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反光板或闪光灯作补光的目的,是将脸孔部的全部阴位加以同等程度的减弱,不要形成碍眼的白位,使照片有不自然的感觉。
测光的最可靠方法是将测光表移近主要的部位来测度,测度之后再退回原位拍摄。
户外光线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拍摄出好照片,问题只是采用光线的手法是不是得当。所谓光角度,包括太阳位置,被摄者位置及相机位置。
太阳位置在时钟面五字至七字处都属于前光。在三字四字或八字九字处都属于侧光。由十字至二字则属于背光了。前光和侧光之间的就是前侧光。在侧光和背光之间的就是背侧光。
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的两小时以内的阳光,都属于低光位置。上午八时至十时,又下午三时至五时的太阳位置,相当于中光的高度。上午十时至十一时,和下午两时和三时,则相当于高光的位置其余由十一时至下午两时都属于顶光范围了。户外人像当然以中光和高光的位置拍出来的效果最理想。
户外的背景和光源都不能加以更动的情况之下,只有移动被摄者和照相机来获得最好的效果。
拍摄户外人像,首先要注意背景,初学者拍照时只顾看人,全部精神都放在人物的身上,对于背景往往不加注意,事前既不加选择,拍时也不予留心。
背景初步选好人物站过去,还要再来一次背景的监定。我们要看背景的趣味和人物是否配合,背景的色调和背景的线条等跟人物有没有冲撞。
到郊外拍摄人像,对于背景的处理原则——不利用就消除它。
凡在照片里出现的景物,都要和主体有关连,不是衬托他的姿态,就是加强他的情趣,不是增加他的美感,就是使他更突出。
凡是户外人像的背景,拍得清楚也好、拍得模糊也好,总以简洁为宜。最忌是黑黑白白、花花绿绿,那就不论大光圈或小光圈都一无是处了。
大光圈只可以使背景的线条模糊,但却不能使反差减轻的。
背景的所谓乱,是指景物的线条太多,和形象不一致,使人的视线不住地左看右看,因而分散了主体的吸引力。
背景上的线条或形象,如果是统一的、一致的,都是使照片产生美感的辅助力量。这是不可不知的。
凡是横过照片的直线,不要把它放在正当中,也不要在人物头顶至腰部之间横过。
背景跟人物不配合,给人的印象是背景归背景,人物归人物,两者不能结合成完整的有机体,那自然不能成为一张具有美感的照片。
户外人像要求的只是假自然的姿势,即经过摆布技巧处理之后,令人觉得自然而且有美感的姿势。
采用镜头角度,必须要有目的,有作用,千万不要为角度而角度,为新奇而角度。
在户外,如果想人物不皱眉,最好是不让光直接照射到眼睛,如采取斜光、侧光或背光的光线等。
如果要在阳光之下拍照,可教被拍照的人保持着摆布好的姿势,闭起眼睛来,等到按快门时才教她张开。
如果手或脚被景物或身体隔断,在照片上只看见手臂,或者只看见手掌,那时候就会有被切断,或者无主孤手的感觉。
人物的手,在照片上,要就全部看得见,否则全部隐藏起来。最好将手布置在脸孔和胸肩的附近。
身体太侧的话,最好是只要一只手,如果两只手都要的话,身体的姿势就不要太侧。
在户外人像照片中,一定要让手有些工作,有些任务,在照片里有些作用。
在拍摄之前,拍友和被摄者能够进行交谈,对于拍摄表情自然的人像是有帮助的。
临场经验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多实习,多检查,从错误中吸收经验。实习,是训练自己的手;检查,则是知道自己的错误。检查后再实习,则是提高自己的技术。
(三)人像摄影简单布光技巧
刚刚接触影室人像摄影的创作者,都会对灯光的使用和曝光有很多疑惑。面对模特时,不知该在何处安排灯具,是左还是右,是高还是低;不知该使用何种性质的光源,是软光源还是硬光源;测光时,不是很清楚测光的来龙去脉;服装和化妆造型的艺术化处理更需要推敲。
1.前期计划
(1)拍摄初衷:技术+艺术≥教学。刚刚接触影室人像摄影的创作者,都会对灯光的使用和曝光有很多疑惑。面对模特时,不知该在何处安排灯具,是左还是右,是高还是低;不知该使用何种性质的光源,是软光源还是硬光源;测光时,不是很清楚测光的来龙去脉;服装和化妆造型的艺术化处理更需要推敲。
因此,在拍摄这组片子时,主要考虑的是最终呈现的影像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能为入行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2)前期对整体效果的设计:多元的美。拍摄前是以服装、模特以及灯光的使用互为参考来进行整体把握的,尽量让多种元素在同一画面里相互映衬,产生视觉上相对综合的美感。
虽然有非常形式感的服装在画面里出现,但服装的细节不是要表达的主体。模特是专业模特,表现力很好。因此,面孔与肢体之间的关系,人与服装的关系,这些是需要多方面展现的。色调与影调的把握,气氛的营造,更是创作片成功的关键。
(3)灯光方面的设计:灯在于“精”。以尽可能少的灯具使用量,实现尽可能丰富的光影变化。一支灯,加上一个放置于合理位置的反光板,便可以拍摄出有影调变化的画面;两支灯,安放位置可以多变,再加上分别应用软硬不同的光源,对形体的描述和塑造就显得余地更大。在不超过三支灯的情况下,软硬光源组合应用,考虑照射角度的控制,加上蜂巢和挡板的应用,技巧和方法更多。因为既是创作片,又是教学片,灯光的即兴使用程度将会被降到最低程度。
(4)教学计划:用光造型。由单灯入手,掌握入射表及反射表的操作方法,由浅入深,解决准确曝光量的计算问题。
