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16

第16章 河北梆子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编号:Ⅳ-22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等。河北梆子剧照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主要寓于剧目、音乐、表演之中。虽然脸谱、服饰、扮相等在极少数的戏中也有其独特之处,但多数却与京剧相同,剧种特点并不显著,故仅就上列三个方面略记其概。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与京剧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运用时较京剧更夸张、更奔放些,因之形成粗犷火爆、不尚蕴藉的表演风格。高难特技的运用,无统一规范,因人而异。 脚色行当有生、旦、净、丑、武行、杂行等。唯生行中的穷生、净行中的净生,是河北梆子所特有的。河北梆子艺术,在剧目(主要是武戏)、表演(程式动作)、音乐(锣鼓、曲牌)、宾白乃至服饰扮相等方面,都与京剧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与二者长期同班合演有密切的关系。河北梆子与京剧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同班合演的过程中,在艺术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因而河北梆子具有了其他梆子声腔剧种所不具备的“京味”,这也可以说是河北梆子的又一重要特色。

河北梆子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也有一部分是移植京剧、高腔、丝弦腔、喝喝腔的剧目;此外还有一百余出时装戏,是梆簧合演(两下锅)以来的产物,但多未流传下来。 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传统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语杂糅其间,具有农民生活气息。文字绝少有人加工,因之有些戏文失之粗糙。主体唱词皆系齐头句式,多用七言、十言句,偶也有五言句式。 在河北梆子传统剧目中,也还有少量的昆曲和吹腔的戏,但在演出上与梆子戏并不相杂,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剧目。此类剧目多系在清光绪中期之后从京剧移植而来。

河北梆子独特的艺术对京剧、评剧和其他剧种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