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木雕的收藏与鉴赏
15645900000008

第8章 中国古代木雕鉴赏(1)

木雕天王立像14世纪

天王像头戴五峰冠,靠右方的两片已失,其他三片上均有珠类装饰。额头上方饰有璎珞圆样。天王脸部饱满,前额的肌肉突出,两眉形成一如倒M的连线,眉下面向內凹,双眼瞪大,眼球为黑色琉璃珠,皆朝右方看去,右眼的眼球应是后代补上的。鼻大有肉,且集中在鼻末端,两颊的肌肉大力张开,露出上排延迟,紧咬下唇,下巴圆厚,耳大肉多。脸部表情的刻画使得本像充满着动感的气势。

此雕像头部挂阳刚味的粗炼,颈上因肉多累积的皱纹也斜视地描绘。身体的扭曲呈S形,上身裸裎,天衣结带穿过上半身,壮硕的胸和圆滚滚的腹部皆栩栩如生。双手已失,但左手上臂的肌肉线条,逼真的程度和上半身不相上下。下半身衣折以荷叶片壮的花式反覆。小腿部各穿一脚环,和项链为同一系列。雕像表面的漆已褪去,头冠上遗有红彩。

宋代的雕像上半身多不着衣,以天衣点饰较为多。此尊天王就面部表情、身体线条、和肌肉的雕塑来说,实属上乘之作。

木雕加彩观音坐像明

观音采半跏坐 ,左手拈优雅的莲花指,右臂则置于膝上,有观世自在之姿。 头冠正中央以小尊佛像装饰,发式则采高髻的打扮。脸部以细长简单的线条勾出眼部及眉毛,精巧的小鼻和唇使观音流露出一股清秀美。耳垂有耳饰装点。此座观音的发型和衣饰均师法宋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事实上源自明朝,但造型皆以宋代为基准,可说是仿宋的明代制观音。

观音裸上半身,虽未着上衣,但胸前穿戴有璎珞,左胸至右侧腰部则连有打结的飘带,手腕和臂部都有装饰,如臂钏和手环。菩萨身着绶带天衣,落至臂处和下身,给人飘逸之联想。如宋代的菩萨像,上半身稍微拉长。腰间连有绳样花式的腰带。

本件作品的色彩保存完整,其实整件作品就是三色——绿、红、皮肤色相交错,抢眼的色系对比使本尊菩萨青春洋溢。

木雕文殊菩萨坐像元/明

从此尊佛雕头戴五髻冠,身骑卷毛狮,可推断其为文殊菩萨。就线条而言,佛像脸部线条细致但不失有力,略上扬的眉线透出精神,而笔直的眼形,加上俯视的角度,使得菩萨像散发出平和慈祥之气,唇型也相当秀美,菩萨发式作两辫垂下,但现今已失。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菩萨像的衣褶倾泻而下,清晰可见,为静坐的佛像增添不少生气。菩萨所骑之狮,头部已不完整,但从尾部判断,当时线条造型颇发达,狮的头部也有卷曲线的表现,于是佛脸部五官的细雕和动物粗犷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像雕工精细且保存完好的头饰,佛像的手部下落不可考,不过脚趾和狮子的爪沿袭大剌剌的线条风格。

在上色方面,白毫和唇色的红彩依旧清楚,佛袍上的红和金漆有不少已褪色,不过不均匀的色层反而使得衣折更明显,胸前装饰用的璎珞的金漆保存尚可,如历史这般久远的菩萨像,又点出文殊菩萨充满智慧的神情,实为罕见珍贵之作。

木雕菩萨立像 金

菩萨脸方圆,白毫为挖空的浅洞,眉毛和眼部的勾勒带有宋朝雕刻的浑圆,但眼睛深邃的轮廓,要比宋的造像风格立体,鼻部高挺,唇部的线条秀气,下巴饱满。发上拉梳五圈髻,耳后有发辫垂至肩部。

菩萨宽袍领开至胸口,胸前的璎珞以大朵花式为中心,外缀穗状物,肩部披外袍,左臂失,右臂尚在,宽长的衣袖垂至小腿部,右手失。下半身之袍分三层,其上有穗状璎珞。菩萨双脚露出,立于一不规则型底座上。

木雕提篮观音立像 明末 高:74厘米

自佛教普及化后,观音像的制作更加发展,各式各样的观音随之出现,本件提篮观音虽然作俭朴的装扮,但其安详的面容不掩菩萨的气质。菩萨鹅蛋形的脸上刻有纤细的眉毛,长形闭目眼,秀雅的鼻和嘴。发束髻,较偏向中年女子的扮相。

