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宋元绘画艺术鉴赏
15644100000003

第3章 赵佶和画院的花鸟画(1)

一、画院的制度

赵佶即宋徽宗(公元1082-1135年),北宋画家、书法家。初封为端王,1100年即位。继位前,与王诜、赵令穰等书画艺术家交往甚密。他能画花鸟、人物、山水,描绘工细入微,尤善花鸟画,设色均净,富丽典雅,笔墨精妙,造型生动,神形兼备。据记载,他画鸟用生漆点睛,隐出纸面,富有创造性。据史籍记载,赵佶曾命令画院画家将宫苑中异花珍禽一一图绘,凡15种为1册,累至千册,名曰《宣和睿览册》。除擅长绘画外,还兼善书法,风格挺健秀丽,称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赵佶重视对文物书画的收藏鉴赏和整理。他即位后大力搜罗历代书画,由专人鉴定真伪优劣,亲自加以品藻,名曰《宣和睿览集》。在整理鉴定书画的基础上,又编纂了《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同时还将御府藏古铜器编为《宣和博古图》。

赵佶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1102~1125年)画院有新的发展。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做“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一般画家多画岸旁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借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阴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乱山藏古寺”。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者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竹锁桥边卖酒家”。画家在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以表现其中有酒家。

以上四个例子都说明绘画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再现,画家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体性。后两个例子都是对于幽静环境的描写,画家不放松“藏”字和“锁”字,就是因为这两字集中地表达了环境的特点。

“蝴蝶梦中家万里”。用绘画的形式要表现一个人做梦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如果要表现梦中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表现这句诗获得成功的画家是画了汉代被匈奴拘留在沙漠以北达18年不能返家的汉使者苏武,画他在牧羊时的小睡。这是借故事传说中的个别人物,让读者用自己的知识补充画面外的情节来达到目的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是不可能画出的。画家的表现办法是画了几只飞舞的蝴蝶围绕了奔驰中的马蹄。

此外还有两项轶事可以看出赵佶对绘画的要求。

有一座殿修筑完成,名手画家们绘制的全部壁画都没有引起赵佶的重视,他只注意某殿前柱廊栱眼中,一个年轻画家画的斜枝月季花。他认为这斜枝月季花最好,因为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叶都不相同,而这枝月季花是表现春季中午时候的姿态。

又一次赵佶叫画家们画孔雀升墩屏障,画了几次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指出:孔雀升墩一定先举左脚,而画家们画的都是举右脚。

由此可见,当时画院中流行的是精细的观察和巧妙的表现。

二、赵佶的绘画作品

流传的赵佶的作品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水平,赵佶也画人物和山水。

他的花鸟画有很大一部分是描绘“花石纲”的禽鸟花木,如《腊梅山禽图》、《杏花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等。

《腊梅山禽图》和《杏花鹦鹉图》两幅以精炼的笔墨准确地绘出了腊梅、萱草、杏花和五色鹦鹉、白头翁的美丽的外形,也画出了花和鸟的真实的生命的感觉;并且通过花和鸟的动人的形象,表现了一个宁静的境界。

《芙蓉锦鸡图》更描写了花枝和禽鸟的动态,芙蓉被锦鸡压得低了头,锦鸡注意着翩飞的蝴蝶,三种形象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产生更生动的效果。宋代花鸟画中时常利用此一手法。

《池塘秋晚图》和《柳鸦芦雁图》在造型上缺少如前四幅作品的精致优美。只是《池塘秋晚图》把直立的荷叶处理在横幅构图中很成功,疏落的局部能够传达出深秋的气氛。

《鸜鹆图》一向也是被当作赵佶所作的,是一张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据传说鸜鹆好斗,这幅画通过3只鸟的相互搏斗的紧张的神态、动作,以及因相斗而脱落、飘扬在空中正徐缓下落的羽毛的细节描写,十分的生动而真实。

《听琴图》和《文会图》是赵佶的两幅有名的人物画,都是以封建贵族的文化生活为题材的。《听琴图》中的松树特别有烘托出音乐气氛的作用。

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是宋代一幅美丽壮观,逶迤绵延的山水长卷。

赵佶临摹的唐代张萱的两幅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保留到今天,弥补了唐代绘画传世作品的不足。

明朝的鉴赏家都穆曾怀疑所谓赵佶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画院画家所作,而只是签上了他的名字。这一推测是值得注意的。据记载,画院的高手画家刘益和富燮两人在政和、宣和年间曾供御画。“供御画”三字可以解释为代皇帝作画。

总之,赵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三、著名花鸟画家及其作品

政和、宣和年间(公元1111-1125年)的花鸟画在南宋初年得到继续发展。

政和、宣和年间画院中有许多优秀的、有才能的花鸟画家,孟应之能够描绘深秋季节海棠果在树上的干而不枯的状态,刘益、富燮、马贲、宣亨、卢章、李端、孟应之、韩若拙也都有名于时。

南渡后,李迪、李安忠、林椿、毛益等都是名家。他们保留下来有很多小幅作品,或是纨扇,或是单独的册页,取材丰富多样,技法和风格变化也很多。

从公元12世纪的花卉鸟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花鸟画这一绘画样式的现实主义成就。

陈居中(南宋有名的人物画家)的《四羊图》中活泼的山羊在游戏相斗,那用角前牴的一羊和被牴后竖立起来的一只羊的形象,说明作者对于山羊生活的观察很仔细。

李迪的《狸奴蜻蜓图》画一只飞的蜻蜓吸引住小猫,小猫不自觉地轻微抬起了左前足,小猫惊异的神情使人联想到不甚解事的小孩子。

无名画家的《疏荷沙鸟图》在处理题材的方法上虽然和《狸奴蜻蜓图》以及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干瘪的莲蓬和正在枯萎中的荷叶说明季节是暮秋,游蜂无力地飞着,小鸟紧张地凝视,平静中充满秋天的萧瑟之感。

