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南编号:Ⅳ-24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乡县
宛梆,旧称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属于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它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剧照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宛梆的剧目可分为三种,一是传统剧目,二是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三是不同时期的创编剧目。 传统剧目有“四征”、“四铡”、“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四征又分《雷振海征北》、《马三保征东》等男“四征”和《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等女“四征”,以及《秦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等武生戏;四铡有《铡西宫》、《铡越王》等;八大山有《两郎山》、《豹头山》、《青铜山》等征战戏;“大、小十八本”包括哪些剧目各说不一。 移植剧目,有《收姜维》、《逼上梁山》、《赵氏孤儿》等百余出。创编剧目,不同剧团各有不同,不同时代,题材各异。
宛梆的剧目特色,从剧目样式上,以正剧、悲剧为多,以反映宫廷、征战、公案故事的功架戏为主。民间宛梆戏群众习称宛梆为“大戏”。在唱腔音乐上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且变化较多。宛梆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它的主弦和秦腔早期主弦一样,琴杆粗且短,高一尺半左右,琴筒用香椿木作料,中间掏空,呈椭圆形,筒面用薄木板粘合,弦用牛筋,里外弦序为63,发音高锐,以软弓子二嗡(低音京胡)为二弦,辅以月琴、三弦、坠胡,以枣木梆击节。
花腔在宛梆唱腔艺术中独具特色,几乎各类板式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皆可用之。花腔接于本腔之后,是一种比二本腔还要高八度的假嗓无字行腔,它的使用为板式和感情的需要所决定,和本腔一样,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均可表达。
宛梆音乐中拥有丰富的传统曲牌。丝弦曲牌有:[慢板大盘头]、[大开门]、[小开门]、[王子开门]、[步步紧]、[莺儿山]、[花雀子]、[慢压板]等十多种。唢呐曲牌有[清水令]、[半枪]、[满枪]、[尾声]、[唢呐皮]、[泣颜回]、[欠场]、[叹如雷]、[一尺绸]、[娃娃]等。
宛梆打击乐中的身段锣鼓与其他剧种接近,唱腔头尾和中间的打击乐,十分独特丰富。锣鼓经有[凤凰三点头]、[老全锤]、[全锤]、[反全锤]、[小全锤]、[五锤头]、[五锣]、[凤凰单展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