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音乐
15642800000013

第13章 明清时期的器乐与谱式

一、明清时期的器乐

明清时期流行的打弦乐器扬琴,常用于伴奏各种俗曲和弹唱类曲种。扬琴,又称洋琴,原是流行于西亚地区的古击弦乐器,明代传入我国(见清刊本《澳门纪略》)。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记述北京曾有扬琴伴奏弹词:“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近日‘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康熙至乾隆年间董伟业作《竹枝词》记述扬州地区以扬琴伴奏演唱俗曲:“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闲游寻夜乐,声声‘网调’唱吾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徐珂《清稗类钞》“花调”条:“杭州有之,介乎摊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脚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盲妹弹唱”条:“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摸鱼儿’,佐以洋琴”。这些记载说明清康熙、乾隆以来,扬琴已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清嘉庆年间,麟庆(1791-1846年)撰写、汪春泉等绘图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二册有“同春听筝”一图。内容是麟庆与赵弁等人在河南开封“同春园”听曲。演奏的乐曲是《万里封侯》、《状元及第》、《美女思春》、《平沙落雁》等。图中三人所奏乐器为铜琴、筝、琵琶。铜琴即洋琴(扬琴)。此书文字记载:“铜琴,刳木作匣,拈铜为丝,敲以细竹,俗称洋琴。”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扬琴演奏图像。扬琴与筝一起演奏,在扬州清曲、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伴奏中已有很长的历史。

新疆地区各民族擅长歌舞,并有丰富多彩、富于地方特色的乐器。清乾隆年间王芑孙《西陬牧唱词》记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其中一首:“五旦双弦应和多,天方新唱陋摩诃,铁腔鼓里吹芦哨,珠鲁翻成朱鹭歌。”诗中涉及到卡龙、铁鼓、皮皮(即巴拉曼,用芦苇制作哨嘴和管身的吹奏乐器)等乐器。清同治年间萧雄曾作《听园西疆杂述诗》之一首:“龟兹乐部超纷纷,调急弦调响遏云,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萧雄自作注释,说当地风俗,迎年送日都有鼓吹乐,并考察过民间所用的各种乐器。提到这些乐器时说:“琴弦粗宏,其为音也,苍凉而猛烈,殆亦塞上之风。”新疆各民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西域的《摩诃兜勒》曲曾传入中原。元代,新疆的大型套曲《木卡姆》也传入中原地区(《新元史·乐志》、元陶宗仪《辍耕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说当时的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明清以来的新疆歌舞则是龟兹等国乐舞的绵延和发展。清康熙以后,宫廷设有《回部乐》,专门表演新疆歌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编成的《皇朝礼器图式》第八卷,记述了《回部乐》所用乐器。《清朝续文献通考》也绘有新疆地区的乐器,如苏尔奈(木唢呐)、哈尔扎克(艾捷克)、喀尔奈(卡龙)、塞它尔(萨它尔)、喇巴卜(拉布卜)、达卜(手鼓)、那噶喇(奴古拉鼓)等。

明清时期器乐演奏图像多有所见。如明宣德三年(1428年)所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插图中有乐队。右上方一人弹奏一小型琵琶,形似后世民间流传的柳琴,俗称为“金刚腿”。

明尤子求绘《麟堂秋宴图》中有三人演奏乐器。图中胡琴为卷颈龙首,两弦。在琴杆上置有“千斤”,在古代图像中系首次出现。其形制与今日的二胡相同。

明刻本传奇剧目《蓝桥玉杵记》插图中,有婚礼鼓吹乐队。所用乐器中有铜制吹奏乐器长尖、号筒。号筒,又称铜角,明王圻《三才图会》:“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其本细,其末钜,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长尖,又称喇叭、先锋。该书记载:“其制以铜为之,一窍直吹,身细,尾口殊敞。”长尖尾口多为直筒形。在河南、潮州等地区仍可见到尾口弯曲者。

明刻本传奇剧目《灵犀锦》插图中,有宴乐鼓吹乐队。所用乐器唢呐、小型号筒、大鼓等,是当时富贵人家宴会上常见的演奏场面。

清画院人绘《塞宴四事图》中的“什榜”乐队。此画描绘清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承德避暑山庄设宴时举行的四项活动:“诈马”(幼童赛马)、“相扑”(摔跤比赛)、“教駣”(套马训马)和“什榜”(蒙古族音乐演奏)。画面中,“什榜”乐队成员十人,头戴宽沿红缨皮帽,身穿蓝色浅花蒙古族长袍,席地跪坐演奏。所奏乐器有笳、拍板、火不思、筝、口弦、琵琶、阮、双清、二弦、四胡等。“什榜”以器乐演奏为主,有时还有歌唱者。表演的乐曲有《君马黄》、《善哉行》等。此画上端乾隆御制诗:“初奏《君马黄》,大海之水不可量。继作《善哉行》,‘无二无虞,式榖友朋’”。据《清史稿·乐志》载,清宫廷所用蒙古族音乐有“笳吹”和“番部合奏”,此图所绘属“笳吹”乐。

