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上海编号:Ⅳ-54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沪剧《罗汉钱》剧照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沪剧为板腔体唱腔,其中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以〔迂回〕、〔三送〕、〔懒画眉〕等短曲和〔夜夜游〕、〔寄生草〕、〔久闻调〕、〔四大景〕、〔紫竹调〕、〔月月红〕等江南民间小调。
另一类板式唱腔,是在沪剧发展早期即吸收“苏滩”的太平调、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调、节奏,与沪剧曲调结合衍变形成的。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从其它剧种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杂曲。如夜夜游、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传统戏中,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有的只在翻牌点唱或电台广播中演唱。 沪剧《红灯记》剧照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
沪剧不同时期角色行当各有不同。对子戏时期,戏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
此时,角色的动作也很简单,角色跑圆场及穿插行走,称为“串链条”、“如意头”等。动作则称为“手面”,“掠发势”、“拨鞋势”及绣花、摇船、推磨等小步以示上楼,以扇搭肩作挑担等虚拟动作,还没有形成武功表演技巧。
沪剧的主要剧目有《罗汉钱》、《白毛女》、《芦荡火种》、《红灯记》等红色经典,还要传统剧目《卖红菱》、《女看灯》、《庵堂相会》等。随着沪剧现代戏剧目的繁荣发展,袁滨忠等中年演员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还培养了一批新的人才。
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