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江西编号:Ⅳ-38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宜黄县
宜黄戏因流传地而得名,是江西省的特有剧种,旧称宜黄班、宜黄调,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宜黄戏剧照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大、小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多是以腔定本。由于宜黄腔发源于西秦腔,同时,又因受秦腔的影响,所以在宜黄戏的基本剧目里,传自西秦腔的二十种之多,即《清官册》、《五雷阵》、《闹沙河》、《药茶记》、《三官堂》、《肉龙头》、《松蓬会》、《宝莲灯》、《万里侯》、《下河东》、《奇双配》、《双救驾》、《双贵图》、《双钉案》、《四国齐》、《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孟津会》、《庆阳图》等。移植于秦腔的有十三种,即《双龙会》、《上天台》、《黄金塔》、《定中原》、《锁五龙》、《老君堂》、《五龙会》、《紫金镖》、《芦花河》、《飞龙传》、《下南唐》、《五雄阵》、《锦罗帐》等。西皮戏不多,直至清末,也只有《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等十余出。
宜黄戏的唱腔音乐包括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并且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戏唱腔音乐的板式结构为上下对偶格式,由一对或多对上下句的反复形成唱段。每句唱词为比较正规的七字句和十字句。旋律特征为简单质朴、起唱与落腔音少而声短,以字就腔,近似口语,曲调音域不宽,多在六度范围之内回旋。宜黄腔主要以宜黄官话上韵,演唱时男女同调不同腔。男腔用本嗓,包括正生、老生、花脸、老旦;女腔用小嗓,包括小旦、小生、正旦。
经专家研究,二簧实源于宜黄腔,宜黄戏由此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了突出的地位,它的形成、发展、衰落过程已成为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宜黄戏正是探索研究戏曲衍变规律的理想标本。已知的宜黄戏早期剧目中专唱宜黄腔的有58种,这使得宜黄戏成为全国保留二簧腔最多的一个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