《清史稿·乐志》记载了乾隆七年(1742年)所定大宴笳吹乐歌词六十七章,录有上述两曲的歌词,其曲谱载入《律吕正义后编》。现保存清内府黄折抄本笳吹乐《君马黄》等满文、蒙文、汉文三体合写的乐谱,工楷精缮,工尺谱用朱笔点节拍。

西藏清代布画(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大昭寺》奏乐图。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画面是大昭寺举行一年一度的祈愿法会时,寺前的奏乐场面。数名喇嘛演奏神鼓、大钹、海螺等乐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著名绘画艺人高荫章(1835-1906年)所绘年画《庆赏元宵》。画元宵节夜晚,民间张灯结彩,一群儿童敲锣打鼓,庆赏佳节。画面题词:“金吾不禁逐年新,鼓吹昇平共闹春,最好家家饶乐趣,买灯三日更欢欣”。画面反映民间吹打乐的一种演奏形式。

二、明清时期的谱式

我国有丰富多样的记谱法。明清时期流行的较有代表性的谱式有如下数种:

1.减字谱

减字谱是传统琴曲所用曲谱,唐曹柔创制。明张右衮《琴经》载:“……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曹氏之功于是大矣。”这种谱式经历代琴家的不断改进而日臻完善。早期减字谱,记谱符号不够规范化,且多生僻的古指法和繁琐的记写法。有的地方仍直接用文字说明,似为文字谱之衍变。此种减字谱以明朱权(1378-1448年)所辑《神奇秘谱》为代表。书中“太古神品”十六曲,包括唐代或更早的琴曲,可能是北宋以前流行的琴曲谱式。

2.琴谱

明清两代沿用的琴谱,把左手手指在琴上所按音位和右手弹弦的弦序、演奏指法等汇集在一起,以减笔字的方式拼成某种符号,记录曲调。如有泛音奏法,另在谱中注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刊印的徐祺所辑《五知斋琴谱》,其谱旁加粗黑线表示乐句的连属,每段或谱旁有曲情和弹法的解说和分析,并注明出处及个人加工之处,则尤为精密细致。清张鹤撰《琴学入门》。刊行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其中有十首琴曲在减字谱旁另注工尺谱字,有的地方还点板以记录节奏,对琴曲的记谱又有改进。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徐会瀛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有“鼓经要法”,系当时民间的吹打乐谱。计有《大得胜》、《小得胜》、《急三仓》、《摘豆夹》四个曲牌,从头至尾打四转(遍)为一套。谱前有“鼓经次序”,解释符号的含义:“圆者鼓也,点者腔也,又者边也,相连者急也,稀者缓也,反者板也”。

3.笙谱

明崇祯元年(1628年)刊行的《明文庙礼乐全书》中的笙谱。这是祭孔所用的音乐,《迎神》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颁行的乐曲。词是根据元代旧词修改而成的,曲是詹同、冷谦所配。在歌词每一个字的下方注律吕字和工尺字;左边注吹奏该音时,笙的发音管序。从笙上各管所配置的音位来看,明代笙与现代民间流行的十三簧笙,音位大体相同,只有个别音的和音配置不同。这是一种切实可用的笙演奏谱。

4.器乐合奏曲谱

《弦索备考》是清代蒙古族人荣斋(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即公元1819年)编的器乐合奏曲谱,嘉庆十九年(1814年)抄本。全书六卷,用工尺谱记写,共十三套乐曲,世称《弦索十三套》。乐曲为《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所用乐器有琵琶、三弦、胡琴、筝。其中卷一是指法和汇谱(即总谱),列两曲;卷二至卷六是各种乐器的分谱。各曲所用乐器有所不同。所收乐曲均为民间长期流传的曲调。

北京智化寺音乐曲谱,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抄本工尺谱。智化寺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寺内保存明清以来佛教音乐,历代相传,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已传二十七代,它是以管乐为主的器乐合奏曲。所用乐器有管、笙、笛、云锣、鼓、铛子、铙、钹、铦子(小钹)等。保存的曲谱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僧永乾抄本《音乐腔谱》管乐谱四十八曲,两个残抄本管乐谱六十六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水月庵尼姑朗堃抄本《音乐佛事》管乐谱五十六曲,法器曲三十曲。成寿寺抄本管乐谱一百三十七曲等。

《钧天妙乐》合奏谱。即《十番鼓》曲谱,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吴廷元抄本,用工尺谱记写。所记乐曲多与至今流传的苏南十番鼓曲牌相同。十番鼓是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流行的民间吹打乐。明余怀《板桥杂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钱泳《履园丛话》均有记述。

