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园林
15651900000001

第1章 皇家宫苑

《汉书·高帝纪》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无)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悦)。

萧何的这番话,虽然是就未央宫一事而发,事实,它却道出了封建大帝国对宫苑建筑设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以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建筑形体,来加强和象征天子皇权的神圣威严。

三国时的何晏对萧何的观点作了进一步地阐发。何晏在《景福殿赋》中,于赞美曹魏宫殿艺术的同时,这样写道: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饬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永厥成……文以朱绿,饰以碧舟。点以银黄,烁以琅玕。光明熠火仑,文彩班。清风萃而成响,朝日曜而增鲜。

何晏具体描绘了皇家宫殿建筑壮丽、整饬之美的美学特征和精神风貌,强调“重威灵”、“以训后”、“永厥成”的精神性作用。事实上,宫殿建筑的“壮丽”,的确能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威慑力。“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上林’乎?”(司马相如《上林赋》)“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文学家写出了这种感受。

皇家宫殿的壮丽风格,起于秦而成于汉。据文献记载,二千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壮丽的: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亦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争。”阿房宫规模巨大,以致“项羽入关,烧宫阙,三月火不灭”(《三辅黄图》)。《淮南子·泛论训》云: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这高、大、远三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秦代宫苑建筑的壮丽特色。

汉代宫苑保持和发扬了秦代建筑壮丽的美学风格。汉武帝时,宫苑建设达到了顶峰。

帝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以木兰为棼,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石戚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三辅黄图》)

建筑之宏伟、雕饰之华美,显示了汉帝王拥有天下、威震四海的神威。汉武帝时,宫殿台阁百余所,其苑有:“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养百兽,植名果异卉三千余种的上林苑;“周回五百四十里,宛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的甘泉苑;“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的御宿苑;为太子“通宾客”而开的博望苑;“苑囿林麓薮泽连互缭以周垣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百余所”的西郊苑;还有“养马三十万匹”、“分布北边、西边以廊为苑”的三十六苑。《西京杂记》记西汉皇帝出行时“备千乘万骑”,《三辅黄辅》言上林苑可“容千乘万骑”,可见养马之苑众多,实为当时帝王生活所必需。众苑之中,上林苑最能体现皇家宫苑风格。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在《上林赋》中对此作了极为精彩的描述。“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言其水系水景;“弥山跨谷,高廊四注”状其宫馆众多;“卢橘夏熟,黄甘橙楱”、“吐芬扬烈,郁郁菲菲”叙其名果异卉;“庖厨不徒,后宫不移,百官备具”谓其娱游饮宴方便;“背秋涉冬,天子校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禹宀”、“娱耳目乐心意”,论其功用。上林苑之壮丽,通过文学家之笔而流传千古。

“百代皆沿秦制度”,宫苑亦然。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宫殿建筑为主体,以曲折迂回、山重水复、深林巨木、名果异卉的山水环境为特征的皇家宫苑体制,为秦汉以后的唐宋、明清所沿续和保持,崇尚“壮丽”成为皇家宫苑重要的美学属性。

皇家宫苑到了北宋徽宗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于壮丽之中又孕育出了“精巧”这一美学风格。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身为皇帝,又是一个书画家,他的书法称“瘦金书”,笔势遒劲。绘画上,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尤精于花鸟。其传世之作有《瑞鹤图》、《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等。宋初画院极讲究精工细刻,花鸟画以写生极似,设色艳丽的黄体为标准,又极推崇以工细严谨出名的界画。而以诗句命画题考试的作法,又促进了以诗入画的风气日盛。这种讲究细节忠实、追求诗意的画风在宋徽宗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细节忠实、精工细刻,促进了绘画技法的提高,而追求诗意则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文学化的进程,为元、明、清文人写意画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绘画艺术的这种精巧雅致的美学风格,在皇家园林中也表现得格外突出。

艮岳始建于政和七年(1117年),至宣和四年(1122年)方告完工。建园工作由宋徽宗亲自参预,宦官梁师成主持修建,“按图度地,庀徒孱工”(《艮岳记》)。园建成之后,徽宗亲自作记,可见徽宗对建成后的艮岳是颇为满意的。

