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22

第22章 新昌调腔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浙江编号:Ⅳ-8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新昌县

新昌调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因为它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它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新昌调腔剧照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套曲”由多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缀而成,现存有“点绛唇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尚存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其中,“风入松”、“急三枪”两支联缀体中,竟还能找到唐、宋时期古典歌舞“踏歌”和“转踏”的遗响,真是弥足珍贵。在浙江各路调腔曲牌中,新昌调腔曲牌最为丰富。

调腔的脚色行当有“三花、四白、五旦堂”之称,三花为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白为老生、正生、副末、小生,五旦堂为老旦、正旦、贴旦、小旦、五旦。其表演以精湛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

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和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负责鼓板、小锣等的演奏。现代的调腔唱腔中已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而成的。

调腔所拥有的剧目可说是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在调腔档案中,仅保存的古剧抄本就达230多本,这些古剧抄本大多为晚清时所抄,其中属于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妆盒记》等剧目为调腔所独有,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新昌调腔剧团是全国唯一能演《北西厢》的艺术团体,其演出的《汉宫秋》亦能保持元曲的原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167出调腔目连剧目中,为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多达72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