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山西编号:Ⅳ-88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猗县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演唱时不配丝弦,只以锣鼓伴奏而得名。又因其形成于晋南临猗县境内龙岩寺一带,早期专为酬神集中于龙岩寺演出,故又名龙岩杂剧,主要流行于临猗、万荣、河津、垣曲、新绛等地。
锣鼓杂戏的唱腔为吟诵体,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演唱不配丝弦,念多唱少,比较简单,有“不被丝弦、锣鼓断句”的特征。它的唱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耍句调,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又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杂戏的主要腔调;一种为拧字调,一般为多字句,有时中间穿插耍句调和数板;一种为宫字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干唱”,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和多字句,根据悲伤和欢乐的不同情感,又有两种不同的唱法。锣鼓杂戏的道白很少,与蒲白相近,在每句话的尾后加锣声。
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基本鼓点有擂鼓、战鼓、走鼓、刹鼓、列儿鼓、跌场鼓、行营鼓等八种。敲战鼓者为鼓师,指挥整个乐队。根据剧中两军对战时的道白吟唱、行军观景、元帅升帐等不同变化,分别使用各种锣鼓点。唢呐只有两个简单曲牌,配合小鼓小钹在武打结尾和摆宴、升帐时使用。
锣鼓杂戏的演出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演出前要挑选数名精干小伙,在寺前做跑马表演;戏班全体角色列队走街串巷,人称“摆道”;随后,分别到各自的宗族宗庙祭祖,再登台演出。演出时,由一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打报者”引着各种角色上台到左角入座。角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均配锣鼓。“打报者”还负责拉前场、传令、禀报,给观众解说剧情以及充当树木、石头道具,类似宋代杂剧中的“竹竿子”。现代的各种文艺节目主持人的雏形就是“打报者”。
锣鼓杂戏的传统剧目有近百个,大多系神怪和历史故事,其中又以“三国戏”为多。剧中无论单人表演或多人交战,从脚步手势和刀枪对阵,一招一式始终贯穿拳术动作,形成一定套路和程式。剧中原无旦角,自一九二二年临猗县的新剧目《三请诸葛》、《苏护征西》中增加了徐母和邓玉蝉两个女性,才开始有妇女形象。
在所知的剧目中,《落凤坡》、《单刀赴会》、《瓦口关》等均已失传。现在保留的剧目有《乐毅伐齐》、《伐西岐》、《降香》、《潼关》、《鸿门宴》、《匕首剑》、《战昆阳》、《铜雀台》、《三请诸葛》、《白猿开路》、《大闹天宫》、《无底洞》、《三山会》、《天井观》、《火攻计》、《下兖州》等。晋南地区有一个民间传说,说蚩尤当年被黄帝杀死,变成了刺牛怪,依然兴风作浪,危害一方。每遇天旱狂风,群众就认为是刺牛怪又在作乱,制造旱情。尤其是运城盐池一带,是著名产盐区,淡水宝贵,最怕天旱。于是,他们就寄希望于神灵。晋南人最崇拜的神是关羽,因为关羽是本地人,能为他们解除灾难。因此,锣鼓杂戏还有一个神话剧目,叫做《关公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