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园林
15651900000004

第4章 江南名园

明清时的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扬州、苏州、南京等地。

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远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就在扬州筑邗江城,并开凿运河。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和“邗沟”得名的由来。扬州由于地处江淮要冲,故自东汉以后便成为东南地区政治军事重镇之一。隋炀帝时开凿的运河,又使扬州成为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为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扬州私家园林的兴建,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宋人徐湛之在平山堂下建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唐朝贞观年间,裴谌的樱桃园,已具有“楼台重复、花木鲜秀”的园景。宋时有郡圃、丽芳园、壶春园、万花园等,多花木之胜。金军南下时,扬州受到较大的破坏,加上运河阻塞,漕运改换海道,而使扬州的经济受到影响,故元代仅有平野轩、崔伯亭等二、三处园林。明代初叶运河经过修整,又成为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扬州也再次繁荣、兴旺起来。

明清时的扬州为商旅云集之地,经济的繁荣,水上交通的便利,为园林的兴建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万历年间太守吴秀筑梅花岭、叠石为山,周以亭台。明末郑氏兄弟四人筑影园(元勋)、休园(侠如)、嘉树园(元嗣)、五亩之园(元化)。其中以影园最为出名。影园是著名造园家计成的作品。因园址在“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名“影园”。影园于崇祯七年(1634年)建成,郑元勋作《影园自记》详细叙述了建园的经过及园中的景致。园中建筑以借景为胜,如玉勾草堂,“堂宏敞而疏”,且“背堂池,池外堤,堤高柳,柳外长河,河对岸,亦高柳,阎氏园,冯氏园,员氏园,皆在目”。园中有“高二丈,广十围”的蜀府海堂一株,另有众多的花木竹石。堂前置石,窗外对景,皆具画理。卵石布地、乱石墙、栀子花窗、梅就孤石,“一花、一竹、一石,皆适其宜”,园虽广不过数亩,然“自然曲折,不见人工”。崇祯十三年园里曾开黄牡丹一株,郑元勋招宴名流赋诗,得七律九百首,糊名誊写后,寄给当时文坛领袖常熟钱谦益评定,以南海黎美周十首为第一,郑元勋赠以特制的两个金杯,内刻“黄牡丹状元”字样。影园建成后,到“影园”游宴的文人墨客写了不少诗文,后辑成《影园瑶华集》。

入清后,建有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园等,号称八大名园。乾隆屡次“南巡”驻跸扬州,官僚富商争相修建园林,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带,更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城内“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扬州画舫录》谢容生序)。一时造园成风。所建园林如天宁寺的行宫御花园、法净寺的东西园、盐运署的题襟馆、湖南会馆的隶园,以及九峰园、乔氏东园、秦氏意园、小玲珑山馆等,都称闻一时。在此之后修建的园林还有小盘谷(建于乾隆末)、个园(建于嘉庆道光间)、寄啸山庄(又名何园,建于清光绪)、余园(清光绪)、逸圃、怡庐和蔚圃等。此外,还有一些绿化较好的宅园,如卢宅(清光绪建)、汪宅(民国间扩建)、赵宅、魏宅、刘宅、贾宅等。这些园林代表了各个时期不同园林的风格与特色。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扬州画舫录》卷二)。计成叠影园山;石涛叠万石园,片石山房;张涟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仇好石叠怡性堂宣石山;董道士叠九狮山;戈裕良叠秦氏小盘谷;余继之叠萃园、怡庐、匏庐、蔚圃等。片石山房假山“高五、六丈,甚奇峭”(《履园丛话》)。个园假山号称“四季假山”春季为石笋与竹子,夏季为太湖石,配松树,秋季为黄石假山,配伯树,冬季的雪石山不用植物以象征冬季的严寒。这四组假山互相之间虽有区分,但又有联系。从冬山透过墙垣上的园孔又可以看到春山之景,暗喻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四季假山”为国内惟一孤例。其构思取自于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以及“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戴熙《习苦斋题画》)的画理。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园林风格上,北雄南秀兼而有之,这与清帝南巡、商贾杂处、交通畅达以及造园匠师们的互相交流有关。关于扬州园林及建筑的情况,除通志、府志、县志有记载外,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最为翔实。

苏州是一座古城,春秋时吴之梧桐园,晋之顾辟疆园,已开苏州园林的先声。此后园林兴建一直没有间断,宋时苏舜钦建沧浪亭,梅宣义构五亩园,朱长文筑乐圃,朱勔营同乐园;元时造狮子林,明时据《苏州府志》载,有大小园林二百七十余处,清代所建的园林也不少。苏州现存大小园林五十多处,其中以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最为有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为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曾应园主邀请,为拙政园作记,绘《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初建时的拙政园以沧浪池为主,有若壁堂、梦隐楼、倚玉轩、小飞虹、志清处、玉兰堂、待霜亭等景点,“凡诸槛亭台榭,皆因水而面势”,“夹岸皆佳木”,环境清幽,淡泊自然。文征明曾赞美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巧妙地创造了“山花野鸟之间”的意境。王献臣经营拙政园约三十年,此后几易其主,数度兴废。现拙政园中部山水格局基本因袭明代,未有大的变动。全园包括中部及东、西部,共占地40000平方米,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初为太仆徐泰时的私家花园。清嘉庆时(1796~1819年)园归布政史刘蓉峰,修葺改建后,因园内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

