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06

第6章 豫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南编号:Ⅳ-23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豫剧是流行地区比较广泛的一个剧种,豫剧通常被人们叫做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豫剧《红娘》剧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

豫剧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有“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 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板胡、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小三弦,弹拨乐器;方笙,一般为14管;闷子、双簧吹奏乐器。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来组织的。“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花脸”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豫剧《花木兰》剧照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下山》、《大祭桩》、《借妻》、《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