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培养摄影才能的途径
15642500000009

第9章 摄影的表现技巧(3)

单说:“质”在摄影术语就是质感。如拍摄黄山,最主要是表现石的质,这是它特具的肌理和层次,使人看到真实而富有立体感。气和质连接在一起便是气质,气质是较重于内涵的。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有内涵,没有内涵便不成艺术了。内涵而见于作品,是作者对作品的精神投入,借作品去表达他的艺术热情和有心、个性。我们可以从作品气质中,了解作者的学问、性格、人品和艺术修养,也即是作者气质最忠实的反映,所以气质是由积聚而养成,潜藏于内在,而形成外在个别应有的独特风格,神采的面貌及艺术作品的表现个性和手法。

4.气魄

就是要求直接见于画面上的视觉感,有大气磅礴,岳峙渊亭,一种感人心魂,气概迫人,使人产生惊奇和感动的画面。这前提首先是在于客观上景物要具有这种形势和气魄。不过,如果拍摄的技巧和经验不足的,是不能把既有的气魄无遗地显现出来的。反之,拍摄技巧高超,经验丰富,不但能把既有的气魄显现,而且还能把它夸张,甚至有些不大够气魄的景色,也能于选取拍摄的角度上,技巧地强调气魄。作品能够有气魄同样是作者气魄的反映。

(三)风光摄影的构图手法

风光摄影的画面构图经营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六个构图的原则:1.平衡画面的布局彩对称或非对称式。

2.对比

采用大小、高低、远近的对比手法。

3.主题

主题布局在画面的位置突出。

4.画面的连接性

画面的连接性是从线条的连接性和物体中产生,必定要有龙去脉。来龙是画面的引点,而去脉是消失点,这些来去的表现,都是一脉可寻。这样才能有效地表现透视感。

5.画面的节奏

画面的节奏主要也是从景物的线条中产生,有见于画面的直线、曲线、斜线、弧线、上下屈曲线、左右转折的线,有些是明显的实线,也有些是隐晦的虚线;有些是错综复杂,而矛盾统一;有些是简单纯洁,却活泼流动;有些强弱对比,有些刚健有力。这些线条在我们的画面上都能有效地产生着画面的节奏感和连接性。因此,我们在风光摄影中,一定注意运用景物的线条。

6.画面的分格方式

为了使画面的严敕的处理,也可将画面进行分格方式来处理,目的是衡量画面布局的分量。

(四)前景、中景和后景的运用

前景:如果要表现画面上的透视、立体感、纵深感等,前景是非常重要的了。如果是早晨、晚霞或是阴天,前景色调则较深,但是如果有阳光,且前景的物体色浅,那么又形成背景深色而前景又显得浅色,这种情况多数是逆光照片。前景往往是注目,所以前景之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是风光照片成败所在,对于前景要特别注意。有些风光照片在放大时还加上前景,加强风光照片之表现力。

中景:通常一张风光照片的主体都是放在前景与中景之间,所以中景的处理亦非常重要。有些照片的主体则在中景,是色调变化的中心地区,运用前景和远景为中景服务,能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但是主体位置亦不能过于正中,而放在中间的左或右侧,这样较为活泼。如果主体在正中,很容易犯着四面的景物重重包围,而弄到局促不安、呆滞而缺乏生气。

远景:远景之作用将风光的景物扩展开去足以烘托意境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美,增加人们的想像力和感染力,远景的色调以浅色调的居多,中色调和深色调也有,不过很少。

但是从整幅风光照片来看,未必前景、中景和远景都有,有些只有近景和远景,有些只有中景和远景,那就看具体情况了。

(五)题材的选择

风光摄影题材是很广泛的,除了名山大川、森林原野和名胜古迹外,城市风光、工矿场景、夜景、农村面貌、湖滨公园及一切大自然景物等等,都属于风光的范围。拍摄风光照片与其他内容一样,在拍摄前,首先要确定拍摄景物的主题,然后再考虑怎样表现主题。这样,在照片上才有中心内容,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任何一张没有中心内容的照片,即使这张照片的光线怎样好,构图怎样美,层次怎样多,色彩怎样鲜,也终于是失败的。正如一篇文章没有中心内容一样,使人看起来还是乏味的。所以,风光作品要求和写文章一样,要有章有法。照片上的光线、构图、层次和色调都是表现内容的技术手段,是从属于内容的,不能作为决定画面的目的。

