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音乐
15642800000004

第4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鼓吹乐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鼓吹乐。它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有时加歌唱。《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定军礼》:“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鼓吹乐的兴起是受了当时从事游牧狩猎的北方各民族的影响。它所使用的吹奏乐器笳和角,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最初,鼓吹乐在军队中作为军乐演奏,多配有歌词。从现存鼓吹曲辞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出于民间歌曲。鼓吹乐为宫廷采用后,由于使用场合和乐器组合的不同,又分为数种,其中有“骑吹”,是骑在马上演奏的。“短箫铙歌”,用于行军、出游、郊祀等盛大场面。“横吹”,或称“鼓角横吹”,在军中列队演奏。“黄门鼓吹”,用于皇帝的卤簿(仪仗)乐队或宴乐群臣时演奏。鼓吹乐的种类和形式多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后来它也用来为歌舞百戏伴奏,还有女乐参加演出。此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提供了生动的图像。

四川成都东乡青杠坡东汉墓画像砖。两排六骑。自上而下,前排第一人吹笳或角,马上有旌旗飘荡。中间一匹马的马鬃上方立一鼓,骑马者双手持槌敲击。此鼓为“提鼓”。《周礼·夏官》有“师帅执提”的记载,注文说:“读如摄提之提,谓马上鼓,有曲木提持。鼓立马髦上者,故谓之提”。第三人吹排箫;后排第一人击铙,中间一人吹笳或角,第三人吹排箫。

成都扬子山东汉墓画像砖。两排六骑。自上而下,前排第一人的马上有旌旗飘荡,中间一人击铙,第三人吹排箫;后排第一人击鼓,鼓支柱上端有羽葆为饰。中间一人击铙,第三人吹排箫。

山东曲阜东乡汉画像石(残)。其下层现存两排四骑,前排一人在马上击提鼓,后排三人吹排箫。以上三图是骑在马上的鼓吹乐队,属行军队伍中或豪富人家出游的鼓吹乐。

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室北壁上层石刻。图中有骑从仪仗队,队里有四人在马上作乐,前排二人吹排箫,后排一人击提鼓,一人吹笳或角。画面上还有两匹马拉的鼓车一辆,车上有四人端坐吹排箫,中间立一建鼓,两旁有两人执槌敲击。这种鼓车是主车的前导,《后汉书集解》引黄山说:“此车载黄门鼓吹乐人也。汉乐人皆曰鼓员,故车也曰鼓车,实为鼓吹车。上施层楼,皆四角金龙,流苏羽葆。”它属上层统治者出行仪仗中的乐队,用以夸耀富贵,宣扬威仪。汉魏以后各朝代宫廷都设有专门的鼓吹机构。在祭祀、朝会、宴飨等场合使用鼓吹乐。有时乐队成员多达百余人,并配有称颂皇帝功德、欢庆太平的歌词。

四川新都汉骑吹画像砖,一排三骑,在马上奏乐。还有一幅画面,有一人在骆驼背上击建鼓,形象罕见。

河南邓县南朝墓彩色鼓吹画像砖两块。一块砖上有奏乐者四人,自右至左,两人吹角,角长而弯曲,口端上昂,系有彩幡,随风飘扬;两人击鼓,鼓系挂腰间,右手执槌敲击。另一块砖上五人,自右至左,一人吹横笛,一人吹排箫,两人吹长角,一人吹笳。这是一种徒步行进中的鼓吹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