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莫扎特早慧是独一无二的。是个音乐神童,天才。4岁就开始演奏,作曲,6岁成为公开的演奏者。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他有生之日震惊着音乐界,直至他35岁早逝为止。巴赫、亨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亨德尔与海顿都活到70以上的高年,巴赫也有65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35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754。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22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支,交响乐49支,钢琴协奏曲29支,小提琴协奏曲13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12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体曲45支,大风琴曲17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47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
融合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歌剧美轮美奂,钢琴协奏曲前无古人。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性,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明朗,乐观。充满了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但又可以隐约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具有纯朴,稚趣,天真,毫无造作的自然之美,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
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其第一乐章,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
在创作手法上,莫扎特将重唱形式与情节相联系,展开主要事件。在声乐的写作上,他不仅通过运用戏剧性的重唱来展开情节,交织反映不同角色在同一事件中的心理状态,造成戏剧性的冲突。并且还将在这种重唱场面广泛地运用了交响乐和器乐形式,既从整体上表现场面的音乐情绪,又对每个主要登场人物心理以细致刻画。他在剧情的关键地方和高潮处,都用了重唱。重唱成为莫扎特歌剧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
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期,是他作为自由音乐家在维也纳居住的10年(1781~1791)。一般认为其创作反映了约瑟夫二世“开明专制”相对宽松、自由的10年(1780~1790)中那种宽宏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莫扎特和海顿都于1785年加入了以人类的博爱代替宗教为其指导思想的秘密组织共济会。当时各启蒙中心城市的政治领袖或贵族都有参加(据说约瑟夫二世也是其会员)。莫扎特对共济会的理想,是通过对他的歌剧《魔笛》充分表现的。据说在情节和音乐处理上,也有影射共济会仪典的地方。
在歌剧《魔笛》中,光明的庙堂是理想境界的象征,司祭长萨拉斯托罗则是崇高和善良的化身。在第2幕第15曲中,莫扎特通过司祭长的歌声,描画了他对于社会、对人与人关系的理想。
莫扎特的创作题材,基本上处于现实与理想这两端,他放弃了古代历史题材。《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也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完成的,这其中既是一种面对现实的精神超越,也包含了对理想境界的憧憬。他逝世前的最后作品《安魂曲》,则是面对死亡的精神超越。莫扎特虽然在宗教信仰上属于旧教,但是启蒙意识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却是他精神世界最深处、最核心的东西。所以,在《安魂曲》这一宗教音乐体裁中,作曲家赋予其中的,是现实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不需要跪在上帝面前演唱的作品,同时具有某种悲壮和崇高的精神特征。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声乐套曲作品。
莫扎特的器乐创作,在风格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乐观、明快的音乐气息。他的音乐作品总是显得那么单纯、和谐、对称与均衡,透出的是一种永恒的音乐原则。这与贝多芬音乐中经常有的压抑、激愤情绪和矛盾冲突形成较大的对比。所以,在了解莫扎特并不愉快的生活之后,人们总想解释莫扎特音乐现象。常见的认识是,莫扎特生活并不愉快,但却在音乐中表现开朗情绪。生活的痛苦,在音乐上表现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或者更提升一步,认为这是启蒙时代艺术家的特点,反映的是对人类前景的乐观态度。而对于莫扎特音乐中形式上的单纯与和谐,人们一方面批评认为莫扎特是群神的宠儿,他的音乐只不过是天才嬉戏中的产物这类观念。一方面指出他的音乐近人情、易于理解和感化人的心灵,富于生活气息,表达了普遍的人性。……尽管如此,莫扎特的音乐在短暂人生的最后时期,还是表现出某种崇高和悲壮,以及哀怨和不安的情绪。例如他的《第四十交响乐》、《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c小调钢琴幻想曲》以及《安魂曲》等。虽然这种表现仍然被他那单纯与和谐的艺术形式笼罩着。所以人们会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欢乐中包含着眼泪。
对于一个成熟甚早的天才神童音乐家来说,他的音乐思维也是成熟得很早的。他的音乐的单纯、和谐、对称与均衡,均来自于早熟的音乐教育。莫扎特几乎很早就学到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作曲技术,并且很早就用一个天才神童的头脑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音乐思维心理结构,而这将影响其终生的音乐创作。以下对莫扎特创作特点加以描述的一段话。是很有代表性的,而这在莫扎特身上,正来自于他的早期天才教育:“在他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不是经过智力和意志同大自然的斗争后才在头脑中显现的。灵感也不是在他的激情和狂热的状态中表示出来的。正相反,它似乎是处于通常的环境下、平衡的状态中,酷似宁静的泉水涓涓不绝,无穷无尽。……莫扎特可谓是音乐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正因为莫扎特音乐思维基本心理结构的形成,就“这一个”而言,是早期天才儿童教育的产物,所以它才能比一般人长期保持那种“童心”状态。而这也意味着,这是一种具有音乐美最初始、最本源特征——乐观、明快情绪特征——的音乐,而这也必然容易导致在审美接受上被认为是近人情和表达了普遍人性。如果说,贝多芬音乐的个性是完全属于自己的,那么,莫扎特音乐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属于人类的。这也是为什么欣赏莫扎特的音乐,反而是对审美者自身修养的一个检验;通过一定的文化传播,他的音乐会被认为表达了人类普遍情感,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出不同解释和理解的原因。也是因为此,当每一个人都在莫扎特音乐中得到了自己的体验时,也就同时意味着对莫扎特的音乐,人们有了更多的解释和理解,莫扎特的光环,也因此永远照耀在一切欣赏他音乐的人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