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绘画
15641100000005

第5章 隋唐五代人物画(1)

一、概况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人物画辉煌发展时期,是鼎盛、高峰时期。

隋、唐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历史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动乱局面。实行了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政策,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玄宗开元、天宝间,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经济文化的昌盛,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俨然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是金光闪闪的,诗歌发展到高潮,绘画发展到繁荣昌盛的阶段。尤其是唐五代的人物画,辉煌发展的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达到鼎盛时期。

唐代人物画大发展,首先是题材内容范围的扩大。有道释宗教画,有肖像画,有历史故事画,有仕女画,有风俗画。

唐代以道释宗教为题材的壁画繁荣到顶点。宫殿、寺庙等到处有壁画,富丽堂皇,交相辉映。道释宗教画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画师画工们互相争奇斗异,人民群众品评画家艺术高低,因此宗教画倾向于世俗化。连菩萨佛像也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真人为范本,佛教艺术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从唐代敦煌壁画中可看出,仙佛、天女容貌端丽,体态丰腴,具有现实中动人的丰姿。说明唐代以佛教为题材壁画,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形象和素材成为一种风气,成为民族化和世俗化。吴道子一生就画了不下三百幅壁画。

唐代人物画另一个题材主要内容就是宫廷生活和贵族生活。首先是具有政治色彩的历史人物画像和重大历史故事情节绘画。如阎立本《历代帝王像》、《秦府十八学士图》等。有的题材从宫廷生活扩大到贵族生活。如张萱、周昉等人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挥扇仕女图》等。不少画家专为宫廷人画像,如绘武后、明皇、杨贵妃等形象。

唐代还有题材是反映社会风俗画,如张萱的《捣练图》,韩滉的《田家风俗画》等。五代则出现大量表现平民生活的风俗画。

唐后期至五代,现露出来少数文人士大夫绘画,既不为宗教宣传迷信,也不为皇家贵族歌功颂德。如韩滉《文苑图》,孙位《高逸图》,五代出现的《勘书图》、《高士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这些题材是文人题材,而画法还是传统的。另一些文人画家追求“独善其身”的隐逸,探求水墨形式,即所谓“逸格”。虽然唐代这形式的文人画还只是在萌芽状态中,还不够成熟,但这种探求,流露出文人画在渐渐深化。

另方面,唐代人物画在创作技法上有了重大革新和突破。唐代画家继承先代人物画传统技法和吸收融化外来绘画之技,而加以发扬和创造,出现了众多不同的风格和画派。唐初有两种画风:一是阎立本,以健劲的线描为主的传统画风;二是尉迟乙僧,带有浓郁的边疆少数民族画风,以色彩晕染为表现手法的西域画风。盛唐以后,以意笔淡彩的“疏体”画风,代表画家即“画圣”吴道子。另外,又有所谓新罗人物画派,以张萱、周昉为代表。另有南唐画院顾闳中,周文矩的宫廷画风等。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述唐代人物画法风貌:“焕烂而求备”。指出了唐代人物画在内容、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方面艺术表现具有完美性和完整性,并说明唐代人物画富有生命力的时代精神。唐五代人物画达到鼎盛高峰时期。

二、隋代人物画家

隋代历时不长,但人物画创作已出现向鼎盛时期发展的迹象。隋代许多著名画家是从南北朝遗留下来的,在绘画发展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郑法士、展子虔、董伯仁、杨契丹等。他们擅长宗教人物壁画,也创作现实生活人物画,隋代复兴佛教,修复寺院。这些画家专长佛画,正发挥作用。他们为唐代宗教人物画兴盛打下基础。另外,隋代画家人物画的创作技法,正像唐张彦远所说:“并祖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就是说他们继承魏晋南北朝名画家的创作方法,继承“齐梁画风”。他们承上的绘画技法,对唐代人物画的发展起重大作用。

