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绘画
15641100000014

第14章 唐代山水画

一、概况

唐代社会秩序稳定,物质生活充裕。山水画家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在隋朝青绿山水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同风格,竞相呈现。唐代山水画趋于繁荣兴盛。杰出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吴道子、李昭道、王维、张、王墨、郑虔、毕宏、王宰、卢鸿等。

唐代山水画,出现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李思训、李昭道是青绿山水的主要代表。“笔格遒劲”,细密功整,青绿重彩。这画风在唐代有较大影响。

吴道子山水画,注重线描,用笔离披点画,随意自然,变化多端,不重设色,这画风中唐后有所发展。王维、张、王墨为水墨山水画法。重墨法,发挥水墨的效能。这画风,晚唐后渐推广。

二、唐代重要山水画家和作品

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

李思训(651—718),是唐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唐张彦远评他山水“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溪,云霞缥渺,时睹神仙之事,然(远望)岩岭之幽。”天宝中明皇召李思训画同殿壁兼掩障。异日因对语训曰:“卿所画掩障,夜闻水声,通神之佳手也。”“王朝山水第一。”(《唐朝名画录》)苏东坡写《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似闻“棹歌中流声抑扬”。可见李思训画山水绝妙,隋代展子虔青绿山水对唐代影响重大。李思训继承了展子虔的画风并加以演进和发展。画山水用笔勾勒,“笔格遒劲”,而且线条精巧细密,“廉纤刻划”,“备极古雅清逸”。这跟展子虔画法有所发展,由于他用笔细密,画幅图需很多时间。如唐玄宗召李思训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累月方毕”。李思训山水勾勒以后,颜色用石绿石青为主。“青绿为质,金碧为文”,有时为了突出重点,“阳面涂金”,便形成“金碧辉映”,豪华富丽的效果。

宋朝御府收藏李思训作品有十七幅。其中有《春山》、《群峰茂林》、《江山渔乐》等。现存台湾一幅《江帆楼阁图》,从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来看与展子虔的《游春图》有点相似,但有所发展。如山石树木勾勒工细,树叶画法增多,树枝交叉多样等。

李昭道,是李思训的儿子,人称“小李将军”。继承家学,擅画青绿山水稍有发展。“变父之势,妙又过父”。他在山川楼阁上,用笔设色上变父之势。

传为李昭道所画的《明皇幸蜀图》描写唐明皇避难入四川情景。画面描绘层层崇山峻岭,云霞缥缈,山石用线勾,但无皴法。用颜料的深淡变化来体现立体感。唐明皇和一群人马旅途跋涉,前进至蜀道一小桥。桥面窄小,渊谷较深,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此情此景,突出了画面中心人物,引起人们联想,令人想起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概。

李思训、李昭道继承了南朝、隋代传统山水画法,又有了新的创造发展。张彦远说唐代山水“成于二李”是有道理。二李绘画,对唐代山水画繁荣兴盛起了很大影响。所以多数人说李思训为“北宗”山水之首,决不过誉。

“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

吴道子(生平见人物画源流),人称“画圣”,是以人物画为主。但他对山水画技术发展贡献很大,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唐代“山水之变,始于吴”。

吴道子山水画多画于宫苑、寺院墙上,现已见不到。我们从文献中可以了解他的画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吴道子:“吴道玄者,天付劲毫。”他的壁上画“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壁墙”,“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他画山水“可谓六法俱全”,“气韵雄壮”。又论吴道子用笔“离、披、点、画、时见缺落”,“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凡俗”。苏轼观赏流传的吴道子画后说,吴道子作画“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从上我们可以了解吴道子山水画用笔恣意自然,线描变幻多端。风格是磊落豪放,气势磅礴。我们从《唐朝名画录》记载故事可知他的画风“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生”。吴道子再次到四川浏览一次。这次到嘉陵江,他眼观心记,深有感受。回到长安时,玄宗问他画在哪里?他便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于是他在大同殿上一日之内画成了“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风光。如没有豪放气势的画风,没有多变自然的“疏体”笔墨技巧,在一日之内能画出这巨幅的山水吗?

李思训是唐代传统的山水画的杰出画家,而吴道子是唐代传统山水画的首位变革者。吴道子对山水画之变,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王维和水墨山水

王维(701—761),字摩诘,山西祁县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三十岁时“妻亡不再娶”,晚年在陕西过隐居生活。王维,名“维”,字“摩诘”,把他的名和字联起来就是“维摩诘”。维摩诘是多智多才善辩的佛家秀才,深得佛祖的尊重。王维深依禅宗“中岁颇好道(佛道)”。他常和佛教徒来往,最终成为南宗禅的信徒。常以“谈玄终日以为乐”,因此在他的诗画中常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他壁画《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是“意出尘外”的构思。

王维是画家又是诗人。其成就是能把艺术中的诗与画融化在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他的诗“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苏东坡论他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有中诗”。诗与画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文人画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工画山水,体陟古今”。一方面继承古代青绿山水的传统,另一方面吸取现代画家之长,发展为水墨山水。他最尊重的是当今吴道子、王维所画山水树石。他在吴道子笔简意远的“疏体”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出“笔意清润”,“笔迹劲爽”的水墨山水。不施色彩,利用水墨的浓淡渗透,形成墨韵的华影。不但自然清淡,而且适合于表现山水烟润纯净的神韵。别具一种洒落的情趣。荆浩评王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水墨山水是中国绘画重要画种之一。王维的水墨画风,影响了中唐以后,如董源等大家。至元明清影响更大。

王维的水墨山水和诗画结合及平远构图,十分适合封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为以后文人画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王维山水画以平远构图多。古人评他“于山水平远尤工”。另外他喜欢画雪景等,大多是平远雪景,至今流传的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他用“笔迹劲爽”的线条勾出土坡、沙滩、房屋等轮廓,再加以水墨渲染阴暗处和河水,衬出白色雪景,洁白淡雅,气韵高清。

唐代李思训和王维画风各不相同,情趣也各异。李思训山水画精巧细密,青绿重彩;王维山水画不重勾斫,而重水墨渲染。明代董其昌把李思训奉为北宗山水画的鼻祖,而将王维定为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

张璪破墨法和王墨的泼墨法

张璪,字文通,苏州人。“擅画树石山水”,尤工画松。他的画法重在水墨,创立“破墨法”。有一次张在监察御史陆潘家作画,参观来客二十四人。张盘坐中间凝神鼓气,突然“神机始发”,只见捽掌如裂,笔飞墨喷。手握双管一起下笔,一笔画出生枝,一笔画出枯枝。枯枝则惨同秋色,生枝则水墨交融,“润含春泽”。画毕只见画面上松皮如鳞,岩石嶙峋,水流湛湛,云雾缥缈。精采之极,使在座宾客无不赞绝。张有时用秃笔挥写,有时用手涂抹。水墨淋淋,浓淡融和。他的画法常用破墨法,这种技法,一笔之中画出干湿浓淡。或先画浓墨再加淡墨,叫淡破浓;或先用淡墨再加浓墨,叫浓破淡,水墨渗透融化。另外张在理论上也很有贡献。画家毕宏向他求教,张回答两句著名的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语则囊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奥妙,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

王墨(作墨,也作洽)(约734—805),工山水、树石。以“泼墨取胜”。新创“泼墨法”。

朱景玄说王墨“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成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

张的破墨法和王墨的泼墨法,对后世颇有影响。传至宋代米芾父子和苏轼等人,创为“文人墨戏”。明代徐谓等画家都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