灯的布控,直接影响最终画面的影调和色彩还原,将是此课的研究重点。同时要根据模特的面孔及身体条件来分析化妆和造型的定位,掌握与化妆人员的沟通方法,让信息能尽量准确的传递,实现最初构想的设计思路。
2.现场调整
计划基本不变,只有微调。第一次拍摄时,原计划用两支灯拍摄,都照射模特,一支在左侧为主灯,一支偏向右为辅灯。根据服装及妆面的色彩,又加入一支灯,在光源前加了蓝色色片,令其以羽化的方式投射到白色背景墙上形成渐变,画面萦绕在蓝色构成的主色调中。
第三次拍摄时,为红色服装的背景选择多花了些时间。用白色背景可能会使服装的红色显得黯淡,用黑色背景可能会使红色显得突兀,用其他有色背景也可能会和红色不协调,因此最终选择了灰背景纸,令观者能集中注意力于画面主体,同时又不显得主体与背景空间上失去呼应。因为模特身高有优势,及地的长裙在她身上看起来不会显得累赘,因此最终拍摄时除了拍摄一些静态的画面以外,也令模特将长裙左右摇摆,画面会有动静的对比。
第三次拍摄时,模特身材纤细,配合吊带式黑色长裙,更突显其优势。为了加强视觉效果,选择黑背景纸,在斜后方打一支灯给模特,使其从浓重的黑色中分离出来。前面的主灯保持不变。三组片子的妆面都没有十分特殊的处理,以润和透的自然妆为主,稍微加入一些和服装相关的颜色。
3.操作重点
(1)布光:布光有理。灯位的布控是为实现拍摄计划而有目的的实施,每支灯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2)测光:为变化测光。测光的重点在于掌握反射光的数据。例如第一次拍摄时,根据从白色背景上测得的读数,分析其和前景的服装及模特肤色之间数据上的差距,从而决定对背景的光线输出量是增还是减。
第三次拍摄时,反射光的数据改变直接反应在影调控制的结果上。使用两支灯,前面的主灯是软光源,后面的辅灯是硬光源,要在输出量上有所区别,使辅灯只起到塑形和令头发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作用,因此输出量就要小,使影调变化有更多的层次。在拍摄一些面部细节的画面时,越多掌握多角度多区域的测光数据,越能将面部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3)构图:用眼睛拍片。在拍摄前,也就是按下快门前,应当先用眼睛迅速构图。横构图、竖构图、全身、半身……等到用相机拍摄时,已经胸有成竹,完成的只是记录工作。
(4)拍摄数据及重点。
相机:6 x 4.5cm
Canon EOS10D
模特:李艾佳,刘阿楠,娄玉
化妆造型:朱柯菲,张静
(5)后期。未做过多处理,只是简单处理图片上的瑕疵。
(6)对拍摄实际效果的个人体会:动静结合。在拍摄中要令模特轻松自如地表现,放一些好听的音乐往往是最佳选择。模特有时随意摇摆四肢的动作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风光摄影
(一)风光摄影的表现手法
风光摄影的手法可归纳为四个字:知、观、表、现(即知其时、观其势、表其质、现其伟)。
1.知其时
“时”在意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广义来讲,是指季节性的春、夏、秋、冬。大家都知道,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的孕育、茁长、枯落,无不随着天时气候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同一地点的风光景物,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点(如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还有跟随着季节气候转移而呈现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变幻莫测。就连浮游在天空的云,都是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壮观的奇景,而直接与这云有密切关系的就是雨和雾。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象,但云和雨的形与势,实际上也是四季不同的。因此为要表现大自然,而又要具典型性的风光,对这广义的“时”,便不能不细加分析、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当的时机和把握。
而狭义所指的“时”,是一天里自早晨至黄昏,甚至晚上。摄影最主要的条件是光源,而拍摄大自然风光所靠的光源,却是唯一的阳光。因此,应把这唯一的光源,非摄影者能主宰的,得以恰当的利用。首先对季节性光的方向来源和可能投射到的地方和位置要了解,一般只知太阳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升降的方向都是随季节而移动的,因此光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画面的效果,冬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是偏于南,而投射偏向北;夏天的太阳却升自偏北,下地是射向偏南。两者位置的变易,都是移动很少的,正如一年太阳从正东升起一样,只有两天(三月二十一春分、九月二十三秋分),每天变化0.258度。
光源对景物产生的效果,纵然只是一线之差,但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拍摄大自然的风光唯一可靠的阳光,关于它的升降位置的投射方向,不仅是必须清楚,而且绝对重要。