郑法士,是从周代入隋代的,尤长人物画。师法张僧繇,技法大进。《历代名画记》引僧说他“取法张公,备该万物”。而且古人还说他是张僧繇门下的高足、高弟。李嗣真云:郑“伏道张门,谓之高足”。说他学习研究张僧繇技法,能见老师的奥妙,学得“具体而微”。他画人物“气韵标举,风格遒俊”。他画的官员装饰华美,“得威仪之樽节(礼节)”。

他画的仕女:“柔姿绰态,尽幽闲之雅容”。特别是他画动态的人物,动作“虽流水浮云”

无定态,他也能用“笔端之妙”,“亦能形容”。可以看出郑法士既继承张僧繇的绘画技法又加以发展。所以李嗣真说:“自僧繇已降,郑君是称独步”。郑法士人物画技法上的“独步”在隋代、唐初都有较高声望,连初唐阎立本都拜他为师,使自己画技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唐代重要人物画家和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673),陕西临潼县人,官至右丞相。初唐宫廷大画家,“朝廷号为丹青神化”。

他“师于郑(法士),奇态不穷”,“师张(僧繇),青出于蓝”。他对张僧繇的画,曾作过一番认真研究。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的画,次见不能理解。经再三观赏后曰:“名下定无虚士”。他留恋“十日不能去,寝卧其下对之”。

阎立本工于人物肖像写真,特擅长故事画。取材皇帝、官宦、贵族和宫廷历史故事。他根据李世民的旨令,以唐太宗做秦王交游十八名士为题,画出《秦府十八学士图》,赞扬李世民礼贤下士。贞观十七年又诏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歌颁初唐政治事业的成功。现存在主要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

《步辇图》

《步辇图》是一幅我国最早反映古代汉、藏民族要求统一团结的历史画卷。描绘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阎立本选取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节来表现。画面右边,唐太宗坐在步辇上,魁梧庄重,深沉谦和的容貌神情,既流露出深才大略的非凡气度,又流露出对藏民族使者的喜爱和嘉许。四周九名宫女簇拥,如花团锦簇,似众星拱月。画面左边三人肃立排列,拱手致意。使者禄东赞的容貌神情,刻画出聪明又谦恭的性格特征。画面形成动与静、密与疏的强烈对比。画家应用浑健坚实的铁线,描绘人物形象。并善施深沉的颜色。这些都反映了阎立本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发展。

《历代帝王图》描画自汉昭帝起到隋炀帝止共十三个帝王的像。画面上帝王或坐或立。作者着力通过帝王外貌特征的刻画,表现出每一位帝王不同的气质和性格特征。饱含作者对各个帝王的评价,有褒有贬,都符合每个人的政治面貌。如浮夸空想、劳民伤财的隋炀帝杨广;软弱无能、平庸暴虐的陈后主等。作者把他们描绘成萎靡不振、浮夸平庸、黯弱无力的相貌。画家对于歌颂的帝王,如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还有吴主孙权、蜀主刘备及北周武帝宇文邕。因为这些帝王在历史上都有一番作为,都是“开国”之君,所以作者把他们描绘成威武英明、貌宇堂堂。阎立本从拥护唐朝政权巩固统一的立场出发,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描写历史上的成就与失败,使统治者借鉴前代帝王得失,“以为鉴戒”。《历代帝王图》构图主要特点:突出帝王高大形象,所谓“一主二从,主象大,从者小”。并运用夸张手段,使观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体帝王形象上。在人物形象创作上,阎立本集中刻画人物面部表情特征,烘托出不同帝王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在笔墨方面,画家采用铁线描,轻重粗细均匀,挺健充满弹性。还曾“用漆点睛”。多用朱砂、石碌等重色晕染,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张彦远评“阎则六法该备,万象不失”。《后画录》评阎“变古象今,天下取则”。既赞扬阎立本人物肖像画的成就,也讲述他绘画的影响。

