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54

第54章 灯戏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重庆,四川编号:Ⅳ-77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四川省南充市川北灯戏

灯戏不仅是重庆、四川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而且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其中有梁山灯戏和川北灯戏两种。

梁山灯戏,是梁平县的地方小戏,被誉为“艺苑奇葩”。梁山灯戏的唱腔音乐主要有胖筒筒类的灯弦腔、徒歌类的神歌腔和俚曲类的小调,其中“梁山调”灯弦腔比较独特。梁山灯戏的表演特点为“嬉笑闹”与“扭拽跳”。其剧目相当丰富,总数在两百种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

梁山灯戏是地方戏种,题材大多是乡间趣闻、家庭琐事、村姑渔夫一类下里巴人的事情,表演随意诙谐,活泼有趣,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的泥土芳香和泼辣的山野风味。剧中主角从山野农夫到侍从帮工,内容都为农民熟悉的山乡风情、民间轶闻等。传统剧目多是老一辈口授的“腹本”,在表演时演员们都用地方方言传唱,极富生活气息。而且,灯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演员们表演起来动作夸张,又赋予舞蹈的动作,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梁山灯戏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川北灯戏用农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

灯戏的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女丑又叫彩旦、摇旦、婆。在众多灯戏剧目中,半数以上少不了丑。川北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其中包含有川北山乡的民歌小调、清音、神歌、端公调,同时又吸取了陕西调、吴下补缸调等曲调。川北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胖筒筒”、胡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川北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