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园林
15651900000005

第5章 郊野胜地

除了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外,在一些城市的郊外还有一些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建筑为辅的游乐胜地。这些游乐胜地的形成常与民间的传统节日如上巳、端午、重阳有关,也与文人名士的游赏开发、寺庙的佛事活动有关,其性质有点像现在的城郊公园或风景区。

人们有目的地游赏自然山水,大约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登临山水,乐游山水,不仅与当时士人生活和艺术创作有关,而且还被视作“名士风流”的表征。阮籍“登临山水,经日忘归”(《阮籍传》);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羊祜传》);孙绰“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孙绰传》)。画家宋炳,“栖幽饮谷三十余年”,“每游山水,往辄忘归。”文人画家,游玩山水,吟诗作画,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兰亭宴集”。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县(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与名士官宦谢安、孙绰等42人宴集。他们列坐于水边,将酒杯放在曲折流动的水中,任其随波逐流,酒杯浮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不能成诗的就罚饮三斗。众人临流觞咏,畅叙幽情,尽欢而散。事后,由王羲之将众人所赋之诗汇集成册,王羲之作序一篇,这就是深为后人仰慕,并成为墨宝奇珍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游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序中所言“修禊事”,源于古代民间临水沐浴洁身以消灾祛邪的风俗。汉以前,上巳必取巳日,但不必三月初三,自魏晋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由兰亭宴集所创的“曲水流觞”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叙道:“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在园林中,取“曲水流觞”之意而命名兴建的景点也不少,如唐代韦处厚盛山别业中的“流杯渠”,明代西苑的“流觞曲水”,上海豫园的“流觞亭”,清代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中的“曲水荷香”,“碧溪清浅,随石盘折,流为小池。藕花无数,绿叶高低。每新雨初过,平堤水足,落红波面,贴贴如泛杯。兰亭觞咏,无此天趣”(康熙《曲水荷香》序),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坐石临流”,“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年晋永和”(乾隆题诗)。一次文人的宴集不仅使古老的风俗节日增添了新的人文含意,而且也促进了人们对城郊山水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唐代的曲江池便是一处这样的公共游览胜地。

曲江池本秦恺州,汉宜春下苑之故地。隋建大兴城时凿而为池,又从城外引来黄渠之水,扩大曲江池之水面。因水面大芙蓉盛,而改名为“芙蓉池”。唐开元间又重加疏浚,引浐河上游之水入芙蓉池,并恢复了曲江池旧名。曲江池池水充沛,池岸曲折优美,环池楼台参差,林木葱翠。池之南为紫云楼、彩霞亭、芙蓉园;西为杏园、慈恩寺。曲江池风景十分优美,一年四季游人不断。“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写的就是久雨乍晴时的曲江池景色。而游人最多又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的中和(二月一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三个节日,届时“彩屋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剧谈录》说每至上巳,天子赐宴群臣,百官相会于山亭,太常教坊丝竹声声,沿岸张灯结彩,池中画舫游船。天子亦率宫嫔登江边紫云楼,垂帘观赏。这一天,沿途商贾陈列奇货,百姓熙来攘往,连平日深居的妇女也盛装出游,“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可见,唐代的曲江池的确是一个“举国胜游”之地。

这种以大型水面为主的公共游览地最为有名的是杭州西湖。“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始于唐代,因“其地负会城之西,故通称西湖”。唐长庆二年至五年(822~824年)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湖堤(后称“白公堤”),并建石涵,使湖水蓄泄及时。疏浚修建后的西湖,景色十分优美“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五代十国时,杭州为吴越的国都,吴越开国君主钱缪提倡佛教,在西湖周围建造寺院、佛塔,刻石窟佛像,当时号称“佛国”。据说有三百六十余处寺院,著名的六和塔、雷锋塔、保俶塔也都初建于吴越时期。烟霞洞、石屋洞和石窟艺术,将台山的摩崖龛像和飞来峰的部分石像,也是那时留下的艺术杰作。由于唐代和吴越时的经营,到了北宋时,“地有湖山美”的杭州,已发展成为“东南第一州”了。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隄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中写出了杭州“地上天宫”的繁华景象,也描绘了西湖优美的湖山景观。后来,西湖一度草兴水涸,积成葑田。宋哲宗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鉴于“西湖葑积为田,漕河失利取给,江湖舟行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西湖志》)的状况,而采取了根治的措施,把湖上的葑草打捞干净,并用葑草和淤泥筑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长堤,堤上建六桥,旁植杨柳、芙蓉。这不但使西湖增添了“六桥烟柳”的景色,而且大大方便了南北的交通,后人把苏轼所建的堤称作“苏堤”。此外,于湖中深潭处立三座小石塔作为标界,塔以内的水面禁种水生植物。这三座小石塔后来就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映月”。经过这番整治,西湖水面绿波盈盈、烟水渺渺,景色更美。苏轼曾为此美景,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于是西湖又有了“西子湖”这样一个雅号。

