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木雕的收藏与鉴赏
15645900000009

第9章 中国古代木雕鉴赏(2)

神像穿圆领宽大之深绿袍,胸前加挂一盔甲,展现出华丽富丽之气。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飞龙纹外,还有散布袍身的云纹,及袖边、衣摆的花瓣纹,以红和橙色装饰。此尊关帝像之所以被归至佛教,主要是其右手作触地印的手姿,左手置于大腿上,两边大腿上都加有一层外袍。关帝脚穿用简单线条点缀的黑鞋,脚尖略向上点。这种特定形式的穿着于12世纪定型。

本尊关帝像以红、绿、黑色为主调,保存完整,赋予此件雕像强烈的视觉效果。

罗汉立像 明

本件罗汉像具典型的明朝人物雕刻特色,罗汉的脸型和身形皆以方阔为主。额头顶上突起的肉髻为修行高深的特征,额间的直条皱纹间接透露他的年龄和苦修的年数。面容慈蔼,阖闭的眼睛和嘴唇的线条看起来都像是在微笑的样子。

罗汉双手握于胸前,穿两层袍,领开于颈部,左肩有挂环,环上结衣带,落于右下侧。袖口宽,衣褶以几何纹刻饰,罗汉穿有底的布包鞋,鞋尖有突起黑带装饰。

木雕上红漆,脸部鼻及嘴四周漆已落,眼皮涂黑漆,身躯部分的红漆保存良好。

护法神立像 宋

护发神脸型方长,额高,双眉上撇的线条充满豪气,眼炯炯有神。鼻大直挺,嘴微开,发束起并饰以男身装扮的发冠。护法身穿厚重的盔甲,双臂失,肩部覆护肩披,胸部有带穿过,胸前刻“木山喜舍弟子刘洞真”,应为刘洞真此人发愿,雕此护法像,盔甲上细密的格状突起。腰间系带,带下附大片盔甲,腰中有一穗状带下垂,下身的盔甲中央部饰鳞片纹,左右两侧则为菱形纹饰,盔甲下还有一层素面袍,左侧的袍摆扬起。护法的双腿也穿上有菱形纹的腿绑,双腿残,即使四肢已失,却不损护法神像的英气。

文官坐像14世纪

文官脸宽阔,目光有神,眼珠为黑色琉璃球,此技术在元和明朝同期的佛像雕刻中常见。文官两眼间的鼻梁有皱纹的描绘,鼻高唇厚,下巴和两颊均厚实饱满,下巴绑帽带。头戴高冠,冠朝后拉,冠尾呈书卷状,冠前有一“王”字,代表此王侯卓越至上的地位。

文官著尖领宽袍,V字领的浅缘外翻,外层为大U领,系高腰之皮带,带上饰以格状,格內有浮雕的圆形装饰,两片衣襟交于皮带下方,正前方一长衣带垂至脚部,文官右手手背朝下,置于右腿上,而左手呈握拳状,置于大腿上,袍袖的衣褶落至底部,双鞋微露,鞋尖略向上翘。

文官像原上红和绿彩,但颜色已褪。 此文官坐像表现的是豪气十足的气概,颇有权贵的架势,却又刚正不阿,再加上木质保存完整,为难得一见的精彩作品。

北齐陶加彩骆驼

此件塑造手法纯熟,骆驼的造形与肌肉比例合宜,骆驼仰首张口、背部垂挂鞍袋、整体颇具灵巧性。以热光分析检验,抽取头下、鞍袋后方、左臀等三处采样,估测其烧制时间介于公元1200-900年。

沈香木雕淨水观音像

沈香木大料自古本难求,圆雕观音立像实难求之,观音手执净瓶,体态轻盈柔美,细部表现精致细腻,法像慈祥而不失庄严,雕刻技法已达颠峰。

木雕迦叶头像 唐

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这尊木雕迦叶像虽然由于经历了千年沧桑而出现了开裂剥落的迹象,却更显出了木雕艺术特有的质朴美。它那宽广的前额,紧皱的眉宇,慈善的目光,含笑的嘴角,俨然一位饱经风霜的高僧形貌。整个造型凝重朴素,富有生气,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菩萨彩绘漆金木雕像 宋(公元960-1279年)

此像原出山西境内,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其全身漆金绘彩,面目丰腴,双眼凝视,神态安祥;身着偏衫,下着长裙。它那半跏依坐的姿势,优美,闲适,全然一副世俗贵妇的形象。

地藏王菩萨骑地听明

地藏王菩萨一派庄严慈善,身形丰满,着宽袍,扣于腹部,小腹突起,内着数层衫,左手握钵,右手作握物姿,物已失。地藏王采半跏坐,骑于地听上,坐骑的外型和牛只相似,额间伸出一长角。地听的头部从地藏王的右侧冒出,完全没有动物的凶恶野蛮之气,肯定是受到地藏王神性的感化吧!

