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将莫扎特和同时期另一位杰出作曲家海顿的作品放在一起做对比,初听时我们会发现两者的艺术风格似乎如出一辙(毕竟他们是同时期、同地域的作曲家)。但随着欣赏的深入,莫扎特音乐中蕴藏着的独特灵感便会逐渐闪现出来。如果说海顿作品中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创作亮点是一种长者式含蓄的幽默,那么莫扎特作品表现出的则是作曲家独特的俏皮和明快。而莫扎特个性中那种自由不羁的风格在老实本分的海顿身上也肯定找不到半点痕迹。所以听到后面,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便很好区分——前者遵循传统、强调和谐与内敛,后者力图突破传统、更追求华美和浪漫。这里顺便提一下,海顿与莫扎特两人其实是非常要好的知己,在维也纳时海顿是为数不多能真心看重莫扎特才华并毫不嫉妒的同行,而莫扎特也敬重长者海顿的艺术创作,两人因此结成了忘年之交。
人们谈起莫扎特的音乐,往往用“音乐世界里永远的阳光”来加以形容和赞美。确实,除了少数几部作品,譬如著名的《第40号交响曲》、《第20号钢琴协奏曲》有着一些忧郁、凝重的气息外,莫扎特大多数作品都透出明朗而灿烂的气质。了解过莫扎特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乐观是何等令人钦佩的气质!作曲家的生活过得艰苦而贫困,甚至带有一些悲剧色彩,但莫扎特很少在自己的音乐中将灰暗生活带给自己的抑郁流露出来。他曾对自己的父亲说,即便自己的大脑中始终萦绕着死亡的阴影,他也不会把这种哀伤、绝望的气氛通过音乐传播给别人。莫扎特临终前不久写下的那部优美的《单簧管协奏曲》便是这句承诺最好的体现——作曲家仅仅在第二乐章显露出一些对尘世的留恋与不舍,首末两个乐章依旧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气息。而如果我们真正深入莫扎特的某些作品,甚至会发现不少乐章更具有“笑中含泪”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意境也只有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最深切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解释莫扎特的才华及其成就,更无法解释他何以能在如此逆境下写出那般优美清澈的旋律。所以人们宁愿相信,他是上帝派遣到人间的音乐天使。莫扎特的音乐是一件无与伦比的精美艺术品,但却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相反,它是平易近人、融入生活的——它既华丽又简单、既典雅又质朴、既明快又深刻,这些看似对立的两面性恰好说明了莫扎特音乐深厚的底蕴与内涵。对于入门听众而言,听莫扎特不必担心乏味和晦涩;对于拥有丰厚经验的爱乐者们而言,莫扎特又意味着历久弥新的听感享受和思想升华。在后面的文章中让我们一起深入莫扎特的作品,遨游这位天才作曲家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