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宋元绘画艺术鉴赏
15644100000004

第4章 赵佶和画院的花鸟画(2)

画家以不懈的努力和周密的观察,对北宋汴梁城东门大街和东门外汴河上的繁华做了精密详尽的描写,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手工业活动,除了酒楼,药铺等大型店铺外,有香铺,有弓店,有十字路口的茶铺或酒铺,有檐前挂了写着“解”字市招的当铺,并且也有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卖桃花的挑担,以及各种摊贩等等。还有走江湖看相算命的,都可以一一辨认出来。街道上并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官员们骑了马,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妇人则坐了小轿。在这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有各种不同样式的车。有人使船,也有人在清明佳节出来游逛,在城门口路旁凭着栏杆悠闲地看水……街道上无限热闹光景,都被画家做着有条有理的安排,错综复杂地构成引人入胜的永久的历史回忆。

如果这些描写可以算作在一定程度上的忠实纪录的话,那么,最突出的例子是一笔不苟地画下了那一座结构精巧的“虹桥”。宋代当时人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这一座桥,说是下面没有桥柱,但以巨木虚架。这座桥的结构方法据说是公元1040年左右宿州州官陈希亮发明的。或说是公元1032年青州的一个守牢卒子发明的,总之是建筑工程上古代匠师智慧的结晶。

《清明上河图》中,画家通过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组织着各种形象,构成完整的图画:发掘出了生活中的诗和戏剧,把生活变成了艺术。

这幅画随着画卷渐渐展开,江南载来的粮米财物的漕船络绎出现,巨大的漕船通过虹桥的紧张场面,改变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形成了高潮。船上、桥边,多少人手忙脚乱,喧呼嘈杂。船和桥就成为忙乱的中心和紧张的中心。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在事物的关联和运动中发现激动人心的因素与情节,发现富有概括力的因素与情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生活。运用了与表现漕船相似的技巧,从而足以说明汴梁和河北的经济关系的骆驼队,它们正昂然走过人马杂沓的城关,也产生比较强烈的印象。全卷中,另外我们还可以看见很多效果生动的节目,在此不一赘述。

画家对纷杂的社会活动做了集中的生动的概括。虽都是寻常的、平凡的琐节,但因为在全画的主题上都是色泽鲜明,含义丰富的环节,所以广泛地予以展开,就使那活跃的中古城市生活得到艺术的再现。

由于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在人们思想意识中,产生了对于现实世俗生活的日益增长的兴趣。市民文学得到了发展,《清明上河图》是和市民文学一样,也表现了对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对于市井中贩夫走卒们的忙忙碌碌的各种平庸的活动的莫大兴趣。所以,《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和描写符合历史的方向,而接触到历史的真实的高度了。

《清明上河图》在当时已经有很多摹本在市面上发售,南宋人缅怀故都的繁华也曾加以临摹流传。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本是张择端原本,在靖康之变中和皇室收藏的其他书画一同被金人掠去,后来辗转流传了下来,成为今天尚存在的最重要的一幅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

三、南宋著名人物画家

南宋初年的有名的画院画家中,以人物故事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南渡的北宋画家:李唐、萧照和苏汉臣。

李唐,将在下一章介绍。

萧照是李唐的学生,曾一度在太行山作“强盗”,一日抢掠李唐,发现是有名画师,于是随李唐南渡,作了画家。萧照擅长山水画,能画大幅壁画。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中兴瑞应图》共12幅连环画。其中有一幅描写了赵构在公元1126年北上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当地人民拦阻住,当地人民杀了强要北去的副使王云,一个老年妇女哄骗走了来搜索的金兵,以至最后赵构得到机会南返,成为宋皇帝室中惟一未被俘虏的人,因而作了南宋皇帝。12幅画所描绘的故事,是对于赵构南归的赞美。然而画中把赵构得此幸运的原因却说成是天神的保佑,所以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表现出此一历史事件。

萧照另一幅有名的历史画是《光武渡河图》,内容是公元24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屠杀农民起义军时冒险从水上渡滹沱河进兵的故事。这个故事和赵构南归时履冰过一大河,人马方过而冰已裂开的情况相似,所以实际用意是歌颂赵构重新建立王朝的图画。