选择每一类风光摄影的题材,事先必须对景物作充分的了解,并要深入地知道景物的各类特点和情况。例如拍摄城市风光,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哪些是新建的,哪一些是有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哪个公园最优美,哪条马路最宽阔,哪一段高楼大厦林立较多,什么时候最热闹,以及什么时候照射得最适宜等等。这一切都要经过详细地观察了解后,才能选择出较好的题材作为我们拍摄的主题,才能确定每个景点应用的光线和采取的镜头角度。

(六)取景和角度

一幅完美的风光照片,除了要有表现主题的主要景物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物体作为衬托。这主要景物和衬托的物体在摄影术语中就叫做主体和陪体,物体是有主次之分,在画面上就应有适当的安排,一般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地位,陪体只位于画上或上或下,或左右的一部分地方。绝不能把陪体彼此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不然就会形成一个主、次分散的画面了。

有显著建筑物作为景物目标的风光,应当以建筑物作为主体,有些景物的主体物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个,甚至可以占满整个画面。我们拍摄这类景物时,首先要决定它在画面上应该占有的位置,然后决定采取的数量,再选择拍摄的镜头角度。

没有建筑物作景物目标的自然风光的景物是比较多的,正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景物目标,所以自然风光的景物范围就比较广,可取的拍摄位置也比较灵活,在没有固定主体目标的自然风光里,应根据景物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理想的太阳光线来决定景物范围和拍摄角度。例如桂林山水风光,山川必然有山有水,究竟应以山作主体,还是以水作为主体呢?这就要根据所拍摄的景物情况来决定了。如果河流近而山层远的山川风景,就应以河流作主体,反之,则应以山作为主体。拍摄以河流为主体的照片时,必须把河流安排在画面上最明显的地位,把远山安排在河流的远处或两旁,作为陪衬河流的陪体。河流景物的水平线一般都是很明显的,最容易把画面划分为二,影响宾主物体的联系。因此,如果采取的河流是横过画的,它的水平线必须很明显,我们就要选择有明显直线条的物体(如木船、桅杆和可作近景物的树木枝干等)冲破横的水平线,或以较远距离的船艇作为近景。如果采取的河流是弯曲的,它的水平线就不会很明显地划分画面。但为了显示出河流的深远,就应站在较高的位置以俯视角度拍摄。这样不但能显示景物的深远,使弯曲的水平线在画上形成弧线而增加了线条的美感。

山川风景也有不少山近而河远的,这就必须以山为主,以河为辅。山必然高于河,在山近河远的情况下,站在山下不但不能看见河流,也不会完全看见山层的面貌。因此,拍摄山近河远的景物,就必须站在高山上,采取山层作为主体,用俯视角度拍摄,使白色的远河在山层间呈现。

拍摄没有河流可见的山层景色,可站在高山上摄取山层为远景,也可站在山下拍摄山形。应采取一些适当 的景物作山景的陪衬,才会在画面上形成孤山的感觉。表现出高耸雄伟或山峦峻秀的气势,也要寻取适合衬托高山的物体,使山景在画面上显现得更美而不至于枯燥无味。

森林与原野同是属于自然风光的景物,也是没有个别固定景物目标的风光。森林的景象是随着不同的季节而变化的,原野也会因不同的生产情况有不同的场面。例如森林里的树木在四季中有它不同的色调和疏密程序,原野上有数不尽的牛、马、羊群或各种丰茂的庄稼(植物园、龙胜季节),森林与原野虽同是适宜用大场面表现景物,但森林与原野的取景方法就应有所不同。拍摄森林需要身处林中,选取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疏有密的树木场面,以平视的镜头角度拍摄,才能在画面上显示出广阔、深远的森林面貌。如果站在林外拍摄,在画面上就只能见于是一片密密的颜色沉重的树林,不仅与天空的色调极不调和,而且没有景物的深度感。原野是一片平地,如果不站立在适当的高位以俯拍摄,也同样不能把原野上的生活现象全面表现出来。

