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约翰施特劳斯生平与作
15644900000010

第10章 《维也纳的森林圆舞曲》赏析

作品简介

《维也纳的森林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6月19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

这首圆舞曲的结构同《蓝色的多瑙河》一样,它也有一段描写性的长引子,而它那规模宏大的尾声以及其中相继呈示的五首圆舞曲,则使乐曲犹如一首真正的交响诗篇。乐曲开始时,法国号的五度持续音显然是模仿民间乐器——风笛,而单簧管的流畅旋律又好像牧笛的吹奏,这样寥寥数笔就已把作品的背景——维也纳的大森林描绘出来。随后全乐队不断重复一种舞蹈的节奏型(即后面第五首圆舞曲的基本节奏的先现),逐步掀起一阵音乐的浪潮,接着大提琴便带出南奥地利的一个民间旋律片段,人们已经成双结对在树荫下摆出了美酒,准备宴饮欢舞了。之后,刚才在大提琴上先现的一段旋律,现在由一种叫做奇特(zither)的奥地利提罗尔山区的民间多弦乐器独奏。

奇特的外形同现在的吉他有点相似,但它的琴弦要多得多,使用这种特殊的音色,的确可以加强音乐的民间色彩和再现农村的生活场面,但由于这种古老的民间乐器不易找到,现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多半都把这一声部删掉。乐曲中的五支圆舞曲,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更迷人,到处充满着温柔的抒情和蓬勃的朝气。

乐曲的尾声也相当扩展,前面的第四、第一和第二圆舞曲都在这里变化或再现,协力构成乐曲的高潮,最后再以奇特的一段独奏作为全曲的结束。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的音乐,像春日的阳光那样明媚和温暖,是对青春和爱情的热情赞颂,它的魅力几乎是经久不衰。

欣赏提示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像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