苏汉臣和他的师傅刘宗古都擅长画人物画,他特别长于画儿童,就现在所知,他的作品多是年画性质的一类时令招贴画,其内容则是风俗的描写。

细致的描写小商贩和他的商品,表现出对于日常琐屑事物的兴趣的《货郎图》,描写宋代的一种戏曲表演的《五瑞图》,汇集儿童各种游戏而同时展开在画面上的《百子嬉春图》都是年画性质的绘画。和《百子嬉春图》内容相同的《重午婴戏图》是适应端午节的需要的。另外也有适应重阳节的一种儿童题材画。儿童的题材在宋代风俗画中是很常见的。

苏汉臣所作这一类的风俗画可以作为宋代流行的风俗画的重要代表。风俗画的题材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画牛的《春牛图》和画羊的《九阳消寒图》(用于冬至节)都具有固定的形式。和儿童的题材相近的妇女生活的题材富于表现的多样性,例如:观灯(正月十五日的灯节)、乞巧(七月七日)等等。

这些风俗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心理和爱好。《货郎图》中对于纷杂的日常用具的详尽的描绘和儿童画中对于儿童游戏以及儿童模拟成人的游戏的丰富的描写,都有概括当时现实生活的作用。

南宋初年曾任工部侍郎的马和之和米友仁一样因独具一格受到重视。他能画人物和山水、花鸟,从现在的《赤壁图》可以看出他的画法很简率而能传神。笔致柔和,活泼跳动,有特殊的风格,他用的线条称为“兰叶描”,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诗经的插图:《豳风图》、《唐风图》等。

12世纪末的李嵩、刘松年和陈居中等人是极有创造性的人物画家。

李嵩是生长在杭州的画家,年少时作过木匠,是宋徽宗、宋高宗时代的名画家李从训的养子。他的《货郎图》是现存一件重要的宋代人物画作品,它和一般的《货郎图》最大不同是充分地描写了被货郎担所吸引的儿童和母亲们的神情动态,画家画了母亲和儿童,并且画了母狗和小狗,后者起了烘托热闹的气氛的作用。

据文字记载,李嵩曾创作一些有丰富的现实生活意义的作品。李嵩曾根据南宋时期流行的水浒宋江的传奇,创作了宋江等36人像。这是对于英雄的赞美,在绘画史上是罕见的。他的《服田图》描写了农民生产活动的12个阶段,以“浸种”和“耕”开始,每段都有八句题诗。第11段表现了和劳苦的人民生活成对比的富家儿醉饱高卧的景象,第12段的内容: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果最后是官府催租,交了租以后儿童们无饭吃而哭闹。这就使《服田图》和一般的《耕织图》有了根本性质上的不同。宋代的《耕织图》在公元1210年曾刻过木板,作家不详,内容则是把劳动人民的生活加以理想化,借歌颂耕织劳动生活以歌颂封建统治者的功绩。但也应该肯定《耕织图》一类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对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的重视。李嵩的《四迷图》根据元代袁华的题诗,可知其内容是批评都市生活中四种堕落现象:酗酒、嫖妓、赌博、恶霸。李嵩自由的处理了生活的题材并表示了自己的道德态度。此外,李嵩的著名的作品中还有《骷髅幻戏图》和描写临安风景的《西湖图》、《观潮图》。《观潮图》描写观潮的宫廷人物及楼阁和烟树凄迷的景象,曾被元朝人认为是李嵩表示了对于南宋政治的失望和对于覆灭的预感。

片断的材料中已足以看出李嵩在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描写了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英雄人物,抨击了剥削和道德败坏现象。

刘松年,曾被认为是和李唐平列的四个南宋名画家之一(其余为马远、夏圭)。他住在杭州清波门外,俗呼“暗门刘”,他也擅长青绿山水及宫殿,是标准的“院体”画代表画家。

刘松年的重要作品是《中兴四将像》,中兴四将即南宋时代社会上下共同景仰的抗金名将:刘锜、韩世忠、张浚、岳飞。借历史故事以讽喻时事的作品,刘松年则画过《便桥见虏图》。《便桥见虏图》内容为公元626年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兵十余万进到长安附近,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居于军事上的劣势,然而以镇定和机智在便桥达成和突厥的盟约,促成了突厥的退兵。

刘松年曾画《耕织图》,据说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习俗,但刘松年大部的作品是描写贵族的生活。

刘松年描写贵族们室内的文化生活的作品可以《唐五学士图》为代表。他们的显著的特点是注重人物性格的描写。

把山水画和人物画结合起来,着重地描写富于诗意的自然环境,士大夫的悠闲、享受的生活。刘松年也是这一表现手法的创造者之一。从一些画幅的题目上就可以知道其内容:《溪亭客话图》、《春亭对弈图》、《秋林访道图》、《春光仙隐图》等等。现在他的《四景山水图》(故宫藏)也是这样的作品。

