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福建编号:Ⅳ-10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永安市
永安大腔戏,也称大门腔,因其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而得名。永安大腔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永安大腔戏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明景泰年间,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而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随着熊姓家族部分成员向周边地区迁徙,大腔戏传播到了大田、尤溪、沙县等地。
丰田村的大腔戏平时除自娱自乐外,还常在村里的迎神赛会、祭祖和节庆活动中演出。到了20世纪20年代,不少大腔戏班先后解体,留存下来的戏班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丰田村地处高山密林之间,交通闭塞,故大腔戏这一明代形成的古老剧种得以保存至今,五百多年来未曾中断。大腔戏的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美形式等都属于明代戏剧的珍贵遗存,是中国戏曲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第一手重要材料。
大腔戏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伴奏乐器也只有锣、鼓、钹、唢呐和板几种。舞台陈设十分简单,演出时舞台上仅陈设一桌二椅,演员戏服较为简单,或干脆不穿戏服,只用红、黑、白三色化装,而后挂上别具一格的“须套”,走到桌前表演,这是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司鼓坐在椅上打鼓,并自始至终不停地干唱,与演员配戏。
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起伏大,音高亢。大腔戏的声腔字多腔少,粗犷高亢,朴素平直。演员发声以大嗓为主,大小嗓结合,演出中后台不断帮腔,保留着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属中洲音韵。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戏班一般由十五人组成。
大腔戏的脚色行当分“四门九行头”,“四门”为生、旦、净、丑,“九行头”即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此外还有老旦和贴旦。
永安大腔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常演的有《白兔记》、《金印记》、《中三元》、《葵花记》、《取盔甲》、《黄飞虎》、《破庆阳》、《三代荣》、《合刀记》、《白罗衫》、《月台梦》、《卖水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