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于阗(今新疆)人。擅长画佛像和外国民族人物。初唐时与阎立本同时齐名。其父尉跋质那,是隋代名画家。乙僧从小师于父,得益家学,又蒙受于阗国民族艺术的熏陶,好学典艺,博达技能。20岁左右就负有盛名。贞观初,于阗国王以乙僧丹青奇妙,推荐他到长安。唐太宗授以宿卫官,后袭封郡公。一位边疆民族画家能被唐王朝赐封如此尊贵的爵位,可见他在绘画和促进祖国各族团结统一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献记载,乙僧当时在长安、洛阳一带的重点大寺院如光宅寺、慈恩寺等都画了大量的壁画。有菩萨佛像、神话鬼神、宗教故事及花鸟凹凸花等。据《历代名画记》等书记载,就有好几十幅壁画。他的卓越的艺术风格,获得众人极高评价。窦蒙说他“可与顾(恺之)、陆(探微)为友”。古书传说,尉迟乙僧画一扇屏风画,“值金一万”。可见他在唐初画师中身价之高。他高年龄时在奉恩寺画幅《本国王及诸亲族图》,描绘唐朝国王、官员与各族领袖及来往使者亲密友好关系。

为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作出贡献。

尉迟乙僧绘画技法,富有边疆民族绘画的画风,又有凹凸画派之称。僧悰云:乙僧画“外国鬼神,奇形异貌,中华罕继”。他的用笔“虽与中华道殊,然气正迹高”。张彦远说:他“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他的“屈铁盘丝”的用笔,又坚韧,又有盘曲奇态,这是他独一的创造。比起古人用笔有了发展。他用色特点:“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他堆彩厚实浓重,看上去有凹凸感,然而用手一摸却是平的。这种用色渲染法是他的特点,被称为凹凸画派。

吴道子

吴道子,盛唐时期河南阳翟人。他出身下层,自幼贫穷孤苦。跟民间的绘塑工匠学绘画。他刻苦用功,才艺出众,不到二十岁已“穷丹青之妙”,以绘画出名。青少年以卖画谋生,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后跑到东都洛阳,在洛阳专心制作寺观壁画,声望扬溢两京。唐玄宗慕名便召唤他入宫,并为其更名为道玄。他成为宫廷御用画师,后提升“宁王友”。吴道子擅长人物画,尤工宗教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寺院道观中,他创作的壁画就有“三百余间”之多。卷轴画据《宣和画谱》记载,宋御府所藏有《维摩像》、《帝释像》等93件。这些作品人物形象均无雷同之处。“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显露他杰出的艺术才华。唐张彦远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恺之)陆(探微),后无来者”。又赞美“吴生之画,下笔有神”,并称“吴宜为画圣”。苏轼说:“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可谓推崇备至,后世称吴道子为“百代画圣”。民间画师都祭尊吴道子为“祖师”。

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他对我国人物画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他独创的人物图像样式“吴家样”,成为我国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画派。融化和结束了外来佛像画风的影响,确立了中国人物画新的民族风格。

吴道子的“吴家样”的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于人物佛像造型,描写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完全摆脱了西域外来的形式,而以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为模特儿,来描写人物佛像。具有真实性,给信徒观众更生动、更亲切的感受。如他画执炉天女,能“窃眸欲语”;他虽画“变状阴怪”,但“覩之不觉毛戴”。第二,吴道子的笔墨独特样式,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米芾说吴画“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这“莼菜条”也叫“兰叶描”的笔墨线条。这线条,两头细,中间粗,线尾收笔处渐尖,行笔流转灵活,有强烈的运动感。他学过张旭草书;观看裴舞剑,得到启发。

所以他行笔产生“天衣

飞扬,满壁风动”。正如苏东坡所评价:“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第三,着色方面,吴道子自立“吴装”着色法。元代汤说吴画傅彩“薄施微染”,“世谓之吴装”。宋郭若虚说他“赋彩简淡”。吴道子的“吴装”简淡着色法,近于白描,增强了焦墨线的表现力,使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第四,吴道子画各种人物佛像自创一体:衣服宽松,身带飘动,线条飞动流畅,有“吴带当风”之妙。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和北齐曹仲达的衣衫贴体的“曹衣出水”画法,对中国民族人物画的发展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