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扇出一阵清风
15644500000009

第9章 折扇的收藏

折扇,小巧精美,开合自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炎热的夏季,它给你送来阵阵清凉,闲时又可欣赏把玩。它集书、画、雕刻、制作等艺术于一身,在小小的扇形空间里蕴涵着大千世界,展示了万种风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美的享受。成为无数人竞相收藏的热点,它迷人的魅力吸引并引导着爱好者走进折扇收藏的殿堂。

折扇的结构是由扇骨和扇面组成。扇骨是一系列长条形的薄竹片、木片或骨片重叠在一起,一端做轴为圆心,称为底端,另一端可开合转动。扇骨又有大骨和小骨之分,大骨制最外侧的两股,其尺寸和强度大于其他股,起着支撑和保护整个折扇的作用。都扇面则用纸或绢等裱糊在扇骨可开合的一端,扇骨开合带动扇面展开或折起。

折扇在大约不早于北宋时期,从日本、朝鲜传入我国,起初还是一种稀罕之物。它结构奇巧,开合自如,方便使用和携带。后来这种舶来品在我国生根开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达观贵人、文人雅士身份的一种象征,乃至普及为一种时尚,为人们所喜爱。折扇在我国的发展除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日臻成熟外更重要的是扇面书画为书画家们提供了另一个行书做画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一、扇的规格

折扇的规格取决于扇骨的长短宽窄、根数多少和扇面大小薄厚、折叠层数,扇骨与扇面应是相互匹配的。

折扇最常见的规格是所谓的“九五—十六”,指的是大骨长9市寸5分,大小骨合计16根。与其相配的扇面尺寸为长6市寸,每折的折宽6分,多用5层纸料粘合而成。成扇展开时两个大骨间的夹角约为120°。这种规格的折扇最为适用,成为标准规格。

比标准规格稍大的是骨长1尺的,分为14股和13股两种。两种扇面的长度都是6寸5分,14股的折宽为7分,13股的折宽为1寸。

“大十六股”骨长1尺1寸,扇面长7寸,折宽8分。适合高大魁梧的人使用。

再大的就是舞台扇和工艺扇了。

比标准规格小的称为“秋扇”或“坤扇”,一般供女士使用。这种坤扇的扇骨短而窄,股数却增加了许多,多至三四十股,展开角度大,接近甚至大于180°。这种折扇因扇面窄小,不宜于翰墨丹青,不为收藏家关注。

日式窄骨扇的大骨同小骨一样细窄,只是略微厚实些,股数较少,一般只有9股。纸层较厚,折宽较宽,适宜作书作画。且日式折扇讲究材质的名贵,制作精良,颇受收藏者青睐。

二、扇骨的材料、式样和做工

好的扇面必须配以好的扇骨。扇骨的优劣可从材质、式样、做工等几方面来评价。

1.扇骨的材质

竹子是制作扇骨最常用的材料,一般用沾水打磨的方法加工成光滑细润的扇骨。湘妃竹因表面有许多斑点,加之美丽的传说,作成的扇骨招人喜爱、耐人寻味。罗汉竹竹节短而密,中间圆凸,作成大骨,凹凸不平,别有情趣。漆骨是以竹骨为胎,刷上大漆,常见的有乌黑、朱红两种颜色。漆骨凝重而典雅、大方又有一点含蓄。

乌木、紫檀、花梨、鸡翅等硬质木材也可作扇骨,但缺乏柔韧性而不如竹子用得普遍。硬木经细致打磨,会展现出天然的色泽和纹理,色泽沉稳大方,纹理细密、奇特,为藏家所珍爱。日式窄骨扇采用硬木者较多。檀香木木质松脆,不耐使用,用作扇骨只取其香味而已。

象牙做扇骨是极其稀少的珍品。

2.扇骨的式样

扇骨是长条形的,大骨上宽下窄,这一点是固定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能工巧匠们创造出种种样式,各具特色。直骨是最简单也是较古老的式样,两条大骨长边是直的,上端的横边必须直(这是装配扇面的要求),下端“聚头”之处也是直的。这种式样朴素大方,坚固耐用。名贵材料做扇骨多用此样式,以减少损耗并充分展示材料自身的质地的优良华美。与直骨相对应的样式叫做“螳螂腿”,扇骨粘扇面的部分以下急剧收缩变窄,呈上宽下窄如螳螂腿形状,故而得名。