艮岳的“精巧”在张淏的《艮岳记》中描述介绍尤详:“累土积石,设洞庭、湖口、丝溪、仇池之深渊,与泗滨、林虑、灵壁、芙蓉之诸山,最瑰奇特异瑶琨之石。即姑苏、武林、明、越之壤;荆、楚、江、湘、南粤之野;移枇杷、橙、柚、桔、柑、榔、栝、荔枝之术;金蛾、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渠那、茉莉、含笑之草;……穿石出罅,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属,左山而右水,沿溪而傍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谷。”

艮岳面积不大,据《宋史·地理志》的记载,只有“十余里”,最高峰也仅“九十步”。而在这样的面积内,能再现出天下四方的山水草木之风貌,可谓其精。精就在于以少胜多,以细出奇。而景物设置、景点命名无不以巧妙雅致为特色。绛霄楼、清斯阁、挥云厅、绿萼华堂、消闲馆、漱玉轩、琼津殿、蹑云台、凝观、介亭,各类建筑齐全;书馆、药寮、西庄、山庄、胜云庵、高阳酒肆,城乡诸景再现;万松岭、罗汉岩、梅岭、杏岫、黄杨、丁障、椒崖、龙柏陂、斑竹麓,以植物成景;景龙江、白龙渊、濯龙峡、漾春陂、芦渚、凤池、回溪、桃花闸、飞来峰、紫石壁、万松岭、罗汉岩、朝真磴,山水诸景俱备;至于峰石之名,尤为出奇。朝日升龙、衔日吐月、登封日观、蓬瀛须弥、老人寿星、南屏小峰、抱犊天门,象形拟人,意趣盎然。

秦汉宫苑的壮丽宏伟与北宋艮岳的精巧雅致构成了中国古代皇家宫苑园林二种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前者崇高,后者优美;前者以自然中的人工见胜,后者以人工再现自然为长。这种崇高与优美、壮丽与精巧的统一,在清代的承德避暑山庄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承德避暑山庄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建造,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全部完工。山庄占地560万平方米(约8400亩),周长20华里。园内景观绚丽多姿:殿阁楼台、桥亭廊榭,琳琅满目;山林草原、湖泉瀑布,兼而有之;万木耸翠,百花吐艳,宛若图画;白鹤翔空、麋鹿漫地,极富野趣。山庄兼容南方园林的秀丽和北方园林的雄浑,荟萃了历代园林的精华,表现了汉、蒙、藏各民族园林建筑的特色,堪称我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

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等宫殿建筑组成,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居住的地方。苑景区为皇帝游玩赏景和进行其他活动的场所,由湖区、平原区、山峦区三个部分组成。山庄景色当时为康熙皇帝命名的就有三十六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

从这些景点的题名来看,锤峰落照、南山积雪、西岭晨霞是从观赏的时间、季节来命名的;“水流云在”取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之意;“双湖夹镜”、“长虹饮练”出自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之诗。“远近泉声”仿庐山胜境。“云容水态”摹浙江宁波四明山景观。“澄波迭翠”为欣赏水中倒影之处,“迭翠耸千仞,澄波属紫文。鉴开倒影列,返照共氤氲。”(康熙诗)“泉源石壁”则是观赏流泉的地方,取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意。至于“万壑松风”、“梨花伴月”、“香远益清”、“金莲映日”均是以植物景观命名。山庄之壮丽与精巧不在“形”而在“意”,意到境界自大,情出则巧自见。虽为皇家园林但宫殿区殿宇简朴,不事丹青,与山庄粗犷、静谧的气氛相一致。湖区则以洲、岛、桥、堤等将水面划分成大小各异、景观宜人的湖、池、溪、涧,亭台楼阁各掩映于青杨翠柳之中,蓝天白云倒影于清明如镜的池水之中,有若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平原区,有万木参天、珍禽戏鸣的“万树园”和广阔平坦绿草如茵的“试马埭”,透露出塞外草原的豪放风情。山峦区,峰峦起伏、溪泉交织、苍松密布、石径幽曲,好似雄浑粗犷的西北山地。高低起伏,蜿蜒穿行于山地之间的宫墙,犹如“万里长城”,山庄外围有若众星拱月的寺庙群(外八庙)集中了藏、蒙、维、汉各民族的建筑形式。整个山庄就像是一个缩小了的中国版图,象征着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总之,皇家园林从秦汉宫苑的“壮丽”,经宋代艮岳的“精巧”,到清初避暑山庄的“粗犷”,已经初步形成了它的风格和特点。体天象地、包容天下是其政治标准,而顺应自然、聚景壶中为其艺术技法,这些风格与特点、内容与技法的进一步成熟与表现都将在圆明园中得到充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