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肖邦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3300000006

第6章 肖邦作品在中国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肖邦”也和中国人民在一起。1940年秋,当时的陪都重庆建立了国立音乐院,江定仙担任教师。据其一位学生回忆,当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琴房设在山顶一座草房里,下雨就漏水,靠桐油灯照明。但每天早晨起床铃一响,琴房就传出演奏肖邦圆舞曲和即兴幻想曲的悠扬琴声,这便是江定仙老师在练琴。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该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肖邦的音乐作品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就此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肖邦作品演奏家。5年一度在华沙举行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1955年是其第5届,有25国75人参赛。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中国青年钢琴家傅聪荣获第三名及历来为波兰选手包揽的肖邦《马祖卡舞曲》最佳演奏奖。1960年,中国李名强、顾圣婴(女)、林玲(女)参加了第6届比赛。李名强获第4名。

此后的3届比赛,中国未派选手参加。

1980年第10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我国派出刘忆凡、吴迎、刘威、王忆(女)参加。由著名音乐家丁善德率团。刘忆凡获特别奖。1985年第11届,刘忆凡和何琦参加。1990年第12届参赛者为张欣宁(女)和唐芝华(女)。1995年第13届参加者为唐芝华(女)、盛原和张缨(女),3人均为自费。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少年儿童掀起一股学习钢琴热潮,肖邦的作品成为其学习重点之一。这一热潮的成果在2000年举行的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中得以体现。这届比赛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94名选手参赛。中国文化部派出深圳艺术学校的李云迪和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各1人参赛。连同台湾、香港和一部分自费前往的选手,中国共有18人参赛。18岁的李云迪荣获第一名,他为中国首次摘取这项赛事的桂冠,也是获此冠军最年轻的选手。正在英国留学、原深圳艺术学校学生陈萨(女)获第4名。两名中国选手进入此赛事决赛,在历史上是首次。他们二人还同获《波罗乃兹舞曲》最佳演奏奖。参加本届比赛的中国选手之多,亦属历届空前。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家多次担任这项比赛的评委。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是1985年第11届评委。李名强教授曾任1995年第13届评委。女钢琴家鲍蕙芬应邀观摩1990年第12届比赛。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应邀观摩2000年第14届比赛。

随着“肖邦热”的兴起,我国出版了一批有关肖邦的书籍,开展对肖邦的研究,举办有关肖邦的活动,等等。1982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波兰耶日·勃罗什凯维奇的中篇小说《肖邦的故事》中译本。11000册很快售罄。1985年5月又加印12500册。1993年9月,华夏出版社出版了《音乐圣经——英美日最佳唱片榜》,到1998年4月已第10次印刷,累计印数达83000册,其中关于肖邦作品的介绍达18条。199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世界著名音乐家系列”中译本,这套图文并茂的丛书共15种,分别介绍15位世界知名音乐家,其中一本就是《弗雷德里克·膛邦》。

半个世纪以来,肖邦的乐谱绝大部分已在中国出版。中国还进口了大量国外出版的肖邦乐谱。最近一年,中国又出版了一套肖邦乐谱,共十多本。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钢琴艺术》双月刊,1999年8月出版了“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专号,共刊登10篇有关肖邦的文章,分别叙述了肖邦的生平及他对音乐发展的影响,探讨肖邦音乐创作和钢琴教学的特点,并详尽介绍了肖邦钢琴比赛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有中国著名音乐理论专家于润洋撰写的“肖邦”词条,详细介绍了肖邦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其他不少词条也有涉及肖邦的内容,包括于润洋写的波兰音乐家《埃尔斯纳》《波兰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

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曾举行了一场“肖邦作品音乐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和首都众多肖邦作品爱好者观看了演出。与此同时举办的“肖邦岁月——波兰音乐周”亦受广泛关注。音乐周期间的音乐会、肖邦展览、讲座、大师班,放映电影等丰富活动,成为中国音乐界和中波两国友好关系中的又一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