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山东编号:Ⅳ-43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柳子戏,因说唱曲调而得名,由元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演化而来,主要曲调为“柳子”,故被称为“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真枪。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代表性剧目有 《白兔记》 (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俗曲曲调委婉曲折,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其曲牌有曲子与小令和客腔。 柳子戏《孙安动本》剧照客腔是指吸收其他剧种声腔的曲调,如【青阳】、【乱弹】、【罗罗】、【昆腔】、【皮簧】等。这些来源于不同剧种的声腔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为柳子戏增色不少,并在长期融合使用中逐渐“柳子化”,成为柳子戏唱腔曲牌音调的组成部分,如【越调】、【平调】、【二八调】、【下调】。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在伴腔时,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笛子可即兴发挥,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歹”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历史上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柳子戏演出剧目的增多、演出阵容的扩大,脚色行当的划分也日趋明确具体,演变为现行的生、旦、净、末、丑五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