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15640000000014

第14章 名作欣赏(2)

黄慎(1687—1772年),字恭绶,福建宁化人,出身贫苦,一生布衣,是扬州八怪之一,初学上官周、倪云林,为工笔人物画打下坚实基础,狂草学怀素,自称一家,中年后以狂草入画,画风大变为粗笔特写,纵横驰骋,笔墨酣畅,极尽其变化。他不但善画山水鸟画,而且工诗、书法,尤长草书,无所不能,故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李鱓《芭蕉萱石图》

《芭蕉萱石图》是李鱓绘画风格成熟的作品,受徐渭、石涛影响,用笔挥洒自如,豪爽奔放,泼墨酣畅淋漓,将水与墨结合,并参以书法用笔,形成自己“水墨融成奇趣”的风格。他曾自题水墨花卉云:“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墨不及石涛。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甚矣。笔墨之难也。”展开此轴,淋漓鲜润的湿色扑面而来,横涂竖抹的阔笔,酣畅淋漓地透出温润的芭蕉特质,大叶高干的芭蕉成为画面的中心和重心,而双钓一枝竹挺拔而出.正中取势,呈s形上展,与蕉叶交错。竹后-石,粗笔写出、浓墨点苔。画中笔墨劲直率意。画右有友人郑燮题诗:“君家蕉竹浙江东,此画还添柱石功。最羡先生清贵客,宫袍南院四时红。”右侧下自识:“雍正甲寅冬十月、复堂李鱓”,钤印两方。

李鱓《五松图》

李鱓以象征手法,将松比作功臣名将,赞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风范,有多幅《五松图》流传至今,章法、造型和画法各具特色,均题以长歌,只是字数略有不同,国内外均有收藏。此幅《五松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逼人,干坚似石,腾耸凌云,使观者拓舒襟怀。五松或立或侧,或仰或卧,错落有致,松枝长短、粗细、浓淡、乱整,皆处理精当,神姿毕现。尤为独到的是他打破常规中前松浓而后松淡的一般画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仍具空间感,因为在阳光照耀下,便呈此景,足见李鱓对生活和自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图的左上角有方形长篇题咏:“有客索君画五松,五松五样都不同。一株劲直古臣工,搢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钟龙,卓筋露骨胆气雄。森森羽戟旧军容,侧者卧者如蛟龙。电旗雷鼓鞭雨风,爪鳞变幻有无中。鸾凤长啸今在空,白云一片青针缝。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哀猿野鹤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苍空。兔毫九折雕痴虫,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复堂李鱓画,板桥郑燮题。”钤两印。

李鱓简介:李鱓(1686-1757),字宗扬,号复党,别号懊道人、墨磨人等,汀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三年后以善画受罗致,为官清廉,后遭罢官。回扬州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画风不拘绳墨而有气势,落笔劲健,纵横驰骋,而且感情充沛,天趣盎然。书法古朴,有金石气。主张“自立门户”,始终追求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表现。画风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对后来的写意花鸟画产生很大影响。

李方膺《鲇鱼图》

此图绘两条鲇鱼,运笔洒脱,以浓墨绘鱼肚,一正一反,一浓一淡,生动地描出了鱼之肥美鲜活之态。再以稻穗穿之,加之诗题,反映了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其诗云:“河鱼一束穿稻穗,稻多鱼多人顺遂,但愿岁其有时自今始,鼓腹含哺共嬉戏,岂惟野人乐雍熙,朝堂万古无为治。”“印章”大开笑口‘,白文印。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

高翔《水仙图》

此帧画依石水仙,伴以幽簧嫩叶。石头以淡墨染出,水仙用双线勾勒,寥寥数笔却能神完气足,格调清疏。确有金农所评笔简、瘦、秀和惜墨的特色。自题“罗袜生尘”,钤“空山无人流花开”印。

