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21

第21章 高腔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浙江,安徽,福建,湖南编号:Ⅳ-7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松阳县,安徽省岳西县,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湖南省常德市高腔,是一个诸声腔剧种,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对此剧种影响甚大。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一批传统剧目。它以锣鼓伴奏,后加入管弦、昆笛、板胡、提胡等乐器。现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红大绿”,乐器上“大鼓大号”,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行头、唱法、行当体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南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松阳高腔的演出保留了戏曲的原始状态,具有曲调优美、样式质朴的特点。松阳高腔采用管弦伴奏,乐器包括板、鼓、笛、唢呐、二胡、小锣、大锣、大钹等。松阳高腔的脚色早期分生、旦、净、丑、小、贴、外、夫8个行当,清末以来又增加了二旦、作旦、老外、二花、四花等行当。松阳高腔剧照松阳高腔现存剧目四十多个,《夫人戏》、《三状元》、《八仙桥》、《买水记》、《鲤鱼记》、《火珠记》、《酒楼杀家》等是其代表作。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县独存的古老稀有剧种,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岳西高腔的另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岳西高腔的艺人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很少部分昆腔在内的而以高腔为主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且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弋阳腔。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东一带。《祭头巾》、《思凡》、《两狼山》、《双猴斗》、《程咬金娶亲》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表性剧目,解放后又出现了《芙蓉女》、《紫苏传》等新编高腔戏,演出轰动一时。 常德高腔乐器随奏以大锣、大钹和唢呐伴奏。常德高腔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包括青须、白须、小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三旦”,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等“三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