2.观其势
是指观察拍摄景物的整个环境和形势。大家知道,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满眼都是景物,眼花缭乱,哪些应该删去,哪些应该摄取。至于采景的位置,最佳角度等也不是仓促间能够作出决定的。为此,必须细心有耐性地、不厌其烦、不畏其劳地,从任何位置和角度去探讨。深观而默察,结合积累的经验,选取认为理想的角度去拍摄心目中已打好草稿的景物,随之再加以细致的剪裁。所谓剪裁是要对最微末的地方也要注意,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叶,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范围。因为很多在开阔的情况下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毫不重要的地方,当在一张作品的完美要求上,每每起着建设和破坏的极端作用。因此,选景与拍摄是要相当细致的。画家黄宾虹说:“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以腾空的动,也要有老僧补衲的寻静。”意思是说我们对眼前的景色要有无比的热情,不辞劳苦的四处奔跑、观察、寻景,跟着就是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去认识眼前的景色,从而了解这些景色。画家们又讲:“山峰有千姿百态,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所以我们观察山、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注意的是山景的气势与当地的特色,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说:“搜妙创真”。妙是指客观的存在,搜是作者主观的努力。这些都是前人的艺术家们的体会,对我们是一个教诲。
3.表其质
谈到表其质,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有它的独特的本质,尤其拍摄大自然风景的,对于充满整个大自然环境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质更要深切认识,然后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质,使其有效地重现于画面中、照片中。在我们摄影的术语中所谓“质感”,质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现景或物的时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轮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现到有质的感觉,既有骨,又有肉。
4.观其伟
这个“伟”字涵义很广,好像雄伟、奇传等等。拍摄崇山峻岭,参天乔木等,大可运用镜头角度去达“伟”的章法,也可以衬托对比方法,去把“伟”更易彰明。而“伟”的另一种意义,也可以引申为美,把景色最美之处给以突出,亦是现其“伟”的一个范畴内。那么,我们拍摄风光照片如何去观其“伟”呢?关键是在于抓景物的特点、气派。
如黄山,有四个特点:云海、云雾、奇松、怪石。但是我们把视野放到大处,便有各具奇景,各具奇险的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若把视界略放,更有不少郁郁苍苍的茂林、清幽深还的岩谷。再把视线带回身边,便有许多自由自在的小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令人心醉神迷。
至于峨眉山之得名,在于苍秀,青山可称得是清幽。至于五岳亦不过是雄伟巍峨,险峻磅礴而已。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甚至比桂林不胜的阳朔,亦不过在于山的峭拔、水的澄澈。因此,当我们进入名山大川的时候,是要凭自己的眼力和经验,但这经验是前期的艺术修养,缺乏这些修养,便不能把景物最美的一面发现。利用摄影镜头的动能,把景物的特景尽收镜头只能得到一些曾到此一游这类的纪录片。
(二)风光摄影的形式感
我们对大自然的风光景物要表现得淋漓尽致,必须要注意它的形式感,而形式感的表现着重强调具备四个特点:即气氛、气势、气质、气魄。
1.气氛
一般都将气氛偏指为能见于画面上的朦胧、苍茫、缥缈而言,这是表面容易看到气氛。但关键的气氛在于画面的内涵,因此我们要注意它的热烈、肃穆、萧瑟、冷寂、寥落、恐怖、欢乐等等,这一切都是气氛。这都是不靠烟、雾、云的渲烘、烘托,而是靠呈现在画面那种精神、感情所构成,而这种气氛不独是直觉看到那么单调,更是内涵情绪的感受。
2.气势
“势”字我们容易理解到姿势、形势,但加上“气”字,而构成气势,便不再是表面肤浅的姿势和形势了。俗语所说:“山不在高而在势,水不在深而在动。”这就是气与势的表现力。故气和势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气,势便显不出来,只有势没有气,便是死板而不生动。
3.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