菩萨身着宽袍,领开于颈口,领口上刻浅云纹,袖口边则饰有浅刻的荷叶纹,而裙摆则缀有云纹。袍中心则为浅浮雕的蝴蝶结饰。菩萨像左手抓裙摆,右手四指弯起,作提篮状,但篮已失,其袍上的U形衣褶凸显本作的立体性,身后的裙摆飘扬,菩萨仿彿乘风。菩萨穿两层袍,內袍较长,垂至脚处。菩萨像贴金箔,但只有脸部和袍肩部上的金彩存留至今。

木雕红彩佛坐像 明

佛脸造相为方阔状,发髻拉高,面容和善。裸胸,着披肩及高腰袍,右手置膝上,左手有三根手指已失。佛两腿盘坐两层之莲花座。本座佛像漆红彩,利用色彩表现出佛雕的另一种宽容的气质。

木刻加彩观音头像 宋

本件作品菩萨面部造型秀气,为典型的宋代菩萨造像。发型采上挽的高髻,菩萨冠由菊花样和漩涡纹装饰,在同期的菩萨像中可见到类近的表现风格。此尊观音头像颜面中心虽有从额头延续至下巴龟裂的细纹,但是就木雕不易保存的特质而言,这般完好的遗作已不多见。

修长细致的眉线使得观音更显女性化,线型闭目使菩萨像散发出宁静宽容之美,嘴唇为宋代艺术强调的樱桃小嘴,脸部的线条虽然简单,却有画龙点睛之妙。菩萨的发部,弯曲的线条和花瓣形的几何纹相交错,发冠底层的花朵衬出顶部的阿弥陀佛,代表菩萨为其化身至人间助众生超脱苦难。

本菩萨像的色彩保存极为良好,脸部的白彩彰显黑眉线和红润的嘴唇,和发部粉色系列的红、紫、绿色调相对照,效果极为醒目。鼻端颜料略剥落,却不影响整体效果。

阿难和迦叶尊者 宋

阿难和迦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也被列在罗汉的行列中。迦叶在十大弟子名列第一,他的外表为年纪较大的苦行僧,在释迦升天之后,他整理佛经,并担起宣扬佛法的大业。阿难相传为释迦牟尼的堂弟,和迦叶相对的是,他年轻俊雅的外表,凡佛所到之处,阿难皆侍奉左右。之后他和迦叶继续弘扬佛法,在佛教中占有极重要之地位。

此对木雕中的迦叶脸部刻划突出,柳叶形的眼和高挺的鼻营造立体之感,阿难的面容和迦叶类似,但鼻部不如迦叶立体,主要是因为佛说中迦叶来自婆罗门族,故造相和阿难略异。迦叶和阿难最明显的不同处在于迦叶波浪形的一字眉和额间的皱纹,此外,他的额头上方突起,是修行高深之士才有的特征。因此,迦叶表现出来的是年长者的智慧,而阿难则显露出年少的清秀。

阿难和迦叶两人双手均失,身穿多层宽袍,领结于颈部,左肩有外翻之衣褶,流畅的线条设计为这两尊严肃的罗汉像注入可爱的气息,是这对木雕像最特别之处。袍面有自左上方落至右下方的反覆衣褶装饰,最下处一穗带垂下,宽大的袍袖落至小腿处,两脚稍露,这一对木雕的线条流畅中带有独特的风味,相当迷人。

一般不常见到这种特殊造形的罗汉服饰,但因为罗汉的刻绘乃是以出家人的形象为本,在佛典中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故可见到各种不同的设计。

佛教关公坐像 明

关公(或称为关帝)原是来自三国蜀汉的历史人物,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以刚正不阿的个性出名。之后在北攻曹魏时被孙权杀害,后代民间信仰将关羽奉之为神,用来驱逐危险,至北宋时被纳入人们膜拜的道教神灵。而佛教因为普及后逐渐民间化,融合各种信仰,也把关帝当作崇拜的神只,称为“伽篮菩萨”,此尊关帝像为佛教手法的表现。

关帝的五官及表情刻画均以豪气奔放为准则,眼眉都表现出雄赳赳的英气。浓烈的黑色系和深红的脸部底色造成强烈的对比,也反映关公宁死不屈的强硬。雕刻手法讲究面部的立体性,嘴部的黑色长须于后代加上,风格写实,而关帝头饰为黑帽上加以系结之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