扇骨底端的聚头处还有一些讲究。一种是以轴钉为中心把扇骨底端做成光滑圆整的球形,并得了一个轻薄得名称—和尚头。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将轴钉上移,轴钉距末端约5公分,末端作成尖头、葫芦、蝙蝠、鱼尾等形状,扇子打开时,轴钉下面又形成一个反方向的小扇形,拿在手中别致有得劲儿。

3.扇骨的做工

这里的“做工”指的是为提升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加工和深加工。譬如竹制大骨上的雕刻、硬木扇骨上的螺钿镶嵌、大漆扇骨上的描金装饰之类。扇骨上宽下窄,形制特殊,在其上面雕刻或装饰时,最要紧的是字画的章法布局。要作到匀称、完整、疏密得宜。两片大骨所刻、画的内容、形式都要很好地搭配,让人有看头有想头。

三、扇面的材料和制作

对扇面材料要求是由折扇的功用决定的。开合自如要求扇面要柔软而有韧性,挥动生风则要求挺括有一定的强度,还要坚牢耐用、美观大方。纸和绢是制作扇面的基本材料,纸多用连史纸,绢多用本色素绢。纸要好几层裱在一起,绢也得裱在纸上,方才挺括。经过粘裱,既厚实挺括,又柔韧绵润。连史纸很薄,需叠裱的层数视折扇的规格而定。在裱糊到中间层是必须夹入隔条。隔条的作用首先是留出空隙以便插入扇骨,其次隔条可作为制作者的签条,上面印上制作者的名字、标志、制作材料、工艺等,既是制作者的信誉标志,又利于收藏者鉴定考证。这种签条须在光的映衬下方才可见。绢作为扇面材料并不比优质的纸具有太多的优越性,只是书画家觉得它吃墨渗彩,用起来较为顺手。通体用纸而不用绢的扇面居多,一面纸一面绢的扇面也常见,两面绢的扇面为数甚少。

为延长使用寿命,裱糊好的扇面的表面要涂胶上矾,涂胶上矾后的扇面细密硬实,经久耐用。最后剪裁整齐,叠出折痕,再用绢或绫之类的丝织品镶上边,边宽一般约2毫米。

四、扇面的花色

为追求华美,可在素白扇面上做上各种花色。染色是将扇面染成均匀的一种颜色,常见的是仿古色,呈淡褐色,与白纸日久变成的颜色相仿,取其古雅庄重之意。米黄、银灰、蛋青、浅粉等素色也被常用,鲜亮的颜色也不妨使用,但要大方不俗。饰金、饰银是装饰扇面的另一方式,分为泥金和洒金。泥金是通体饰金,洒金是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剪碎的形状不一的小箔片吹撒在纸面上,不求整齐,大体均匀即可,称为“片金”;另一种是均匀地喷洒上金色小点,称为“雨金”。这里所谓的金、银是指有闪耀色的代用品,可以金或银单色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还有一种扇面花色叫“发笺”,它是一种制作特殊的宣纸。把一种柔软纤细的植物纤维添加到纸浆中,制出的纸便布满丝丝缕缕、弯弯曲曲的状如毛发的丝纹,既增加了牢度和韧度,又增加了特殊的美感。也有把扇面分成几部分分别做上花色和翰墨丹青的。

扇面一般只能一面添花,另一面是白纸或素绢。有花色不宜再作画,却可请书家留下翰墨,白纸或素绢的一面留给画家作画。

五、扇面书画

人们喜爱折扇,收藏折扇,看重的就是扇面上的名人字画,然后相连而及看看扇骨的好坏,有没有“做工”。扇面书画既有成扇,也有单面与裱件。扇面有折痕,纸面光滑硬实,这是扇面书画与扇形书画的区别所在。扇面的书与画,可以同出一家之手,更多的是两家分任,书家写字,画家画画。两位大体是同时代的人,当时的水平、名气、地位相仿。一般是先写字后配画。

扇面是由直线和弧线组成,不同于由直线直角构成的条幅斗方、长卷册页。由于形式的特殊性,扇面书画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章法布局、结构安排上。也正是书画作品与扇面特殊的扇形结构相结合,才使扇面书画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出自名手大家的扇面书画,一般都是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创作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佳作。