城市风光是以街道和建筑物为主的风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不同地主特点和内容。拍摄城市风光,必须着重表现出这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和繁荣景色。拍摄城市风光就要根据它们不同地方特点选择镜头。例如上海是一个江岸而又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水道交通畅通国内外,堤岸一带高大的楼房也比较集中。拍摄上海城市风光,就应选择能表现上海特点和规模的外滩作为拍摄重点。但拍摄堤岸城市的市景要有适当高度的立足点(站在四、五楼为宜),站在过高或过低拍摄具有较近楼房的景物,容易造成楼房线条不平整,变形的效果。市区其他繁华、热闹的地区,要寻找较高的拍摄位置来表现它的热闹情景(如灯光夜市),观察其能否表现出繁华、热闹的街道结合在一起拍摄,因为这样既能表现出这个地方的特点,又说明它的繁荣,拍摄出气氛较好的城市风光作品。

拍摄农村风光应结合农村的优美环境,尽可利用可拍摄的范围而显示出农村广阔的面貌。农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而且较为聚集,如果站在村庄附近的山坡上,就可以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拍摄时为了呈现农村的面貌和深远丰茂的庄稼,表现田园的线条等。最好寻找较高的山坡为立足点(龙胜),其次,利用一年四季农村不同的景色、农作物、色块等作有利的拍摄选择。

(七)景物中动态的掌握

风光中往往有人物或其他动态物在其中活动。风光中的动态物能充实景物的内容,也可为景物增加生动感(生气)和透视的比例感。因此,任何景物中的动态物,也是不够全面的。

人物在画面中可作为主体,也可作为主体或陪体,或作为点缀,应当决定于照片的主题。例如拍摄西湖风光,主题是游西湖,就应当决定以游湖的人物为主体,如果主题是要表现西湖景色,毫无疑问,就应以景色为主体,画面中的人物作为陪体衬托景色。又如漓江渔火,人作主体,景作陪体。一般情况,在拍摄场面较大以及人物安排在远处的景物时,就以人物作为陪体,在中小场面而人物又较近的景物中,就以人物为主体。不论画面里人物是主体或是陪体,他们的动态和形象都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人物的动态和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悉的。

以决定景物题材和拍摄范围的时候,既要考虑到人物的数量和安排,又要考虑怎样抓取人物的好动态。有时,景物中的人物所在位置不一定完成符合我们的理想,或人物的动作不合要求,但当我们选好了角度等待着走动的人物准备拍摄机会,人物及其他动态物都有他们的动作规律,有些动态物也有他的特点,如果掌握得不好,大好的美景常会因动作不好而遭受破坏。所以,我们拍摄时,就应掌握住这些特点,不要把在步行的人拍成一条腿,甚至人物呆呆地看着镜头;也不应把景物中四足俱全的牛、马、骡等拍成二、三只脚,或者没有尾巴等。以上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在按动镜头快门时没有掌握好动态物体的动作规律所造成的。

(八)光线在景物上的效果

光是摄影的生命,没有光线就不可能存在有摄影。摄影的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大家都知道,风景中的景物和其他东西一样,有了光线的照射,才会产生明暗层次、线条和色调。拍摄风光,主要是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太阳光线是一种变化多端的东西,它照射在景物上,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强有时弱,而且还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变化,景物就因为它的不同变化而受到不同影响。因此,我们拍摄景物时,就先要了解每种光线的来源和光线的强弱给予的影响,从而很好地加以运用,才能充分表达景物的光线效果。风光照片拍摄得成功与否,与光线运用得是否得当有很大关系。因此,熟悉光线在景物上的一切变化,是拍摄风光照片的一个关键问题。

1.正面光对景物的效果

用正面光拍摄景物,可使景物清朗而具有光亮、鲜明的气氛。但正面光照射在景物上过于平正必须缺乏明暗之分,往往会使景物主体与背景的色调互相混淆起来,缺乏景物的立体效果。

2.侧光对景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