5.曲线形式的乐谱

古称“声曲折”。其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如《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即是为周歌所配的曲谱。明正统九年(1444年)刊行的《道藏·玉音法事》中的赞颂音乐,即使用此种谱式。乐谱上方记写歌词,每字下面用曲线记录唱腔高低上下的转折。有的曲线旁注有小字,可能是标记字腔声韵的。西藏地区佛教寺院也有曲线谱,用于记写唱诵经书的音调。相传为14世纪,经布敦(1290-1364年)和他的弟子宗喀巴(1351-1419年)创制,藏语称“央移”。《札什伦布寺密宗下密园乐谱》是其一例。乐谱抄录在长条形忏符上,谱中黑色藏文是经文唱词,红色藏文是衬字,不同的曲线符号约有百余种,用以记写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装饰音。

6.琵琶谱

琵琶虽然流传历史久远,但到清代晚期才有琵琶谱的刊行出版。华秋苹(1784-1859年)所编《琵琶谱》,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用工尺谱记写,记有节拍(点板),旁注左右手指的指法符号。全书共三卷,卷上收直隶王君锡传谱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附杂板一曲。卷中收浙江陈牧夫传谱文板《思春》等十八曲,武板、杂板二十六曲。卷下收浙江陈牧夫传谱大曲《将军令》、《霸王卸甲》等五曲。他记录的曲调忠实于民间“旧谱”,并参照琴的减字指法符号,制订了琵琶的指法符号。浙江平湖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刊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氏五代善弹琵琶,所传曲调均为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平湖派琵琶曲,计有《阳春古曲》、《满将军令》、《郁轮袍》等十三曲,附初学入门小曲九首。晚清至近代刊行或传抄的琵琶谱,还有乾隆、嘉庆年间人鞠士林编曲谱,名《闲叙幽音》(公元1860年抄本);陈子敬(1837-1891年)编曲谱(公元1898年抄本);沈绍周编《瀛州古调》(刊行于公元1916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刊行于1929年)等。

明清时期流行以三弦或琵琶伴奏的清唱曲调,称“弦索调”,唱词源于杂剧、散曲、民间小戏、小曲等,但曲调独具一格,它原在北方传唱,后经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音乐家魏良辅推广,也传唱于南方各地。南教坊乐工顿仁、张野塘都以演唱“弦索调”知名。现存弦索调曲谱两种:一为清初人沈远创作的《北西厢弦索谱》(有公元1657年序)。此谱唱词出自元王实甫所作杂剧《西厢记》,但曲调与叶堂所编《西厢记全谱》和《太古传宗》中的西厢记曲谱都不相同,共有剧曲二十一套,用三弦伴奏,工尺谱记写,并加注三弦的指法符号。另一曲谱为《太古传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刊本。清初汤斯质、顾峻德编著,徐兴华、朱廷镠校订。全书包括《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二卷,收《西厢记》曲谱;《太古传宗琵琶调宫词》二卷,收元明以来流行的南北散曲、剧曲曲谱;《弦索时调新谱》二卷,收朱廷镠等人辑录的时调小曲曲谱,多为保存在昆剧中,称为“弦索调”的流行剧曲。这些曲调都用琵琶伴奏,用工尺谱记写。可使我们看到早期弦索调的面貌。

7.综合性曲谱

清代以来,以戏曲音乐为主的综合性曲谱集刊行较多,重要的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乐工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朱廷镠、徐应龙分任其事,并有大批民间艺人参与工作,历时五年完成。全书八十二卷,汇集南北曲2094个曲牌,连同变体共4466个曲调。选用了唐、五代、宋人词,金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昆腔、清代宫廷承应戏、御制腔等不同时期、不同剧种、曲种的唱词和曲调。曲调失传者由乐工谱配南北曲牌。此谱曲调依宫调排列,在同一宫中,南曲称宫,北曲称调或角。每一宫调中,先列单个曲牌,后列多曲牌联成的套曲。其材料囊括了唐宋到清代千余年的丰富的音乐曲调。曲谱用直行工尺谱记写,旁注板眼,唱词用大小字体,分别写出正文和衬字。

其他曲集有叶堂编订的《纳书楹曲谱》,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本。曲谱以唱词为主,没有说白,系清唱昆曲谱,工尺谱字竖写于唱词之旁,俗称“一炷香”谱式。清同治九年(1870年)王锡纯编《遏云阁曲谱》。所选均为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昆剧曲调,工尺谱字斜注在唱词一侧,俗称“蓑衣谱”。吴曾祺(1847-1926年)手写的无锡天韵社曲谱。天韵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清曲”社,所用曲谱除注明工尺字谱外,唱词的每一字又标注收音所属韵类,对音韵和咬字要求严格。清听涛主人手写的《异同集》,系宣统元年(1909年)抄毕,收昆剧剧目106种,967出剧曲曲谱。有不少曲调为其他曲集所无,多系当时流行曲目。上述数种曲谱集为研究明清以来的戏曲音乐,兼及其他曲种演唱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除以上诸乐谱外,我国雅乐尚使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律吕字谱是在歌词每一字下方或相应位置标注黄钟、大吕等十二半音音阶名称,以表示音高,实例如元熊朋来《瑟谱》,宋传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宫、商字谱,即以宫、商、角、徵、羽等音名标注在歌词下方,多用于宫廷祭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