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53

第53章 花朝戏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广东编号:Ⅳ-75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紫金县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花朝戏剧照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

花朝戏的基本结构属于曲牌体,是用紫金客家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花朝戏唱腔曲牌有100多种,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间小调构成。唱词以七言四句一阙居多,全部由演员用本嗓演唱。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结合、灵活自由。道白口语化,常将快板穿插其中。花朝戏的角色分生、旦、丑3个行当,表演动作以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为特色。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唢呐、胡笛、二弦、椰胡、木鱼、高边锣、单打等。花朝戏的传统剧目有80多个,代表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过渡》等。大都反映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反抗压迫、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花朝戏题材取自民间,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常见的舞台人物有村夫、农妇、财主等人物,花朝戏老戏班中有“官高不过七品”的说法,就是主要舞台人物的概括。

花朝戏的草根性充分体现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据考证,花朝戏表演形式源于劳动生产,从生活中提炼出上山、下坡、涉水、过桥、碾米、推磨、纺棉、织麻、采花、摘果、挑担、洗衣等一整套优美轻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形式。在表演内容方面,其题材来自于民间,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疾苦和追求,与社会现实生活非常密切。客家人族群中崇尚的勤俭为本、耕读至上、妻贤子孝、戒淫戒赌等伦理道德取向得以充分体现。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大都宣扬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观念在花朝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