关系,这就使她的服装富有一种流动的线条美和典雅高傲之气。

虽然维奥内和波烈一样,都宣称自己是第一个废除紧身胸衣、实现服装改革的人,但今天我们依然把她的设计、风格归入“古典”型内。这里的“古典”是与新潮流相对而言的,具体而言,即她的设计不像当时崛起的夏奈尔那样具有“新女性”的特点,她设计的服装仍具有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遗风。如1926年的低腰蝴蝶花结装和1927年有圆形金属饰片短上衣,都是富丽、奢华之作。当然,她的设计亦很富有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