本件作品原有上色,但彩多已褪去,不过斑驳的外表更凸显地藏王平易近人的特质和救人超脱地狱苦难的执著。

木雕佛头 元

本件木雕佛头脸形为典型的元朝风格,呈上宽下窄,五官的雕刻细致,眉和眼的线条修长,双眼俯视,肃穆中带安详,鼻圆润,双唇紧抿,红彩保存完整。佛的额和发髻隔开,发上有肉髻的雕刻,相当大方简单。佛头像原贴有金箔,但大部分已脱落,只有耳、颈和胸部处还略保留。

罗汉头 元/明

罗汉额间青筋暴露,呈树枝状,双眉扬起,龙眼突,尾端线条刻划有力,鼻有肉,双颊的表现反映罗汉的神情专注,双唇抿闭,身著颈部交襟袍。头部有残留的暗红彩。

汉藏十一面菩萨像 明 高:128厘米

本尊作品来自密宗,多层堆高的菩萨脸呈金字塔状,有别于中原单层的排列风格。面部造相温柔安详,额前高冠装饰,两侧脸不如主面大,接着是三面一排慈蔼的模样,每张脸都戴有五瓣冠,代表观音修炼为菩萨经历的十个阶段,最后两排每排只有单一面容,倒数第二排是一獠牙咧嘴的脸孔,顶端为阿密陀佛,意为观音其实是佛的化身。

这尊菩萨的最前端两手合掌,第二双手置于腰间,作禅定印,第三双手向前半举,右手握有宝经,代表广学不忘,第四对双手朝半空伸出,右手持有杨柳枝,意即去除身上之病难,第五双手上举,左手持法杵,用来摧伏一切怨敌,这种十一面十臂形式的观音较为少见,一般多为十一面八臂观音。

衣饰方面明显可看出受明代的艺术风格影响,上身饰有披肩,肩部衣褶成波浪纹,此外,上身骨架构成似方形之健硕体格,胸前戴有璎珞。下身着裙,腰间系结,裙于腰处成花瓣状,腰下裙褶以优雅的韵律摆曳,裙有两层,菩萨立于莲花瓣台座上。

此观音像先上金漆,再上暗红彩,表现极为独特的神秘高贵风采。

漆金金雕千手千眼观音坐像 明末 高:128厘米本座千手观音坐像宝冠上的冠瓣已失,观音脸形方正,眉及眼皆修长,鼻挺唇纤细,胸前缀有云状纹璎珞,绶带绕过前身,上身曲线玲珑,此千手观音有四十四臂。合持之手势由上而下作禅定印,合掌印,最上一双手为顶上化佛手。每一手原应持一法器,代表观音的各种法力,右顶上化佛手为“化宫殿手”,意为每一轮回均生于佛殿,而非人间;再下为“五色云手”,意即可修道速成;更下为“金刚轮手”,意思是说未修成道绝不回转;最下为“杨枝手”,代表去除种种病难;左边中下部可见“如意宝珠手”,为富贵的象征,最下面则是“宝钵手”,表身体均安福态,其余法器已失。

观音双腿盘坐于数层之莲花座,其下为一六方形底座,各面以菱形纹作底,上刻浮雕之夔龙样,左后方已被磨平,面和面接触点上有云状立柱。此座木雕观音漆金,保存良好。

千手千眼观音主要有四十二臂,除了双眼双手,左右各有二十只手,手上各有一只眼,千手代表保护及帮助众生,而千眼则透视人间悲喜,表现观音无比的慈悲为怀。本件漆金的千手千眼观音如发出感化人心之光辉,使观者不自觉地感受它的温柔。

罗汉头 元/明

罗汉额间皱纹满布,两道白眉以半月形表现,双眼深陷,眼部周围的线条刻画灵活,这些描绘都显示罗汉的年龄。他的鼻翼宽,两颊的肌肉栩栩如生,双唇闭,下巴稍突。罗汉着双领交襟之袍。罗汉头原上红彩,部分已剥落。

紫檀观音像 明

明代石雕比较罕见,但铜、铁、木、竹等材料雕刻则比较多。这件紫檀木雕制的观音造像,雕工极精,造型严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2000年的拍卖成交价为58000元,高只有38厘米。

木雕观音造像

木雕观音造像金辽、金时期的寺庙雕塑,一般多在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以及东北一带。艺术风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造型特点、制作方法上有明显的痕迹。这两件木雕作品类似宋代后期的风格,雕刻上手法略显繁琐,缺乏艺术上的某种神韵。

木雕佛像 辽

衣纹的线条比较概念化,人物造型松懈、软弱,这也是这以示其雕塑艺术方面的通病。此件作品值得肯定之处是下部的莲花台座,线性较为流畅,技法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