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园林
15651900000002

第2章 东方明珠

法国著名文豪雨果(1802-1885年)在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圆明园”之后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在给一个名叫巴特勒上尉的复信中曾这样写道: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

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雨果以惊奇的心情赞美圆明园是可以与欧洲艺术相媲美的幻想艺术,称其为“幻想的原型”

,规模巨大而无法描绘。把圆明园比作“月宫似的仙境”、“想像力之大成的宝岛”,足见圆明园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同一封信中,雨果还写道:“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也曾谈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圆明园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而步入了世界艺术的殿堂,作为一件惊人的杰作而被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所知晓、所谈论。圆明园堪称一颗镶嵌在东方的明珠而在世人面前闪射出它那耀眼的光芒,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为世人所瞩目当起于圆明园。但是这一伟大奇迹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长春圆西洋楼旧址上的大理石拱圈、石柱和台基默默地卧立在碎石荒草之中,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痛心的悲剧。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园不大,面积约三百亩,但“林皋清淑,波淀渟泓”,是一处以水景为胜的园林。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全面扩建,面积增加到三千多亩,景点有二十八处。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移居圆明园之后,又再次扩建,新增景点十二处。扩建工程至乾隆九年(1744年)才大体完工。同年,命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成绢本设色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合题跋共八十幅。乾隆作诗,孙祜、沈源配画的《园明园图咏》殿刻本亦完成于当年。当时为乾隆正式定名的圆明园四十景是: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宴、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荷风、洞天深处。

从景点的命名来看,“九洲清宴”是借《尚书·禹贡》国分九洲之典,用环绕水面的九座洲诸来象征中国,取国泰民安之意。“正大光明”是圆明园的正殿,但“不雕不绘,得松轩茅殿意”(《御制诗序》)。“山高水长”喻人品德高尚;“上下天光”拟洞庭风光;“杏花春馆”取杜甫诗意;“蓬岛瑶台”言神仙世界;“日天琳宇”示禅释胜境;“平湖秋月”仿西湖景致;“坐石临流”摹上已风彩,可谓集古今园林之大成。景点建造只“略仿其意”,重在“就天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成功地将众多的风光名胜、古今名园荟萃再现于一园之中,成为名符其实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还包括长春、绮春二园。通称“圆明园”或“圆明三园”。长春园的面积约为圆明园的一半,分为南、北二个景区。南景区建筑疏朗、尺度合宜。内有仿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仿苏州狮子林,具倪云林《狮子林图卷》画意的“狮子林”。北景区即为“西洋楼”建筑群,由法国人蒋友仁负责喷泉设计,意大利人郎士宁负责建筑设计,艾启蒙(波希米亚人)负责庭园设计。建筑物诙谐奇趣,有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宴堂和远瀛观等六幢。这些建筑大量使用汉白玉,雕刻精美,充分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的“巴洛克”风格和中国石雕工艺的水平。喷泉景观有“大水法”、“水扶梯”、水池和喷水动物等。庭园有“万花阵”

、“线法山”、“线法墙”三处。万花阵为摹仿欧洲园林中的迷宫,但不用绿篱而代之以雕花青砖砌筑的矮墙。线法山,类似欧洲中世纪园林中的庭山。建成后因皇帝经常环山跑马又名“转马台”。线法墙,是在南北两侧砌筑平行的砖墙五列,墙上张挂风景建筑的油画,有点像戏剧的舞台布景。植物配置基本上采用欧洲规则式布局的手法,如修剪成型的绿篱,地毡式的图案花坛、成行载植的树木等。总之,西洋楼景区是中西园林建筑艺术交流、融合的结果,它使清代皇家园林不仅茹古涵今而且还兼容中外,表示出乾隆盛世“富有海内”、“移天缩地”的皇家气魄。绮春园全部为小园林的连缀,以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为胜,园中的正觉寺是圆明三园焚烧后惟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处景点。

乾隆之后,圆明三园的增建和修缮工程一直未曾间断,其全盛时期,面积达350余公顷,人工堆筑的假山岛堤约300多处,建造的桥梁约100多座,奇花异木、珍禽灵兽、殿馆楼阁不胜枚举。所谓“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正是圆明园的真实写照。

圆明园变为废墟,人们只能在想像中去回味。而北京的另一处皇家园林——颐和园,却能让中外游客亲眼目睹昔日皇家园林的风貌。颐和园是北京现存的面积最大而又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皇家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约10公里处。元代时称为瓮山泊,明代有西湖之称,曾在此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为庆祝其母六十大寿,在圆静寺旧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西湖为昆明湖,并对山、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建设,挖湖堆土于湖东岸,筑东堤以蓄湖水,并点缀亭台楼阁,定名为“清漪园”,是一座大型的自然山水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毁于一炬,仅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白银三千六百多万两重建,历时八载,终于完工,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和毁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下令修复,但后山部分一直未能恢复。