现存的刘松年的作品还有两件是《罗汉图》(公元1207年画),画中的自然景物:松树和动物等比人物形象更成功。

陈居中是宋代画家擅长描绘外族生活题材的画家(前节曾介绍他画的《四羊图》)。

《文姬归汉图》描绘汉末著名的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诗人蔡文姬在变乱中被胡人掳去,她的父亲的朋友设法赎她回去,她却已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了。她虽回到了祖国,她的悲剧遭遇,因“胡笳十八拍”一诗的流传而获得千古的同情。

相传为陈居中所作的《文姬归汉图》描写蔡文姬和她的丈夫、孩子告别,即将随汉使者南返的一幕。表现的是压抑着矛盾的情感的蔡文姬在端坐中的平静状态。人们都在安静地等待他们的告别。她的丈夫庄重地斟饯别的酒,只有最小的小孩不顾保姆的拦阻,上前拥抱着母亲,而成为泄露画中人们感情的重要契机。这说明画家很善于掌握人物的感情处理,使之真实而动人。

另一幅《文姬归汉图》共四段,无名氏画家所作。四段是:《原野宿庐》、《陇边饮食》、《子母分离》、《长安归来》。第四段的表现最成功。围绕着归来的主题,除庭院内家人会见时等活动外,门外街道上的各种活动也被强调地表现了出来。护送的士兵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疲惫饥渴以及街道上的骚动等等描写,加强了真实感。

和《文姬归汉图》同样为宋代画家用来表现对人民的苦难的关心的题材是《明妃出塞图》。明妃(即王昭君)是汉代一个宫女,传说因不肯贿赂画家毛延寿,而被画得非常丑陋,以至于当匈奴求婚的时候被皇帝指定许嫁给匈奴。原来传说中强调的是毛延寿的可鄙,在宋代的戏剧和绘画中强调的是明妃远去塞外,心情上的凄苦。

画家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也是一件杰出的作品。在冒着凛冽的寒风向前行进的队伍中,王昭君无所惧的神态,和其他掩面畏缩的男子作了明显的对比。凛冽的寒风,象征边地的艰苦的生活条件。

《文姬归汉图》和《明妃出塞图》描绘当时北方的游牧族生活。外族的生活在宋代绘画中以多种方式得到表现。

描写外族极成功的一幅是《骑士猎归图》。选择了骑士正在检视刚从猎获物上拔下的箭,而马仍在疲乏的喘息,这一片段和细节加以描绘,对于表现骑猎生活的人物性格都是很有概括力的。

《柳塘牧马图》和《射猎图》都是宋代佚名画家描写骑猎生活的作品。

四、其他著名的作品

宋代人物故事画,除了上面结合着重要作家所介绍的一些外,还有一些佚名画家的作品得到流传。表现耿直之臣揭发权奸的《折槛图》,和表现牧童生活的各种牧牛图,在内容及艺术技巧上都有相当成就。

《折槛图》描绘东汉朱云为反对奸臣宰相张禹和汉成帝在殿堂直接发生的一场冲突。朱云手攀宫殿的栏槛,抗拒着侍卫们拖他下殿,他和皇帝发怒的目光相接触,成功地表现了这一冲突。因此,这幅画在古代绘画中有突出的地位。

《牧牛图》极其多样地表现了牧童生活。其中每一片段往往都成为独立的小幅,例如传为李唐的《乳牛图》、佚名画家的《归牧图》、阎次平的《牧牛图》等。画家们经过不断的积累,发掘出来丰富的富有情趣的细节。对牧童生活的深入体会,也说明南宋画家的眼界是按照现实主义的要求大大的扩大了。

五、此一时期人物画的成就

反映生活风俗的需要而制作的作品都是市民阶层的世俗艺术的主要部分,突破了雅俗界限而进入艺术境地的,除了凡俗的市井生活、人物和琐屑器物以外,还有农村的劳动、沉重的苦难和无限乐趣。这些题材,在宋代的现实主义的画家笔下,获得优美的艺术形式,并形成典雅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也描写了贵族们的生活,是按照贵族们自己以为“优雅”的理想而加以描绘的,实际上也暴露了他们生活的贫乏和精神上的空虚。

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成就集中的表现为12世纪绘画的题材的广阔和高度艺术技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