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陕西编号:Ⅳ-16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秦腔,被誉为中国戏曲的鼻祖,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剧种,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秦腔剧照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在明中叶已形成,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建国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自治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培养了一批演员。 秦腔《金玉奴》剧照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汉调恍恍,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
秦腔是西北黄土高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样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秦腔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