李安忠的《野卉秋鹑图》画一对在草丛中觅食的鹌鹑,细致地描绘出丛生的花花草草和鹌鹑的美丽的毛羽。巧妙的构图显得既不迫塞,也不空虚,创造了一个不被惊扰的安逸的小世界。

无名氏的《子母鸡图》真实地描绘了母鸡和鸡雏的可爱的形象和它们的亲密关系,是一幅富有人情味的图画。说明画家熟悉动物的生活,更熟悉人的生活。

林椿的《果熟来禽图》和无名画家的《枇杷山鸟图》中创造了林禽、枇杷和小鸟的美丽而真实地形象。

无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异常工致地渲染出荷花的色泽。

无名画家的《海棠凤蝶图》表现海棠花叶在风中飘拂摇曳的娇美姿态。

无名画家的《红蓼白鹅图》表现一只白鹅在红蓼花下陂畔,安闲地梳理自己的羽毛,白鹅这一神气的表现有显著的人格化的意义,具有高尚的情操,也是作者的生活理想的表现。花鸟画因此而具有新的内容(这幅画因上面有赵佶的收藏印,过去被误认为赵佶的作品)。

这几幅作品描绘各种花、各种鸟的外形都真实生动,例如:枇杷的饱含水分的感觉,荷花瓣的细腻柔洁,海棠花的薄和海棠叶的厚,等等都说明画家的高度技巧。

另外,毛益的《犬》画一只拖了长尾巴、垂了耳朵、无精打采的瘦狗(这也是宋代绘画中常见的一种狗),毛益的父亲毛松的《猿》画一只安静的、坐着的老猿,这两幅画也在观察动物生活和真实地描绘技术方面达到了高度水平。

这里举出来的花鸟画是这一时代数量巨大的作品中的几幅代表作品。这几幅作品可以说明:(一)画家有提炼形象的高度能力,无论是用勾勒的方法(《腊梅山禽图》)、没骨的方法(《枇杷山鸟图》)都作到极度的真实、单纯和精致的效果;并且通过外形描绘,表达了对象的富有生命的感觉。

(二)画家表现了对象的真实的生活的状况了解:熟悉各种花的生长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姿态,熟悉各种禽鸟、走兽的习性和动态。

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发挥自己主观的选择与组织作用,以达成一定的表现目的。

(三)画家具有对生命的强烈的爱,对于生活有巨大的热情。在花鸟画中体现出高尚的情操和有力的生活理想。

四、画院的山水画

在流行花鸟画的同时,也流行着一种精致优美的山水长卷。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就是这种风格的作品之一。

画院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留传的古代山水画中的一件精致优美的作品,和这幅画相媲美的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两幅画取材大致相同,用浓艳的青绿色调描写广大空间中的阳光、大气、浸没在浮动缥缈的光霭中的山峦、水流、长松、丛树,和人们的和平的劳动和生活,呈现了锦绣山河的美丽。

王希孟作品的风格特点是天、水、岗峦、芜野的颜色和云彩的移动、阳光明媚都在强烈的蓝绿色调中得到夸张的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经过画家的想像,被提高了,给人以格外鲜明动人的印象。这是运用“青绿法”成功的一个例子。

赵伯驹是一个山水画家。他的年代略迟,活动在南宋初年。他画着色山水,另外也画花鸟人物。他的弟弟赵伯骕也以相同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留下名字。第三节 12世纪的人物故事画形式多样一、12世纪的人物画

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是12世纪动荡变乱的高潮。在赵佶统治的25年中组织起来的画院,因亡国而被打散,流亡到临安(今杭州)的画家又组成新的画院。临安,这一从五代的钱越统治时期就已经发展的都市,在南宋时代更繁荣发达,在经济上和文化艺术上都继承并发展了汴梁的传统。南宋社会的内外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因素,成为12世纪后半期绘画艺术的生活基础。人物故事画题材范围有所扩大,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下,真实地反映时代生活。

在宋代,特别是12世纪画院画家所代表的人物故事画,在过去因错误观点的流行,长时期受到鄙视。它的现实性内容被称为“俗”,它的精确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匠气”。形式主义错误思想所产生的偏见造成了材料的缺少,以及美术史著作中有意的和无意的忽视。因而今天对于宋代人物故事画的研究与发掘是正确理解古代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发展的中心工作。

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2世纪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的人物风俗画代表作品。他的生平,我们现在所知甚少。他原来是个读书人,后来学习绘画,特别擅长画车、市街、桥、城郭等等,成为徽宗时画院成员之一。他除了《清明上河图》以外,还画过《西湖夺标图》(画清明节汴京金明池比赛龙舟的盛况)。两图都是描写世俗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是北宋时代人物画长期发展的结果。高元亨画《从驾两军角觝戏场图》和燕文贵画《七夕夜市图》,在选取世俗生活的题材和注意多样化的繁复的表现方面都成为先驱。而《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作为描写对象,有极大的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佳节汴京城汴河上拥满了游人的热闹风光。

汴河不是寻常的河流,或一般的风景点缀,供人游乐的河流,它在中国中古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它是6世纪末隋炀帝杨广时代所开的运河北段,运河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联结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汴河上的汴梁就首先作为一个商业要地,也是军事和政治要地,五代和北宋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