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48

第48章 五音戏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山东编号:Ⅳ-66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周贻白《中国戏曲论丛》认为,“周姑子”为“肘鼓子”讹传)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1996年92岁)回忆,他父亲邓九星的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老师叫铁笛,铁笛是当时有名的肘鼓子戏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五音戏剧照“肘鼓子”戏最初分东路、西路、北路三支。东路、北路因中国近代史上战乱荒旱,百姓生活极度困苦,民族艺术遭到严重摧残,缺少专业剧团沿袭,解放前已基本消亡,北路(又名“灯腔”或“腔”)和东路肘鼓子在博兴县境内和桓台县乌河头村,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在演唱。现在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属于西路“肘鼓子”,也是现在仅存的、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出院团。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