高翔(1688-1752),字凤冈,号西塘,一作犀堂或樨堂,扬州人。石涛晚年定居扬州,与高翔结为忘年交。石涛死后,高翔二十,后每春必往扫墓,终生不辍。擅画山水,法弘仁、石涛;尤工画梅,笔意疏秀,墨法苍润。八怪中金农、汪士慎、高翔皆擅画梅。高翔精篆刻,取法程邃,构思谨严,自具风格,金农印多出其手。书法工八分。传世作品有现藏北京故宫的《水墨山水》、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樊川水榭》图册页。著有《西塘诗钞》。

郑燮《丛竹图》

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游华阳山图》

清代画家石涛(原济)作。立轴,纸本,设色,纵239.6厘米,横102.3厘米。

此图写华阳山景,近景巨石压阵,虬松居中,远处重山复岭,山间飞流直深涧水长廊,迂回盘桓,屋岸人物隐置松石丛林之中。浅绛设色,淡雅中见沉厚,丛林中用朱红圈叶,使画面更为绚丽夺目。该幅布局上突破了传统的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的阵式,远山与近景之间,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虚实相见,无画处皆成妙境。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龙泓,浙江杭州人。金农知友。工诗书,尤精刻印,格调清劲朴茂,开创“浙派”篆刻艺术。丁敬倚杖坐石,光顶高颡,脑后几许白发,头颈伸得特别长,造型夸张,“怪”中见美,拙中含趣。袁枚在诗堂上题云;“看碑伸鹤颈,拄杖坐苔矶。”罗聘《丁敬像》 罗聘画中有诗,袁枚诗中有画,诗画呼应,相得益彰。此像构思造型别出心裁,罗聘发展了他的老师金农的肖像画法,追求文人画的天趣、人趣、物趣,为传统肖像画开拓出新的领域。本图没有作者署款,据裱边丁敬手书《送诗客罗君遁夫归扬州》诗及丁敬致罗聘书札,得知此像并非受命之作,而是罗聘出于对前辈敬仰之情,在杭州画成后携归扬州,留作纪念。创作时间很可能是在乾隆二十八年春天,是年丁敬69岁,罗聘31岁。

罗聘简介:罗聘(1733-1797),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原籍安徽歙县。金农弟子。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佛像。喜作鬼趣图,笔情古逸,无不臻妙,深得金农神味。亦工篆刻,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香叶草堂诗集》。

朱耷《牡丹松石图》

俗说“画如其人”,愤世嫉俗、狂怪不羁的朱耷注定不会画出严谨慎细之作。他那疏放洒脱、痛快淋漓的写意水墨是他痛苦心灵的迹化。他的画继承了明代徐渭的写意传统,笔致纵放,睥睨天下。不过,朱耷的写意画也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他早期的作品过于狂怪生涩,大约六十五岁以后,他的画趋于成熟,怪诞冷寂、雄健朴茂而又苍劲含蓄。

此幅纵贯全图画一虬枝老干,挺拔而立的松树,其后依次叠错湖石、牡丹。所画松树意在突出其主干,以淡墨皴擦,湖石以浓墨晕染,牡丹则用设色没骨法。虚实相映,表现出不同景物的质感。整个画面布局新奇,风格清雅。自识“传綮”款,为早年之作。此画与朱耷高峰期的作品尚存一定距离。但是,他的超逸纵放的不俗画境在此画中已表露无遗。过于外拓是他早期绘画的一点缺憾,晚年作品适度内敛,终于使他的艺术收放自如,达至圆熟之境。

吴昌硕《珠光》

吴昌硕之所以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承前启后的艺术宗师,缘于他深厚的笔墨功底和综合艺术修养的积淀,尤其是将书法、金石之笔力融进绘画之中,形成了笔墨酣畅、气势奔放的画风。在他的花卉作品中,梅、兰、菊、荷、水仙、紫藤最为常见,尤以藤本最能畅其笔力,抒发激情。

这幅画看似零乱,仿佛信手涂抹,实则功力老到,有惊龙走蛇之节律。画面整体布局饱满,生动自然,也显示出画家无拘无束的艺术个性,为画家晚年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