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15640000000013

第13章 名作欣赏(1)

《郭索图》

沈周《郭索图》纸本,水墨,纵49.4厘米,横31厘米。

画清水大闸蟹一只,双螯持穗,蟹壳尖楞突出,爬沙横行于水草之间。蟹爪过处,如闻郭索之声,活脱脱勾画出此物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此当江南水乡深秋即景。“过雨黄花千蕊发,经霜紫蟹两螯肥。”正是“持螯赏菊”的良宵佳时也。

《郭索图》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凹凸,浓墨渲染双螯,用笔老辣稳健。稻穗一根,用笔极随意,草草点染,率意而成。此谓石田戏墨之作,随物赋形,聊适闲居之兴耳。然其体物既真,又能自出新意,盖不特以形似求者也。其胜处在不求刻削而自有神采,固当远迈常流。

《真赏斋图》

明代画家文征明作。为好友华夏(字中甫)而作。华夏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在太湖边修建了别墅——真赏斋。他收藏金石书画凡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此图是画家88岁时(公元1557年)所作。构图简洁别致,主题突出,用笔苍润,秀挺,富有表现力。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个幽静秀美的天地,古松、梧桐中修竹丛生,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室中主宾隔案对坐,似展卷交谈,传神的几笔把人物写得生动而准确,使整个画面完整精美。

唐寅《落霞孤鹜图》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画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骛,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画上自题诗曰:“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作者显然是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画近于南宋院体,和他借鉴北宋、元代的作品风格不同,是他盛年时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绘画外,兼长诗文、书法,堪称“二绝”,他以高度的文化修养,深化了艺术表现的层次。

唐寅《梦仙草堂图》

横图(见图)右实左虚,实处写崇山峻岭,苍松、修竹、瀑布、幽径,优美的环境中草堂坐落其中,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堂中有一高士伏案作“枕书眠”状。虚处约略作连绵山头,空蒙处置一宽袍大袖的士大夫,衣饰整洁,大袖随风飘动似有飘然于仙境之感。图中将“枕书眠”的真实表现引伸到“梦入壶中”的幻想境界,将真与幻,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来构成富有幻想色彩的画意,使观赏者产生梦幻境界的联想,在一定的时空中创造可视的审美形式。

在“明四家”中沈(周)画深厚;文(征明)画清婉;仇(英)精细,而唐(寅)画则以秀逸见长,明王世贞评唐寅的画“秀润缜密而有韵度”,大体上概括了其画风的审美特征。此图石法最能体现唐寅风格特点。一、细笔长线匡廓,爽利而缜密的丛线,圆转、细秀、流畅,兼以短笔方折、密集、利落的皴纹。二、这种皴法是吸收传统中披麻、斧劈、乱柴、钉头等几种笔法。小斧劈中兼用披麻法,一变南宋斧劈皴法,并融汇元人方法,演变为细长柔劲线条略带写意的画法。三、山体凸处用线简括疏朗,至凹处皴纹稠密,湿时化线为面(“破墨”,湿时晕染),有效地体现出阴阳向背的体、质感。皴笔以湿笔为主,墨色淋漓润泽,所谓带水长皴,连皴带染的方法,基本上一次完成。用墨单纯明快,具庄丽清润的审美效果,和元人一笔中强调中、侧锋、较重快慢、干湿浓淡,靠复笔逐步深入,最后达到“浑厚华滋”苍茫含蓄的“积墨”画法不同。从石法上最能体现出唐寅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等人的画法,并融合元人的韵致,将苍劲刚健和淡雅秀逸的风格相结合,整体上属北格南韵的气格。

(明)杜琼《南湖草堂图》(纸本水墨119×55.5厘米)