颐和园全园面积34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一,万寿山高60余米。全园分为宫廷区和游览区两个部分。

宫廷区在园的东北端,东宫门为园的正门,门内有以仁寿殿为主的一组建筑。仁寿殿坐西面东,面阔七间,卷棚歇山灰瓦顶。仁寿殿后临湖有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组大型四合院,有游廊相连。玉澜堂曾是光绪帝的寝宫,宜芸馆是光绪皇后隆裕的住所,乐寿堂是慈禧的寝室。仁寿殿之德和园为慈禧观戏的地方,有大戏楼,楼高21米,舞台宽17米,为歇山重檐的三层建筑,造型宏伟。乐寿堂西北为一环境幽静的小庭园,假山之上有一座扇面形的建筑,尺度适宜,造型雅致。

游览区为颐和园的精华,由前山、后山、昆明湖三部分组成。在前山中部,自昆明湖前之云辉玉宇牌坊起,有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形成一条建筑主轴线。佛香阁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三层四重檐,耸立在20米的高台上,是这组建筑群的重点,也是颐和园湖山景色构图的中心。由于建筑宏伟壮丽、位置突出而成为颐和园的标志。排云殿共21间,东西有复道相连。智慧海为两层无梁殿,外饰黄、绿两色琉璃,壁上嵌有精致的琉璃小佛。

在主体建筑群两侧还对称布置了慈福楼、转轮藏、罗汉堂和宝云阁等建筑。此外,山上还有一些点景、赏景的娱乐建筑,如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云松巢、画中游、湖山真意等。为了加强山与湖的联系,在山麓和昆明湖之间还有横贯东西长728米,共273间的长廊,每间廊坊上均绘有苏式彩画,共四千余幅,故有“画廊”之称。后山以清幽取胜。西自荇桥,东至谐趣园为一婉转、开合的溪流。北岸高低起伏的土山,杂树掩映,使人不见园墙,如处山峦,颇具自然山林的野趣。山坡水际还留有清漪园时的建筑残迹,如北宫门南之松堂、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等建筑群基址,以及后湖长桥西侧的苏州街。湖区面积最大,西堤和东堤将水面划分为三个水域。东水域最大,南湖岛(亦称龙王庙)以一座十七孔的石拱桥与东堤连接,桥长150米,宽8米,望柱上雕刻有姿态各异的石狮500余只。南湖岛上靠东为龙王庙“广润祠”,靠西为四合房澹会轩。靠北临水叠石、筑台,上建三层高阁“望蟾阁”。登上望蟾阁,可以环眺周围景色。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苏堤建造的,堤间点缀六座不同形式的桥,其中以玉带桥造型最为优美,是乾隆去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由汉白玉和青石砌筑,桥身高耸,曲线柔和,望柱上雕有仙鹤,栩栩如生,是脍炙人口的精美艺术品。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东麓还有一座精美的小园林——谐趣园。谐趣园是仿照江南名园的寄畅园而建造的。乾隆十六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对无锡寄畅园非常赞赏,誉之为“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于是命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北京后“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建惠山园,历经三年才完工。建成后的惠山园“园门西向,门内池数亩。池东为载时堂,其北为墨妙轩。园池之西为就云楼,稍南为澹碧斋。池南折而东为水乐亭,为知鱼桥。就云楼之东为寻诗迳,迳侧为涵光洞”(《日下旧闻考》)。乾隆很满意,亲自题署“惠山园八景”,并多次赋写《惠山园八景诗》。嘉靖十六年(1811年),在水池的北岸加建涵远堂,面阔五间带回廊,成为园中的主体建筑物,并改园名为“谐趣园”。咸丰十年(1860年)谐趣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重建后的谐趣园大体上就是现在所见到的园景。园中以水面为中心,沿池布置了澄爽斋、瞩新楼、涵远堂、兰亭等建筑。建筑之间用廊相连,回环曲折,变化丰富。沿岸遍植垂柳,池中种植荷花,游鱼游嬉荷藻间,竹丛流水,更增添了这座静谧小园的诗情画意。

清代北京皇家所建的园林还有很多,如西苑(现中南海和北海)、宁寿宫花园(又叫“乾隆花园”)、静宜园、静明园、南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