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培养音乐才能的途径
15640400000021

第21章 突击能练出真功夫吗

——器乐学习的时间要求

本讲概要

★合理安排练琴时间的有效方法

★突击练琴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器乐学习是技巧性学习,如同学习武术、体操、书法、绘画一样,要练出真功夫,这就需要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做练习,需要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去琢磨。“功到自然成”

,这是

每位老师都懂的道理。问题是学生不懂。他们生性好玩好动,老人们常说小孩子没长性。心理学家们说小孩子的“兴奋中心需要时时转移”。那么,有没有让小学生能坚持较长时间练琴的方法?该怎样为他们合理地安排练琴时间,使每日的练习时数确有保障呢?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给教师们做参考:1.化整为零的方法。即把每日应练琴的总时数分割成几个单位时间做练习。比如一个刚刚开始学琴的三四岁的儿童每日练琴总时数是三四十分钟,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五六岁的儿童每日练琴总时数是一二个小时。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练琴兴趣的高低,注意力持久的情况等),把应该练琴的时间分割成二三个单元让学生做练习。这样学生每日练琴总时数不变,而每次只练10分钟或15分钟的时间,或者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如此,教师再不用为学生“坐不住”

发愁,也不用为久坐而苦恼了。不感到是负担,更容易感到轻松、愉快,也就学有效率。

2.逐渐递增的方法。即一旦学生能够在每个单元时间中坚持全神贯注地做练习而不感到吃力,便适当地延长每个单元的练琴时间;一旦学生适应了新的要求,便再将各单元的练琴时间延长,让学生向新的方向努力。当然为了保证学生的练琴兴趣和单元时间的练习效果,一定注意每次延时不要多(开始不过两三分钟或三五分钟),要以学生能接受为准。比如一个学生已经能够精力十分集中地练习10分钟了,这次待他练习了11或12分钟即应宣布结束并予以表扬。学生会很高兴,甚至会主动要求把下一个单元的练习时间延长。总之,不要给学生造成一个“你总不知足”的感觉。如果使学生感到他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感到他无论怎样努力都还必须再努力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低落,甚至直接影响练琴兴趣。

二、如此劳逸结合

有的学生贪玩,采取突击练琴的方法。即每次上琴课后光玩,等到下次课前突击练琴。有的教师也放任学生这样做,还美其名曰:劳逸结合。这样做好不好呢?不好。为什么呢?

1.手指要灵活就须天天练。不论学生在学哪种乐器,一般总离不开手指的灵活运用。要能达到十指按节奏准确地、灵活自如地动作,并完成教师对每一课业的训练要求,不坚持天天练是不行的。功夫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手指的各关节、肌肉的灵活反应与协调能力需要经常锻炼。对于学生来说,能如期把一支曲子弹(或拉)奏下来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天天练习教师布置的作业锻炼手指、掌握技巧才是真谛。所以,靠玩几天,再突击练几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2.俗话说“熟能生巧”。为什么同是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弹(或拉)奏的就好听,有韵味,有的学生就不行呢?关键在于只有对一首曲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反复弹(或拉)奏、琢磨,试着用学过的新旧技巧、知识表现它,才有可能达到熟练并能弹(或拉)出韵味来。

突击练琴像赶着完成作业一样,很难有时间去琢磨和运用技巧以恰当表达乐曲的内容和情绪。

3.如果引导得法,器乐学习应该具有自娱功能。那些只靠突击练琴以应付的学生很难领略到在天天练琴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东西得到后,所产生的兴奋和快乐。他们也很难感受到所弹(或拉)乐曲的美。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以及学琴的兴趣很难不受到影响。

4.我们让小学生学习乐器,恐怕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在于以此培养学生从小认真、踏实地学习和做事的习惯。突击练琴的方法决不会做到这一点,这可能适得其反。

突击练琴看似能够为学生争取到玩的时间,却因此使学生丢失了许多不该丢失的东西。器乐学习是技巧学习,技巧便是功夫,功夫便需要踏踏实实地天天练,靠搞突击不行。

非但搞突

击在器乐学习上没有出路,因此养成的坏习惯也会殃及其他,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你至少可以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练琴时间;为什么要天天练琴,而不能搞突击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