宋室南渡后,建都杭州,改称临安府。对西湖又作了更进一步的整治,因而“湖山之景,四时无穷;虽有画工,莫能摹写”(吴自枚《梦梁录》)。著名的“西湖十景”也已形成。在南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中,已记有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两峰插云”和“苏堤三塔”(后改“三潭映月”)。南宋时,君臣百姓游湖之盛更是空前: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吹弹舞拍,杂剧纷纭;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分茶弄水、踏滚术、拨盆、杂艺散耍、呕唱息器、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火爆、风筝,不可指数。……御舟四垂珠帘,……宫姬韶部,俨如神仙,天香浓郁,花柳避妍。小舟时有宣唤赐予。(《西湖游览志余》)

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尤侗曾说:“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士即负旷世逸才,不得云海荡胸,烟峦决眦,皆无以发其崎岖历落之思,飞扬跋扈之气。至于千岩竞争,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镌惊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天下名山游记序》)西湖之美通过文学家、诗人之笔为世人所知,于是慕名前来游览的人日众,这从许多名人所作的游记中就可看出。其公共游览地的性质益发明显,不仅是杭州一城的郊游胜地,而且还成为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清代康熙皇帝曾先后五次南游杭州,“浚治西湖,辟孤山以建行宫;并疏涌金门城河以达御舟”。他还亲题了“西湖十景”碑,建亭勒石,“西湖十景”亦从那时定名。避暑山庄中有“双湖夹镜”一景,康熙于序中说:“山中诸泉从板桥流出汇为一湖,在石桥之右复从石桥下注放为大湖。两湖相阻连,以长堤,犹西湖之里外湖也。”西湖风景之美,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位于城内或城郊的寺庙在性质上也具有公共游览性。《洛阳伽蓝记》中曾记载了当时的佛寺园林和游玩状况:宝光寺在西阳门外御道北……当时园池平衍,果菜葱青,莫不叹息焉。园中有一海,号咸池,葭被岸,菱菏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浴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雷车接轸,羽盖成阴。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运。

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寸,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免园,想之不如也。

可见,当时寺院之花木山池并不亚于私家园林。河间寺本是河间王舍宅为寺改建而成的,故它的宅园自然也保持着原貌而成为寺院的附属花园。而新建的寺庙多选择深山幽谷,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建造,布局上亦仿效当时的士人园林,讲究曲折幽深、高低错落,故园景也十分优美。

寺庙园林以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最为著名。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西湖西北面的幽谷中,是江南有名的古寺之一。东晋咸和年间(236年)

,印度僧人慧理和尚来杭州时见该处峰奇山秀、溪水淙淙,确认是“仙灵所隐”之地,故建寺,取名“灵隐”。五代吴越时寺庙达到全盛,相传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拥有房屋一千三百余间,僧人三千余人。该寺环境得天独厚,“飞来峰”与寺隔溪相对,相传慧理和尚见此山峰时曾惊叹:“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取名“飞来峰”又叫“灵鹫峰”。峰南端青林洞右侧崖岩上,雕有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佛像,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时的作品。至唐代,灵隐寺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白居易曾作《冷泉亭记》,言其景观: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幽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自此以后,灵隐寺、飞来峰、冷泉亭遂闻名于世。在园林中亦有照此仿建的景点。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的枫桥镇上,古运河边,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又称“枫桥寺”

。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塔院遂改名为“寒山寺”。寺中有一口大钟,以钟声修扬宏亮闻名。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的千古名句。自此以后,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成了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南宋诗人陆游曾写有《宿枫桥》一诗:“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叹,巴山此去尚千重。”忧愁伤感之情借夜半钟声泻于笔端。现寺内有照壁、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楼、枫江楼、碑廊等。碑廊内置有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所书的张继《枫桥夜泊》诗碑,还有岳飞、唐寅、文征明、康有为等人的诗文碑刻,以及罗聘、郑文焯所作的寒山、拾得画像石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