本幅水墨画乔岭古松,湖边一虚阁中有雅士摊书而坐。整幅画面层峦秀拔,云烟渲染,具有董巨风格,用笔苍茫细劲,又在王蒙、吴镇之间,充分体现了“师众长复师古”的艺术思想。右上角为其自题,上方及两边有鉴藏宝玺八玺、嘉庆及宣统御览章。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杜琼(1596-1474),明代画家。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尊为东原先生,吴(今江苏苏州)人。少孤,能自刻厉,读书通达,旁及翰墨。善诗文,以卖画为生。能人物,尤擅山水。

王原祁《云山图》

这幅《云山图》取北宋惯常的“全景式”构图,近景林木参天,中景平远开阔,远景白云蒸腾。既平易又跌宕,融南北于一炉,真大家手笔。王原祁虽一生专学黄公望,但同时也由于家学渊源博采众家之长,对宋元名迹无不悉心追摹。他曾赞叹古代绘画的丰富遗产,“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这幅《云山图》就是其仿高克恭的精心之作。特别是远景中云山画法,是典型的渊源于房山。而山石矾头的处理上还是吸收了黄公望的特点。“四王”以崇尚仿古著称,王原祁此幅当属此类。虽则如此,在浅绛设色上,王原祁与黄公望轻涂淡抹聊以补笔的宗旨不同,而是以赭色为主调,重染复渲,与用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用色彩和笔墨的完整结合来加强苍莽浑厚的效果。

王原祁:王原祁(1646-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四王”之一。康熙九年进士,擢翰林供奉内廷,为宫廷作画,并鉴定古画,为《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人称“王司农”。后升任户部侍郎,并任《万寿盛典图》总裁。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设色画以浅绛擅长,重彩青绿有独到之处。王原祁弟子众多,称为“娄东派”。能诗文,时称“艺林三绝”。

黄慎《渔翁渔妇图》

此图写一渔翁身背鱼篓,手拈鱼钩,钩上挂一小鱼,笑容可掬,面向渔妇,似述家常;而渔妇则回首目对老翁,聆听其述。渔翁渔妇,动态生动,呼应密切。人物衣纹作游丝、铁线描,或连勾带染,挺劲放纵;以草书之笔入画,极具功力。作者虽师法陈老莲、上官周,然又自创新意。此图为水墨大写意,仅于渔翁面部、手部,略施淡赭。画左上自题:“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出横塘酒。宁化瘿瓢子黄慎”。钤“黄慎”白文、“恭寿”朱文两印。

黄慎《人物花鸟》

此画收藏在山西博物馆里的黄慎《人物花鸟》画册,纸本,设色,14开,纵64.7厘米,横27厘米。其中花卉4幅,雀鸟4幅,人物两幅,虫草两幅,每幅画的左边或右边,均有五言、七言题诗或题话,首页和第二页是行书“我心写兮”四字,落款:黄慎,下钤(朱文)。

画面右方伸出一棵柳树枝干,有稀疏的七八根叶片,细长的嫩绿枝儿,一枝垂到画面底部。树枝干上一只小鸟,头向前倾,红舌,黑羽,两只黄腿蹬枝展翅欲飞,似在鸣叫呼唤,构图新奇,布局合理,用笔轻细,劲挺有力,洒脱自如,设色淡雅逼真,栩栩如生,寥寥几笔,轻轻点画,一个轻盈活泼的小鸟,展现在看客面前,自然可爱,如果画家没有长期细致认真的观察是画不出这样生动的画面的。

黄慎的画册内容广泛,题材不拘,却都有自己的风格。黄慎画作的艺术特点,构图布局疏朗,简洁奇特,空白处天高地远,左上处作题诗文,有开阔之感,在造型上细致准确,一丝不苟,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让观者不但看到真实形象,仿佛听到鸟声婉转。在笔墨用色上,作者用中锋、侧笔、粗细均匀,洒脱自如,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奔放,或精刻,变化丰富,得心应手,真实活泼。黄慎说:“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而实际上根据画面的需要,形貌生动逼真,意境新颖独特,别具风韵,这幅画小巧玲珑,极富情趣,充满诗情画意。正如郑板桥所说:“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