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60

第60章 目连戏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徽,河南,湖南编号:Ⅳ-87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

目连戏是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发源于弋阳江地区,因名弋阳腔,简称阳腔,所以又称高淳阳腔目连戏,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表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

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是因为它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再之,它只与京、徽二剧同台争艳。唱腔是联曲体制的,但在清末后,由于与京、徽剧的接触,艺人们迈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体靠拢的步伐。脸谱以净、丑为主(净脸谱包括生旦)。用红、黑、白三色为主勾抹出花脸、标脸、鬼脸、元宝脸、三块头等样式。演出的规矩颇为繁多。如有稻旺戏(秋戏)、堂会戏、庙会戏(朝九华)、平安戏(平安神戏)、香火戏(还愿戏)五处演出场合(时令)。最普通的是三夜完结。还规定搭神、人(戏台)、鬼三层台。南陵、繁昌有搭一种叫“独脚莲花台”的,每逢甲子日演唱,各路名角云集。神台、戏台,有规定的对联。后台必供牌位。穿插节目自北宋时便有了,彼时谓“百戏”。安徽目连戏插入杂技、灯舞节目为多,一般多为“武戏” 。

目连戏语言唱白质朴,多用民间土语、谚语,并穿插了筋斗、蹬坛、跳索、蹿火等杂技表演,精彩刺激。

目连戏的剧目主题都是以《目连救母》为内容,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过山歌和徽剧的影响。在演唱上以高腔形式为主,唱腔有四平头、吊句子、念板、滚板等。曲牌有“娥儿郎”、“新水令”等等,伴奏部分以鼓击节,用锣、铙等乐器。

安徽目连戏因其一开始便在艺术上受到弋阳、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和影响很长很大,故它在戏曲史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