扇面书法的字体不限、内容不限,字数可多可少,字形可大可小,全凭书家主张。足见扇面书法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章法上以每道折痕为一个单位,自上而下,顺直写来。通体看来,形成由轴心向外辐射或由弧边向轴心聚拢的格局。为适应每道折痕上宽下窄的特点,宽处写两行,窄处写一行。头一行一写到底成为长行,第二行写到写不开为止,成为短行。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整体上求得疏密均衡。扇面书法是自右向左一行一行地书写,款识落在左侧,占最末一或两行,名号印章要放在下端,以示谦逊。需要写上款时,一定要“抬头”,即另起一行写在顶端,而且只能用受件人地字、号,配以相应的称呼,一般不写名,更不写姓,以示尊敬。

扇面画虽小,却也包罗万象。山水、人物、花鸟种种题材均可表现,工笔、写意、双钩、没骨及皴、擦、点、染各种技法都能运用。由于扇面的特殊性,扇面画必须做出相应的特殊安排,才能满足稳定、匀称、完整、充实等绘画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通过构图手段来处理好扇面这种既狭小又特殊的平面空间,是鉴赏扇面绘画时首先应注意的问题。不同的题材应不同对待。

扇面人物画多画单个一人,以仕女、高士、知名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以及佛像较为常见。人物设计成适当的姿势,配以简单背景,占住扇面中央,两边未必非要画满,空白无妨。人物脸部应避开折痕,尤其要避开凸折。侧面人物要留有视觉空间。背景与人物身份要协调,如仕女则锁窗芭蕉,高士则古松奇石,要从画意中显示出一种诗意才有韵味。

六、扇面山水画

扇面花鸟,旁及虫草、果蔬之类的题材,构图处理比较简单,一般是近景平面,甚至是特写,对背景和景深要求不严格。只要处理好主次、繁简、疏密、比例、呼应等关系,使画面完整匀称即可。

扇面山水绘画复杂一些,描绘自然景观所表现的空间范围较广,这就避不开地平线、透视点一类的问题。一种处理方式是随扇面扇形把地平线处理成圆弧形,凡是垂直地面的物体如山石树木之类,都顺着扇面折痕去画。这种构图好像是把广阔的自然景观收拢聚合在扇面这种特殊的形式之中,又好像是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周围景观。另一种处理方式是仍按正常的水平地平线处理,透视点是正的,山水景物当平则平,当直则直。扇面景物的形状不再像凸透镜,而是像扇形取景框截取下来的一幅画面。

扇面绘画中题识和署款非常灵活,其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题识是绘画的标题或针对绘画所做的说明、注解或阐释,其有无视画面和作者创意而定,可长可短。署款的要求和扇面书法相同。

七、折扇和扇面的收藏

收集折扇和扇面与收集字画有相当的相似之处,应遵循“真”、“精”、“新”的原则。仿造名人字画由来已久,“名头儿”越大,仿件越多。辨别真迹和赝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辨别真伪要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非一蹴而就。简单一点的办法一是到信誉好的商店、拍卖行去购买;另一个办法是从款识找破绽,因为画可摹得酷似,而字却难以学得很像,这是真。虽是真迹,也有精与不精之别。不精的作品可能是作者的早期作品,或应酬之作,也可能是偶有败笔和瑕疵。是不是精品并无绝对的标准,而是比较而言,并与个人审美有一定关系,此乃精。真的精品流传下来,又有保存得如何也即“品相”的问题,此谓新。保存得越好,没有破损,没有污垢,也就越“新”。如有残损,其残损程度如何?损伤部位是否重要?可否补救?补救后能达到什麽程度等都是要考虑的。对于特别的稀缺品种,即便残损也可能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如果给折扇划分品类,可以列出日用品—工艺品—艺术品—收藏品—珍藏品这样由低到高的五个品级,收藏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来收藏。对那些现在名气不很大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作者的作品应格外关注。

折扇的收藏保存比较容易。它体积小巧,便于存放,成扇有坚固的大骨起到自然保护的作用。成扇可以用扇套、扇囊、扇匣、扇橱等收藏。没有装配扇骨的扇面或展平或折叠存放。平放要用纸将扇面之间隔开,尽量压平,若干张摞在一起,打成纸包,或装入箱匣。折叠存放应两面各垫一张纸,贴紧扇面,然后叠起。再用线绳捆紧,外面用厚纸包起来。已经揭裱过的,一般册页或镜心。装入框子,外镶玻璃做成镜心最好,既可很好地保护扇面,又可以挂出装饰。至于水、火、虫、霉等的防护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