,而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光绪二年(1876年)官吏盛康据此园,吸取诸园之长,重修后又扩充了东、西、北三部分。因太平天国战后,阊门外惟留此园,遂谐“刘园”之音更名“留园”(入口处嵌有“长留天地间”匾)。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中部景观有明代寒碧山庄的基础,古木高大,林木繁茂,有幽深的意境,是全园的精华。中部水池清彻明静,“小蓬莱”立于碧水之中,曲桥上紫藤花棚繁花累累;东部汲古得绠处、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等亭楼建筑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池西山腰上闻木樨香轩和池北山顶“可亭”遥遥互望。周围假山起伏,石峰耸立,花墙楼阁,倒影池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故俞樾在《留园记》中赞道:“其泉石之胜,华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原为寺庙附属园林。创园者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普应国师)而兴建“菩提正宗寺”,因中峰原住天目山狮子岩,又称“狮林寺”。建园用地原为宋代废园,多竹林,林下怪石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倪瓒曾绘“狮子林园”。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来游,并在北京畅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园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盘旋奇巧取胜。池中有曲桥与湖心亭相连,坐立于亭中则全园山水历历在目。

网师园在苏州园林中以小巧精致著称。园始建于南宋,为退隐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渔隐”,是个花辅。清乾隆元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其地,重新规划建造园林,借“渔隐”原意,自号“网师”,名此园为“网师园”。嘉庆时(1800年)为瞿远村所有,世称瞿园,道光时整修增构,奠定了今日所见的规模。网师园占地八亩,布局巧妙,结构紧凑,园中部濒池而建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处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特色,有朝午夕晚一日四景之变化。园中亭台楼阁疏朗闲适,错落有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就是依照此园“殿春”而建造的。

南京为六朝古都,明代又是陪都,名胜古迹,私家园林自然不少。明人王世贞于《游金陵诸园记》中曾列举名园三十六处,其中属于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后裔魏国公家族的私园就有十所。其中“最大而雄爽者,有六锦衣之‘东园’;清远者,有四锦衣之‘西园’;次大而奇瑰者,则四锦衣之丽宅‘东园’;华整者,魏公之丽宅‘西园’;次小而靓美者,魏公之‘南园’与三锦衣之‘北园’”。记中所言“魏公之西园”即为后来的“瞻园”。瞻园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中山王徐达的府邸。嘉靖年间徐达七世孙徐鹏举于此建瞻园,取苏东坡“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意思。清初改为藩署。清乾隆两次南巡曾临此园,并题“瞻园”二字,后来曾在北京圆明园之长春园中仿建“如园”。太平天国时期曾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及地官副丞相赖汉英府邸,后毁于清兵击败太平军,攻入南京时。清末以迄民国,东部住宅部分或为官舍或为民宅,西部园林虽然荒芜,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瞻园面积约5500平方米,为南京的一座名园。

清代的南京城,私园不少,但最为有名的是随园。乾隆十年(1745年)江宁知县、著名诗人袁牧以三百金买下了康熙时江宁知县隋赫德的“隋园”旧地,“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隆中而欹测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尊之夭阏者”(袁枚《随园记》)。造园全在一个“随”字,故名“随园”。园建成后,袁枚曾作《随园记》,叙其造园经过。他的族孙袁起于《随园图说》中详细介绍了随园的景致。园中用玻璃镜面造景尤奇,如“小仓山房”中设三面大镜使庭中花鸟树石均写影镜中。

房屋采用各色玻璃为窗,既可“纳花月”又可“拒风露”。如水精城,为白玻璃,“湛然空明,如游玉宇冰壶”;“蔚南天”皆蓝玻璃;“绿净轩”嵌绿玻璃,“掩映四山楼台竹树,秋水长天,一色晕碧”;“琉璃世界”饰五色玻璃,“如云霞散绮、斑瞵炫目”;“嵰山红雪”置紫玻璃,“廊外西府海棠二株,花时恍如天孙云锦”。

随园前后经营约百余年,咸丰三年(1853年)以后,因战乱毁废。

此外,江南还有众多的名园,也与文海豫园(建于明万历五年),“陆具涧岭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与王世贞建于太仓的山园“百里相望,为东南名园冠”。无锡寄畅园(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巧借惠锡二山和龙光塔。园以水面为中心,西、北假山接惠山余脉,势若相连。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宛转跌落,称“八音涧”。东为亭榭曲廊。园中林木幽深,“自成天然之趣”。清康熙、乾隆南巡,多驻跸于此。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即为依照此园而建造的。吴江同里镇的退思园(建于光绪十一年),可与苏州的网师园相媲美。

网师园诸景依水而建,布局精巧;退思园则“独辟蹊径”,园内轩廊亭榭皆贴水而筑,是个典型的“贴水园”。此外,还有常州的近园(建于清初)、海盐的绮园(建于清代)、湖州的刘园(清末建造)、常熟的燕园(建于清乾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