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壁画
15646200000004

第4章 汉代壁画(1)

研究汉代壁画,必须与汉墓联系在一起,一是汉代的墓室壁画有一定的说教意义,它以通俗易懂的画面指导人们辨别是非;二是因为墓室壁画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有一些重要题材是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的;三是因为汉代尚厚葬,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基本上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绘画水平;再就是通过研究墓室壁画,并与墓室中的其他文物,如帛画、玉器、漆器等相比较,能完整地对汉代壁画风格有所认识。

壁画附着于建筑,两汉建筑不可能保留至今,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墓室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在形式和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中国早期思想和信仰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所谓的思想观念主要是指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内涵。汉代以前的墓室壁画目前只有三例:一是陕西扶风杨家堡四号西周墓,内有菱形格纹装饰图案的痕迹;二是河南洛阳西郊一号墓(战国时期),四壁绘有宽带线纹;三是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墓椁上饰有多种图案,色彩有红、黄、蓝、金,富丽堂皇。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前后的承袭关系一脉相承,有明显的走向脉络。这种关系可以从同时期的漆画、帛画、织物以及铜器上看得出来,也足以填补壁画史上这段缺少实物的空白。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可以分成西汉前期的初步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到目前为止,西汉有壁画的墓穴被发现有两座:一是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墓,二是河南永城芒山柿园的梁王墓。二者都是当时诸侯级的大官僚,所以比较有代表性。

河南梁王墓的壁画位于壁面和顶部,有龙、虎、朱雀、瑞兽、云气以及几何图案等内容,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从已发现的洛阳卜千秋墓、洛阳“八里台”墓、西安曲江池一号墓等墓室壁画来看,主要以表现引魂升天、仙界天堂、镇墓辟邪、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平涂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常见的颜色有朱、紫、绿、黄、黑、赭石等。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比较有代表性,墓中采用壁画、浮雕、透雕加彩绘相结合等多种手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墓室规模都不太大,以砖、石混筑结构为主,砖仍为空心砖。比较有名的、并有壁画遗存下来的墓室主要有:偃师辛村壁画墓、陕西千阳壁画墓、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墓、甘肃武威五坝山壁画墓等等。河南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不同的墓葬有不同的壁画配置。除延续上期的基本形式,出现了预先绘制于空心砖上,然后嵌砌于墓壁的小型壁画,有一砖一画的,也有多砖一画的,还有绘与塑相结合的画面。

这一时期的壁画内容题材更加广阔,是从先秦以来,在象征寓意、系统规范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洛阳地区的墓室壁画在绘画水平上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辛村壁画墓为斜坡脊顶空心砖结构,在常见的天堂仙界、镇墓辟邪的内容以外,耳室旁还绘有门吏。色彩浓重、沉稳,造型严整、规范,对称和谐。

在中原地区以外,比较偏远的地区也有汉代壁画发现,有代表性的一是甘肃武威五坝山东汉壁画墓,二是辽宁金县营城子东汉壁画。这些墓室壁画在风格上既有中原地区的特点,也表现出某些变异独创的因素。这种现象一方面起因于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有中原戍边充塞的官僚所带来的。

墓室壁画有它特殊的目的性,并不像一些美术理论家们一味赞扬的那么好,其装饰性同时也充满了迷信和压抑。装饰性壁画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绘制,殿堂、住宅等建筑上都有,其主要的造型语言和题材内容都不可见,这是个憾事。汉墓壁画在东北、内蒙一带有多处发现,河北、河南、甘肃、山东、山西等地也有一些壁画被陆续发现,这些壁画普遍场面较大,内容也很丰富,以表现墓主人的生活场景为多,有多处墓室中都有车马出行的场景;在墓室中绘画门卫、仆从的形象也比较多见,希望墓主人在阴间能继续得到仆人的服侍。河南密县汉墓、内蒙和林格尔汉墓中都有“百戏图”内容的壁画,有欣赏者、表演者,一边宴饮,一边表演跳丸、倒立、飞剑等百戏节目,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画面细致,人物衣饰、饮食餐具都一一刻画清楚;表演者姿态各异,色彩不同,活泼而有序。内蒙和林格尔东汉乌桓校尉墓的壁画,有数百人物组成浩大的“出行图”,各种级别、各种装扮的兵士,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气势;画中还绘有殿堂屋宇,城郭森严。整个画面构图大气,用笔奔放。

历史故事也是汉代壁画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河南洛阳汉墓中有“鸿门宴”故事,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有人手鸟身的仙人,洛阳老城汉墓画了春秋时期发生的“二桃杀三士”故事等等。

此外,汉代壁画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如厨房劳动、汲水洗涤、收拾鸡鸭、处理鱼肉等场面;画鬼绘神,也是汉代壁画中常见的内容,如“四神”、“伏羲、女娲”等等,与当时的画像石的风格比较一致。

汉代壁画以线描染色技法为主,也有没骨画法。前一种画法与楚墓帛画有承继关系,但在衣纹勾勒、细部结构描绘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技术上有很大进步;设色以平涂为主,用色也更加丰富而变化多端,红、黄、绿、青、紫、黑、白、赭石交替使用;勾线填色的画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有直接影响。另外一种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壁画形式当属“画像石”和“画像砖”,有的以浮雕形式出现,有的以绘画形式出现,但从艺术语言上讲,都应归于壁画一类。

画像石是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汉代最为盛行,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也不乏优秀作品。内容有历史故事、神仙云气、社会生活、生产场景等等。表现手法上分为阴刻、线刻、阳刻等。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分布比较集中。孝堂山画像石雕群位于山东长清县孝堂山顶,为东汉时期的石刻壁画珍品,为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墓地祠堂壁画。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共36组画面,主要纳入祠主人的生活场景,如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等等。在横贯三壁的画像下面注有“三千石出行图”,表明祠主人的官职。雕刻技法以阴线线刻为主,线条洗练,疏密有致,形象简朴。山东的另外一处著名画像石出自嘉祥宋山,共有9块,1978年出土。这批画像石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全部采用浅铲地阳刻技法,局部以线刻手法使整个画面既有大关系方面的整体感,又有细部的刻画,其艺术价值很高。江苏徐州画像石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东汉早、中期;后期为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可分四类:1.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牛耕等画像;2.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场面,如宴饮、出行等;3.神仙、动物、东王公、西王母、神话故事等;4.孔子、老子、周公等人物的历史故事。相对来看,早期画像比较简单;晚期作品人物较多,构图复杂,反映出石刻壁画走向成熟。河南洛阳的画像石以装饰墓室的门、立柱和壁面为主。内容丰富,以动物为多。南阳汉代画像石以浮雕为特点,外轮廓用铲地法使其凸起,用阴刻线条刻画出动物的结构。造型粗犷、技法古拙,神态刚劲有力。陕北地区东汉画像石分布于绥德、米脂、榆林等地,目前所发现的大量画像石,风格接近,内容雷同,基本材料证明它们都是和帝、安帝时期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一般包括:耕织狩猎、宴饮乐舞、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日月天象、卷草云纹组成的二方连续等。在技法上略有不同的是,不再用阴刻线条刻画细部,而代之以朱色或黑色勾线描画。画面构图明朗,形象的外轮廓清晰,拓片如剪纸的效果。四川郫县在1972年发现了画面极为精美的“满衍角抵和水嬉画像石”,上排人物均戴假面作戏,动作夸张而优美,下排人物在船上和水中嬉戏,船周围有鱼、蛇、鸟等动物,场面热闹而不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