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68

第68章 楚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湖北编号:Ⅳ-58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

楚剧表演

楚剧,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是湖北省的代表剧种,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改革开放后创作的《狱卒平冤》、《虎将军》、《养命的儿子》、《中原突围》、《娘娘千岁》均在全国获大奖。楚剧《娘娘千岁》楚剧其原名“黄孝花鼓”或“西路花鼓”,是由湖北黄陂县和孝感市的民间艺人吸取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经过艺人的不断探索,形成了板腔,高腔,小调为主的三大腔系。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分为男迓腔,女迓腔,多用于述事,描情,倾诉心声。这些迓腔的音乐特点也不会跑出当地民间小调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有男悲迓腔,女悲迓腔。演员在演唱时,如歌如泣,悲悲切切,但决没有拖泥带水的长段行腔。演员在演唱这类大段唱词时,台下观众鸦雀无声,并伴有抽泣之声。小调取材于民间小调。活泼,风趣,轻巧是小调的主要特点,多用于喜悦,欢庆之处,听起来愉悦,亲切。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高腔多用于人物激昂或悲愤之时,听起来动人心弦。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

楚剧的舞台韵白完全是群众化,口语化,方言化的语言,百姓所听的全是自己熟悉的乡音。听起来亲切,自然,而且没有大段的行腔。

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脚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名演员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