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甘肃编号:Ⅳ-69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
曲子戏又叫念曲子,亦称地摊子,板凳戏。据载:“曲子歌时,和以三弦、月琴、琵琶之属,节以音响。”昔时私塾学子逢会节聚友歌唱,谓之“念曲子”。它不需专设舞台,更不用化妆,似今日戏曲清唱,少到仅“三弦”配一“碟子”,即可演唱,许多山乡村落至今犹存。
“曲子戏”和其它戏曲演出一样,首先要化妆,其次是唱、念、做、打并重,再则还要有齐全的服饰、道具和复杂的文武场进行伴奏,并在舞台上演出。
曲子戏的调很多,向有三十六小调,七十二大调之说。据老艺人讲,曲子戏的调远不止这些,它“一曲为调,大曲率以‘月调’、‘背弓’、‘五更’、‘金钱’、‘紧数’、‘慢数’、‘月尾’等调集成一曲甚似南北曲之成套”,大多直接采用眉户调。如“钢调”、“银纽丝”、“西京”、“采花”、“紧诉”、“慢诉”等等,也有像“剪花调”、“莲花落”、“钉缸”等当地民间小曲演变而成的新调。由于曲子戏演出方便,题材多民间生活故事,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
曲子戏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集中,短小精悍,短者在台上演出十几分钟。剧目的题材除部分源于大戏(秦腔等)的某一特定片段(折戏)外,结合现实生活艺人编创的占有绝对优势。前者如《断桥亭》、《李彦贵卖水》、《四郎探母》、《刺目劝学》、《莺莺降香》、《白蛇盗草》等,后者如《张连卖布》、《老少换》、《打懒婆娘》、《刘三抽烟》、《春姐找父》、《闹老爷》、《相面》、《二傻(读“瓜”)子吆车》、《捅乱子休妻》、《双喜接妹》、《王婆骂鸡》、《大夫小妻》、《傻(读“瓜”)女婿拜寿》、《白虱告状》、《白先生看病》、《十八摸》、《货郎担担子》、《跛子送丈母》、《两亲家打架》、《告斧头》、《张三背板凳》、《啃羊头》、《拉猴》、《瞎子接亲》、《瞎子嚷店》、《李志英站店》、《推磨》、《花子拾金》、《下四川》、《顶花砖》、《当皮袄》、《货郎背包袱》、《剜蔓菁》、《卖豆腐》等。
在乐器伴奏上,文场面以三弦为主,配以板胡、二胡、笛子;武场面原以四页瓦、碰铃为主,后来受秦腔等大戏的影响,加上了干鼓、铙钹、勾锣等。曲子戏的曲调颇为丰富,其中某些独特的曲牌,如“山歌调”只用于“六瓶花”等; 但大多数与流传在陕西省眉县、户县一带的“眉户戏”曲牌有着血缘关系,而在具体演唱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整个声腔体系由一百多个曲调组成;就表达感情上看,可分为“苦(哭)音类”和“花(欢)音类”。为塑造人物、烘托气氛提供了丰富的要素;其音乐调式属“征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